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民眾支持統一,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還是「和平消失」了?

2022-04-21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大多數民眾支持統一,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還是「和平消失」了?

30年前的1992年7月,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議長手中的木槌重重落下,《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解體法》通過了。這部宣判國家「死刑」的法律在次年1月生效,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解體,結束了長達74年的「統一」。

今年是該法律通過30周年,回顧歷史,捷克斯洛伐克解體的故事仍讓人不勝唏噓。

捷克和斯洛伐克

捷、斯兩族同源、文化相似。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後,捷克斯洛伐克以統一國家的形象登上國際政治舞台。1989年,蘇東劇變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經歷了政權更迭。

揮舞捷克斯洛伐克國旗的民眾

民族問題是蘇聯、南斯拉夫等國解體的原因之一,南斯拉夫甚至爆發了慘烈的內戰。捷克斯洛伐克沒有激烈民族矛盾,支持分家的人數占捷、斯兩族人口比重均不足20%,可國家依然在1993年解體。

捷克與斯洛伐克究竟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為何在民族矛盾並不激烈的情況下「分手」了呢?

蘇東劇變下的分離

一、難兄難弟

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同屬西斯拉夫人,公元5世紀,兩族的先民遷徙到中歐,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基督教的傳入,兩族在7世紀逐漸分化。

捷克人的聚居區與西歐基督教國家接壤,得以不斷吸收先進文化及生產方式,而居住在捷克人東面的斯洛伐克人發展相對落後。

9世紀初,斯洛伐克人短暫建立了尼特拉公國,但旋即被同時期興起的另一個西斯拉夫國家摩拉維亞公國吞併,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被統一在一個政權下。

摩拉維亞公國

摩拉維亞公國建立後不久便遭到了匈牙利的入侵,摩拉維亞最終瓦解。斯洛伐克被匈牙利兼并,捷克人則藉助群山的屏護保住了獨立地位。

捷克人在10世紀初建立了以布拉格為中心的波西米亞公國。為對抗匈牙利,捷克人向實力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靠攏,不斷密切與德意志諸邦國的聯繫。

加入神羅的波西米亞王國

公元1086年,波西米亞大公接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冊封,成為帝國境內唯一一個斯拉夫人占多數的主要藩國。12世紀,波西米亞升級為「王國」。由於波西米亞的捷克王公絕嗣,德意志貴族憑藉聯姻入主波西米亞。

伴隨市鎮經濟的不斷發展,捷克地區變得愈發重要。公元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頒布《金璽詔書》,賦予波西米亞國王「選帝侯」地位(神聖羅馬帝國實行選帝制,只有選帝侯擁有選舉權,德意志其它貴族只有被選舉權)。

選帝侯們

捷克人融入經濟文化發達的德意志,但摩拉維亞公國滅亡後斯洛伐克人沒能建立獨立政權,他們被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匈牙利征服,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依附於匈牙利王國。

公元1526年,崛起於西亞的鄂圖曼帝國在征服巴爾幹半島後揮師北上,守衛中歐南大門的匈牙利成為鄂圖曼大軍的進攻目標。

被征服的匈牙利

兩軍在匈牙利小城摩哈赤遭遇,匈軍大潰,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在戰鬥中陣亡。匈牙利大片領土被鄂圖曼人征服。王國僅剩西部與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邦國)接壤的地區、北部的斯洛伐克人聚居區未被占領。匈牙利首都被迫遷到了斯洛伐克人聚居的普雷斯堡(今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

拉約什二世的姐姐嫁給了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出身哈布斯堡家族),憑藉姻親關係斐迪南一世繼承了匈牙利王位。同一年斐迪南一世還獲得了波西米亞的王位,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被納入哈布斯堡家族治下。

斐迪南一世夫婦

15世紀,天主教會的剝削在中歐等地引發了反抗,捷克人打響了宗教改革的第一槍。此後在捷克土地上爆發了多場裹著宗教外衣的戰爭,捷克人民深受其害,宗教熱情逐步消退。而斯洛伐克人視自己為純正的天主教徒,兩族在宗教上逐漸疏離。

1620年,哈布斯堡君主將波西米亞降為行省。此後300年間,德意志人不斷向捷克移民,德意志文化始終在捷克保持強勢地位。

斯洛伐克也處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但命運更為悲慘。17世紀末鄂圖曼帝國的擴張勢頭被遏制,匈牙利在收復失地的過程中實力進一步增強,成為哈布斯堡領地上僅次於奧地利人(德意志人)的「第二民族」。斯洛伐克仍被匈牙利貴族掌控,農奴—莊園經濟大大限制了斯洛伐克的發展。

