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票房壓《孤注一擲》,大咖降薪也要演,《奧本海默》牛在哪?

2023-08-30     巴塞電影

原標題:首日票房壓《孤注一擲》,大咖降薪也要演,《奧本海默》牛在哪?

隨著《封神》等國產佳作持續笑傲暑期檔,8月的最後一部進口大片姍姍來遲:備受期待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終於攜新作《奧本海默》來華。

在為期數日的「中國行」計劃下,諾蘭也由此成為近3年來第一位來華宣傳電影的好萊塢導演,可見這位著名電影人對中國內地市場的重視。

對於這樣的「特殊關照」,內地影迷也沒有辜負諾蘭的熱情:作為一部相對嚴肅的歷史傳記片,《奧本海默》在預售階段票房就過千萬,高於今年大部分進口片在內地的表現;首日更是力壓後勁十足的《孤注一擲》,成功登頂票房日冠,持續書寫「諾蘭出品」金字招牌的影響力。

然而這部聚焦二戰時期美國原子彈研發過程的電影,與中國內地觀眾的距離依然相對較遠。尤其以非線性敘事等手法見長的諾蘭,第一次選擇這種基於真實歷史的題材,因此本片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必然具備一定的觀影門檻。

所以作為普通影迷,《奧本海默》到底值不值得去看?

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建核大業」級配置

自立項起,《奧本海默》就以其耀眼的全明星陣容備受業內外矚目:小羅伯特·唐尼、馬特·達蒙和艾米莉·布朗特等千萬級影星都主動自降片酬出演,弗洛倫斯·皮尤、拉米·馬雷克等當紅影星情願接演影片中戲份不多的小角色。

不僅如此,影片的各個角落都不時出現著驚喜的面孔:肯尼斯·布拉納、喬什·哈奈特、傑森·克拉克、戴恩·德哈恩……《奧本海默》的演員陣容,已經可以說與我們早期市場上同樣群星匯聚的獻禮片系列比肩。

只是,豪華的卡司絕不是本片唯一的看點,以基里安·墨菲為代表的幾位主演貢獻了堪稱殿堂級的表演:墨菲以自己極強的角色把控力和情緒爆發力,完全把自己變成了奧本海默本人,不僅成功將這個傳奇人物的心境變得讓全球(也許除了日本)觀眾感同身受,同時更證明了自己是諾蘭這部新片主演的不二人選。

雖然多年來諾蘭對墨菲的「偏愛」有目共睹,且說選他出演奧本海默是因為「他那雙湛藍的眼睛」,但是看過電影的人都能輕易發現,正是墨菲出色的演繹構建了電影的靈魂。

作為在幕後默默發力的奧本海默宿敵,小羅伯特·唐尼的表現堪稱大師級別。他在《奧本海默》飾演的施特勞斯再次提醒了世界,除了大眾認知中的鋼鐵俠之外,他還是一個功力深厚的表演藝術家。

影片尾聲部分,在施特勞斯參選內閣受挫之後,唐尼的大段獨白充滿了感染力和張力,讓你的注意力無法被任何其他事情轉移,目光只能被他寫實而精湛的表演緊鎖——哪怕是反覆橫切的跳躍剪輯,也無法破壞其力度分毫。

當然,在主演之外,值得稱道的表演也不乏一些驚喜客串:如加里·奧德曼飾演的杜魯門總統,以及卡西·阿弗萊克飾演的帕什將軍,儘管出場時長極短,甚至可以說是一閃而過,但卻都有著畫龍點睛的表現力。

無論角色大小,演員們都用厚積薄發的功力,讓他們出現在銀幕上的每一刻都值得欣賞。

除了演員方面的精益求精,《奧本海默》的製作同樣保持在諾蘭目前生涯的巔峰水平——比如本片十分出彩的音效,對場景情緒的渲染作用十分巨大,幾乎就像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角色。

絲絲入扣的聲效,配合著實拍的超現實概念性畫面,打造出極其強烈的觀影沉浸感,讓大銀幕幾乎成為本片唯一可行的觀看方式。

《奧本海默》的幕後,依然也是標準的「諾家班」陣容:本片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憑藉和諾蘭多年的合作經驗,繼續在IMAX攝影機的鏡頭下展現超水平的畫面質感。

在《信條》時期就和諾蘭一拍即合的配樂師路德維希·戈蘭松,為《奧本海默》量身定製了十分緊繃但契合度極高的配樂,進一步深化觀眾的沉浸觀影體驗,引領我們直達故事的核心情緒。

歷史深處的憂慮

在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中,創作者看似無意間產生的靈感,往往是與社會的微妙變化相通的。

諾蘭拍攝《奧本海默》同樣也不例外,他拍攝本片的靈感當然不是如傳說的那樣,只來源於《信條》片場羅伯特·帕丁森送他的一本奧本海默演講集,也不是他心血來潮突然對原子彈研發歷史感興趣,而是出於對時代和世界進程背後的深深憂慮和反思。

就在《奧本海默》全球熱映的當下,好萊塢的演員工會正在和編劇工會一起罷工,要求製片方們重新審視人工在電影製作中的重要性和待遇水平,而不是一味地用AI追求效率和節省開支。

我們都知道,隨著ChatGPT的出現,很多行業工作和思考的方式都被徹底改變,就連處在電影工業之巔的好萊塢也無法倖免。

一項劃時代科學技術的誕生,必然伴隨著全世界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新,但往往被忽視的,還有技術背後的反思和心理變化。奧本海默與Open AI不同,他所背負的包袱不是失業的崗位,而是血淋淋的至少22萬條人命債。

儘管杜魯門耐著性子告訴他原子彈「誰造的不重要,誰丟的才重要」,但是奧本海默腳下的焦土,以及那些消失在火光中的軀體,卻只有他自己能看見。

這也是在諾蘭的所有作品中,《奧本海默》的文學性堪稱首屈一指的原因——他在本片當中延續了《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的人性化關懷視角,用充滿悲憫但不居高臨下的角度,把一段被國度和政治所限制的歷史,講成全人類都能共情的傳說。

為了儘可能降低電影的晦澀程度,諾蘭在這一部大大弱化了他已遊刃有餘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完全放棄了《信條》那艱深難懂的背景和邏輯遊戲,轉而用一種平實的歷史視角講述這個故事,並且全程大量使用黑白/彩色畫面和概念/人物解釋性畫面這種便於觀眾理解的工具,讓那些對這段歷史背景沒有任何了解的觀眾都能欣賞本片。

同時,諾蘭對於台詞和場景對稱性的執著,在本片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比如影片當中大量前後呼應的台詞,殉道者和普羅米修斯的隱喻,以及片頭地面積水的漣漪和片尾全球核爆震波等畫面的對應等等,都讓《奧本海默》躋身諾蘭最具可看性的電影之列。

因此巴塞君認為,《奧本海默》不僅是諾蘭個人生涯商業性和藝術性趨近完美平衡的一座新高峰,更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毋庸置疑,諾蘭的《奧本海默》是為大銀幕而生的。

如果有條件的話,請聽從諾蘭導演的建議,選擇IMAX等儘可能大的銀幕上觀看本片——儘管沒有華麗的視效場面,但影片精心雕琢的視聽效果,以及視聽效果背後激烈的場景情緒,只有在影院的條件下才能得到至臻展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e12423bcc0b13a63f14de5eccca74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