解放軍新型合成旅,居然還在用紅箭-73這種老飛彈?是怎麼回事?

2023-11-23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解放軍新型合成旅,居然還在用紅箭-73這種老飛彈?是怎麼回事?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11月16日,《央視軍事》發布了有關東部戰區某合成旅的訓練視頻,其中出現的裝備讓人眼前一亮:10年前問世的20管122毫米輪式火箭炮,國產卡車炮最著名的半成品——PCL-09式,兩者的配合堪稱一絕。而後面更「驚艷」的裝備,是問世數十年之久的紅箭-8、紅箭-73,這可就有點意思了。

紅箭-73的經典外形非常好認

國產制導火箭炮的起源,一般認為是本世紀初的03式遠火,到2010年前後,技術發展促進了火箭炮的進步。國內除了改進原有、出口型號外,還順勢推出了一款122毫米制導火箭炮,履帶自行底盤加上雙聯裝20管一體式發射器的設計,性能相當優越(所以至今依然沒有替換型號出現)。隨後,陸軍又裝備了一款輪式衍生型號——在越野底盤上安裝一個20管發射器。也正是這一時期,國內開始發展被稱為身管火炮潮流的卡車炮,最終成果PCL-09式的最大特點,就是炮口向後,這種過渡設計在使用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很快就被更優秀的PCL-181取代。相比於外界耳熟能詳的各種重型裝備,這性能勉強的兩款輕型裝備,其實才是大部分中/輕型合成旅的常態。

1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是款挺不錯的裝備

相比之下,紅箭-8問世於80年代,雖然當時出口成績很好,但性能放到現在屬實有點勉強。而紅箭-73乾脆就是70年代的作品,仿製蘇聯AT-3的經典外形,甚至是第一代反坦克飛彈的特色,穿甲水平肯定是不夠用的。因此,紅箭-73/紅箭-8沿用至今,最常見的解釋就是,兩者與著名的「67式木柄手榴彈」一樣產量巨大,消耗至今也沒用完。然而,這個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帶有「飛彈」兩字的裝備不管性能、造價如何,保存條件都比較嚴格,像手榴彈、子彈這種動輒保存數十年,拿出來仍然正常用的情況,在飛彈類裝備上是很難發生的。反坦克飛彈是飛彈家族中的「弟中弟」,也依然逃脫不了這個定律。國內現在使用的紅箭-73,外形看似原始,但實際上和冷戰期間的庫存沒有關係,它與空軍現役殲-7G、海軍053H3的定位,其實是一樣的。

PCL-09式卡車炮是典型的過渡裝備,性能一般

在本世紀初美國航空工業準備生產F-22A,俄羅斯全力銷售蘇-30,米格設計局的巔峰之作——米格-29逐漸變得無人問津時,中航工業正在開足馬力向部隊供應米格-21的終極改型——殲-7G。不同於FTG-2000這種衍生物,殲-7G是根正苗紅的「米格-21改」,它的出現也是當時國內迫切需要新戰機,而殲-10尚未成熟的真實寫照。053H3的情況差不多,當時海軍也是急需新艦補充戰力,但052B/C難產,054首批兩艘表現不佳,於是053H3一口氣造了10艘,才把難關對付過去。紅箭-73定型時就不算先進,但它的優勢在於製造簡單,攜帶也簡單——飛彈平時分為兩部分,裝在一個外形好似「手提包」的箱子中,發射時箱體就是飛彈發射架基座,平時一個人就能拎著走。

殲-7G現在仍然在空軍服役

這種結構使得其非常適合步兵分隊使用,後續發展的各種改型基本都沒有放棄這種原始設計。到90年代末期,經過B、C、D等眾多型號的演變後,最新的紅箭-73已經步入第二代反坦克飛彈行列。鑒於當時國內第三代反坦克飛彈研發並不順利,於是和殲-7G/053H3一樣,紅箭-73後期型也在本世紀初,一度成為重點生產武器。甚至在當時最新服役的空降戰車上,也曾出現過紅箭-73後期型的身影,這款經典裝備的位置,直到紅箭-11/12成熟後才被徹底取代。此次出現在《央視軍事》節目中的紅箭-73,並不是冷戰時期庫存,而是世紀之交時的產物。分辨這一點並不困難,紅箭-73系列雖然飛彈外形變化不大,但其觀瞄系統卻一直隨著技術進步而演變。這次實彈發射的紅箭-73,觀瞄系統低矮,外形呈黑色,是國內1995年之後才有的設備。

紅箭-73的彈翼可以摺疊以便於攜帶

殲-7G、053H3繼續在海空軍中服役,不是因為國內無法提供更好的武裝替換,而是因為其使用壽命仍有剩餘,並且性能並沒有很差,執行二線訓練任務完全夠用,紅箭-73的道理其實也是一樣的。至於冷戰時期生產的紅旗-73,戰備倉庫裡面可能真有庫存,但數量不會太多,也基本不會再拿出來給現役部隊裝備/訓練。畢竟早期紅箭-73的設計太過老舊,訓練意義其實不大,反而有其他方面的操作風險。而等到這些技術較新的紅箭-73消耗殆盡,步兵分隊自然會將訓練重點集中到新武器上。

紅箭-12也不是沒有大規模列裝

和平年代任何武裝力量的資源都很有限,不可能毫無顧忌的揮霍。國內之所以能在軍費遠低於美國的情況下,高速推進主力裝備發展,精打細算、開源節流正是關鍵因素。事實上,反坦克飛彈還算好的,像身管火炮、輕武器、機載炸彈等更容易保存的裝備,使用年份那才叫壯觀。至於說到了戰爭年代,那就要看國家軍工產能了。蘇聯已經用自己證明,和平年代軍事裝備規模,只有在一定範圍內才符合國家利益。

消息來源:

https://weibo.com/6189120710/NsMHP4KGk#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