強大的哈布斯堡家族

1866年,奧地利帝國被普魯士擊敗,失去了德意志的主導權。民族情緒不斷上漲的匈牙利人發起反抗,試圖脫離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奧地利的國策被迫轉向,從此前的爭奪德意志霸權轉向爭雄巴爾幹,並試圖建立起一個多民族大帝國。

由於奧地利(日耳曼)人僅占總人口的24%,為了擴大統治基礎並消弭匈牙利人(第二大民族,占總人口20%)的反抗意識。1867年,哈布斯堡君主與匈牙利貴族達成《奧匈折中方案》。匈牙利王國獲得與奧地利帝國平等的政治地位,兩國君主均由哈布斯堡君主擔任,組成二元制君主國——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對外是一個政治實體,對內卻有兩套政治制度。哈布斯堡君主在奧地利境內實行「開明君主制」,治下的捷克獲得了寬鬆的發展環境,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斯洛伐克歸屬匈牙利統治,農業經濟依然是主導。

奧匈帝國民族分布

到20世紀初,捷克憑藉占帝國13%的人口,貢獻了奧匈帝國70%以上的工業產能。帝國60%的鋼鐵、75%的化工產品、92%的糖都來自捷克。

新興的機器製造業更是一枝獨秀,捷克地區生產的電氣設備輸往全歐洲。除了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首都外,捷克地區的布拉格與布爾諾分別是帝國的第3和第4大城市。

布拉格

斯洛伐克人口只占奧匈帝國的4%,雖然廢除了農奴制,但在匈牙利貴族壓制下,斯洛伐克發展緩慢。在捷克語學校、報紙大舉興辦的同時,斯洛伐克語的使用卻受到匈牙利人的嚴格限制。

在9世紀後的一千年歲月中,捷、斯兩族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離,分別受到德意志和匈牙利的影響,進而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但相同的族源讓兩族心理聯繫依然緊密。隨著奧匈帝國在一戰中分崩離析,民族命運的選擇權交回到捷、斯兩族手中。而在列強環伺的情況下,捷、斯兩族為求自保而緊緊擁抱在一起。

歐洲戰前態勢

二、弱勢民族的選擇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身亡。1個月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各大主要國家相繼捲入,一戰爆發。

捷克地區的軍工廠為奧軍源源不斷地提供武器彈藥。現代化戰爭帶來了可怕的後果,奧匈帝國在4年時間裡損失了上百萬軍隊,國家遭受沉重打擊。以馬薩里克為代表的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家則藉機遊說歐美各國,爭取獲得民族獨立。

奧匈帝國軍隊

美國對德奧等國宣戰後,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著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第10條便是「奧匈帝國的民族自決」。

美國的提議給捷克與斯洛伐克的獨立提供了法理支持,畢竟帝國內的奧地利人與匈牙利人相加尚不足人口半數,並不具備壓倒性優勢,其他少數族裔擁有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權利。

威爾遜

「民族自決」要求主體民族占地區總人口60%以上,截至191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地理範圍內生活著約1300萬人口,其中捷克人(680萬)與斯洛伐克人(190萬)相加勉強達到總人口的65%,由於歷史原因,另有超過300萬德意志人生活在捷克西部地區(占總人口20%)。

如果不能聯合斯洛伐克,捷克人的數量優勢將被德意志人稀釋。而斯洛伐克人口少、經濟弱,分家單過難以自保,這促使捷、斯兩個斯拉夫民族聯合起來。

1918年10月28日,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捷、斯兩族宣布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隨後匈牙利等地也紛紛宣布獨立,奧匈帝國的皇帝也被奧地利人驅逐,帝國滅亡。

奧匈帝國解體

捷、斯兩族政治家曾簽有協議。同意獨立後賦予斯洛伐克自治權力,使其擁有獨立的議會和法院。可現實卻是捷克人把持了政權,強制採用單一制,即中央政府擁有對領土的絕對主權,不承認境內有第二個政治實體,斯洛伐克的自治權利不再被提起。

相較於斯洛伐克人,捷克人不僅占據人口優勢,更掌握了國家的經濟主導權。匈牙利人被趕走後,長期受壓制的斯洛伐克人缺乏民族精英,無法填補匈牙利人留下的行政體系空白。捷克人趁勢進入,占據了斯洛伐克的各個行政部門,斯洛伐克的學校里也充斥著捷克教師。

