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海洋里充滿了沒有氧氣的廣闊死區

2019-12-18   蝌蚪五線譜
我們甚至還不知道究竟有多少。

圖源:TAMMY616GETTY IMAGES

•科學家發現,海洋的絕大部分是由沒有氧氣的「死區」構成的,而且比他們之前認為的要多得多。

•他們研究了厭氧細菌留下的化學特徵,以估計死區的碳消耗量。

•厭氧細菌可以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固碳,即暗反應固碳。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警告稱,我們對於全球海洋「死區」預估的數量低的可憐,因為以暗碳形式存在的生物反饋具有誤導性。生活在這些死區的厭氧生物仍然可以在沒有陽光的幫助下,消化暗碳,因此暗碳帶有「暗」字。由於這些生物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還能消耗碳作為燃料,因此,他們放棄了對死區位置及全球碳總量的測量。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首席科學家Sabine Lengger與來自英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們一起研究了阿拉伯海底的沉積物樣本。阿拉伯海擁有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死區,面積比佛羅里達州還大,那裡所有的氧氣都被抽走了。人類污染給海洋帶去了新的化學物質,海洋生物無法在此環境下生存,但海藻和厭氧細菌卻可以。藻類的種類多樣,並且能快速繁殖,因此,科學家們只要通過測量某一海域的藻類種類和數量,就幾乎可以確切地知道是什麼污染物或酸化作用造成了這些問題。

藻類通常會被污染物所釋放的營養物質吸引,而這些營養物質對於海洋中的其它生物來說卻不可食用。在逐漸變暖變酸的海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藻類被「邀請」進來,並與其它海洋生物形成敵對關係。由於這些藻類消耗氧氣,並會不斷尋找氧氣的來源,因此死區的範圍就會不斷擴大。阿拉伯海死區已為人所知數十年,但由於該地區的政治和社會動盪,很少有人進行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死區的面積顯著增長。

厭氧細菌在黑暗中仍然可以固定(或消化)碳,這就意味著在死區也可能存在著與傳統光合生物類似的碳信號,這就誤導了科學家們對這些死區的整體測量。有些魚可以適應在低氧環境中的生活,以便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能接管低氧區域,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死區的環境就如同它的名字,是致命的。死區越大,它就越接近於完全缺氧,甚至耐低氧的魚類也無法生存。

新研究發現,海底大約五分之一的有機物是來自於在黑暗的死區中固碳的厭氧菌。如果這是真的——20%的殘渣不僅來自細菌,還來自厭氧細菌——科學家們建議,在估算和測量世界各地碳的任何方程式中,都應該考慮到這一點。

如果有20%的碳是被這些研究不足的生物體吸收了,那麼不僅方程式有誤差,死區覆蓋的面積也可能被低估了。至少有700個已知的死區,假設它們都與阿拉伯海死區的面積一樣大——超過60000平方英里,那這些死區的面積將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左右。同樣,如果每個確定的死區的大小是已知的最大死區的大小,那麼實際的總面積可能要小得多。死區面積的估計值和這些死區細菌留下的碳特徵之間缺少了將它們聯繫在一起的東西。

我們仍然對這世界的海洋知之甚少,因為我們很難進入海底深處從而獲取到樣本、完成研究。這次發現阿拉伯海死區的真實大小的探險隊使用了自主深海潛艇。普利茅斯大學的新研究則表明,關於海底蘊藏著的秘密,以及這些數據如何影響地表上的氣候科學,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popularmechanics,譯者李彤馨,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