捷克斯洛伐克首任總統馬薩里克

藉助於在教育體系的滲透,捷克政治家開始否認斯洛伐克的民族屬性,他們打著「捷克斯洛伐克族」的旗幟,在斯洛伐克推行「捷克化」。

但捷克人畢竟與斯洛伐克人族源相同,不像匈牙利人那般壓迫斯族。獨立後斯洛伐克地區的經濟亦有起色,這緩解了斯洛伐克人的牴觸情緒。

德意志人在捷克的占比(二戰前)

20世紀30年代歐洲風起雲湧的局勢也遮蓋了捷、斯兩族的矛盾。特別是希特勒上台、德國再度崛起後,捷克斯洛伐克感受到巨大的威脅,捷境內的300餘萬德意志族也成為一顆隨時會爆炸的「暗雷」。

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確有所圖,尤其是捷國發達的軍工體系將對希特勒的擴張戰爭提供有力支持。

二戰前,捷克斯洛伐克在奧匈帝國建設的工業基礎上,強化軍事等工業部門。工業產能高於日本、西班牙等國,居全球第七位。

德國整軍備戰

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後,對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人聚居的蘇台德地區提出領土要求。秉持綏靖主義的英法等國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以《慕尼黑協議》的形式同意了德國對蘇台德地區的吞併,以換取德國不發動戰爭。次年3月,德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吞併了捷克地區的剩餘部分。

慕尼黑的陰謀

至於斯洛伐克,其南部高地地區和東部的喀爾巴阡地區被德國讓給了匈牙利,以換取匈牙利的支持。德國在斯洛伐克的剩餘地區建立傀儡政權,斯洛伐克人的第一個民族政權竟然以這樣的形式出現。

捷克斯洛伐克亡國

1941年,希特勒揮師東進入侵蘇聯。由於戰爭的巨大損耗,除了德國本土的軍工企業外,捷克境內的斯柯達、布魯諾等軍工廠也開足馬力為德軍提供軍火。

1945年,對納粹德國發動全面反攻的蘇軍控制了斯洛伐克,曾被匈牙利割占的喀爾巴阡地區又被蘇聯吞併(今烏克蘭喀爾巴阡州)。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恢復獨立,東西方對抗讓兩族仍選擇聯合在一起,這也獲得了美蘇兩國的認可。冷戰大幕降下後,蘇聯最終將捷克斯洛伐克納入蘇東集團。

二戰後歐洲領土變遷

三、覺醒的斯洛伐克

二戰後,除了最東部的外喀爾巴阡被蘇聯吞併外,捷克斯洛伐克延續了此前的行政區劃。但居住在捷國的300萬德意志人被驅逐,70餘萬匈牙利人也通過「民族置換」遷往匈牙利。捷、斯兩族的人口總和占比從戰前的65%提升到94%,兩族失去了「聯合對抗其他族裔」的政治基礎,捷、斯矛盾日益顯現。

1951年,斯洛伐克共產黨領導人胡薩克提議「實行聯邦制,賦予斯洛伐克政治主體地位」。但捷克族控制的政府指責胡薩克是「民族主義者」,判處其終身監禁,斯洛伐克人謀求自主權的主張被壓制。

二戰後外喀爾巴阡劃入蘇聯

1968年,斯洛伐克族的杜布切克在蘇聯支持下主政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曾在蘇聯學習多年,這一點也讓他獲得蘇聯人的青睞。

為維護斯洛伐克人的利益,杜布切克推動國家組織結構從單一制向聯邦制轉換,即國家由捷克、斯洛伐克兩個政治實體構成,二者地位平等。

最高立法機關調整為兩院制。人民院採用等額人口選舉,而民族院則設置了150個席位,捷、斯兩族各占一半。

杜布切克

捷克斯洛伐克地處東西方對抗前沿,與西方國家接壤,美蘇全方位對抗影響到了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試圖引入市場機制,在外交上加強與西方國家的互動,即著名的「布拉格之春」。

蘇聯不喜歡唱反調的衛星國領導人,1968年8月20日,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國家出動50萬兵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強行打斷了改革進程,杜布切克不久後下台。

布拉格之春結束了,但作為新政一部分的「聯邦制改革」得以保留。1969年,捷克斯洛伐克確立了聯邦制,斯洛伐克人贏得了與捷克人平等的政治權利。

蘇軍進入布拉格

為分化捷克斯洛伐克政治精英、平抑捷境內的反對浪潮。蘇聯把50年代被指控為「民族主義者」的斯洛伐克政治家胡薩克給抬了出來。

胡薩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治理維持了18年,這期間斯洛伐克獲得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經濟發展大有起色。到1971年,斯洛伐克國民收入達到捷克的78.9%, 工業產值達到69.8%,二者差距不斷縮小。

胡薩克

1970至1985年,捷克斯洛伐克國民收入增長了80%, 工業生產增長了95%。同時期斯洛伐克地區國民收入增長了320%,工業生產增長了152%,增速高於捷克地區。到20世紀80年代末,斯洛伐克的人均收入相當於同期捷克人的90%。

斯洛伐克的發展得益於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捷克地區提供的資金和技術,但重工業和軍火工業的發展給斯洛伐克帶來嚴重的污染。斯洛伐克人認為捷克人把自己不要的破爛產業扔給了自己,捷克人則不願意用自己的錢被補貼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境內的軍工廠

進入8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使捷克斯洛伐克發展陷入停滯,1981-1989年其經濟年均增長僅為1.3%。這導致捷克斯洛伐克的發展水平跟不上它的西歐鄰居們了。生活水平的下降導致民怨沸騰,1989年波蘭政局的動盪進一步激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勢,蘇東劇變開始了。

東歐劇變

四、天鵝絨分離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恢複議會民主制,脫離了蘇聯集團。由於這場運動沒有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政府轉型如天鵝絨一般順暢,故被稱為「天鵝絨革命」。

天鵝絨革命後,捷克人哈維爾當選聯邦總統,斯洛伐克人恰爾法被選為政府總理,如何協調兩族之間的利益成為擺在新政權面前的一大難題。

天鵝絨革命

1990年,斯洛伐克提議在國名中間加上破折號,以示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對等關係。捷克人大多認為自己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的一部分,但斯洛伐克人認為二者是同源的兩個民族。

隨著民族主義政黨分別贏得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地方選舉,兩族在政治觀點、經濟利益以及宗教認識上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斯洛伐克境內出現了獨立的聲音。

為此聯邦政府提出權力分享計劃,即敲定聯邦政府和各共和國的權限。捷克人認為斯洛伐克不會分離,談判只是對斯洛伐克人的「施捨和敲打」。這種看法並非沒有道理,斯洛伐克的發展依仗捷克的支持,民調顯示,支持分家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僅為11%和17%。

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維爾(抬手者)

可斯洛伐克政治家不等同於民眾,他們不斷提高要價,試圖謀取政治利益。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讓斯洛伐克政治家把建立民族國家作為政治目標。斯洛伐克地方執政黨要求建立一個鬆散的邦聯,即在享受捷克給予的經濟支持的基礎上,保留所有主權國家權利。

掌控中央政府的捷克人忍無可忍,試圖通過全民公投來解決爭端。雖然絕大多數斯洛伐克民眾希望保留聯邦,但斯洛伐克政治家們希望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由於政治架構問題,斯洛伐克議員在議會中占半數,他們不顧民意的反對,不斷投票否決公投法案。

經濟問題也是分家的誘因

最終,在沒有民眾參與的情況下,捷、斯兩族的政治家決定了國家分離的命運。1992年7月,議會通過了《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解體法》。1993年1月1日,捷克和斯洛伐克正式分家,史稱「天鵝絨分離」。

天鵝絨分離的原因有很多,但除了外部因素,更重要的還是該國內部政治制度的缺陷、捷克人的大意以及斯洛伐克政治家的短視造成的。

斯、捷領導人簽署解體法案

捷、斯兩族邊界清晰,沒有大規模民族混居的情況,成為蘇東劇變後,東歐唯一和平解體的國家。如今兩國都已加入歐盟和北約,捷、斯還是彼此的主要貿易夥伴(位於各自進出口榜單前三位),文化經貿往來密切。

兩國各有數萬公民長期定居在對方國內,捷克第二大富豪、2017-2021年任捷克總理的巴比什就出身於斯洛伐克。

分家後,捷克沿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國旗,獨立日仍然是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獨立日);斯洛伐克則將《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解體法》通過的7月17日定為獨立日。

2018年,捷克舉辦了「捷克斯洛伐克成立100周年」紀念活動。那個曾經的國家仍存在於兩國民眾的心中,但統一的歲月已化作歷史記憶不再回來。

捷克斯洛伐克成立100周年紀念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文章審核|寧波項彧

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ce135fb9c2c0c5a8e1617357c8a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