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 × 許知遠:要創造一個自己的時間

2023-08-23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李東生 × 許知遠:要創造一個自己的時間

20 年前的夏天,許知遠作為經濟觀察報的主筆走進李東生的辦公室。這位董事長把手摁在一架落地地球儀的頂端,留下的版頭照片印上了報紙「全球視角」的一頁專欄。

TCL 海外建廠的第一站在越南,5 年後,全球化的熱情伸展到了更遠處,李東生推動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與阿爾卡特手機業務。

隨後 TCL 股票大漲、為他帶來「巨大的歷史虛榮心」;然而彩電領域的產業轉型緊隨其後,液晶電視令湯姆遜的專利顯像管技術面臨淘汰,此前併購的優勢不復存在。

TCL 在 2005 年遭遇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虧損,李東生也與這家他掌舵近十年的企業一起應對黑暗。

「在李東生的歷程中,一個現象一再重現,在每一次大成功之後,總有一次大的危機悄然而至。」這是 2003 年那篇報道的摘要,併購帶來的機遇和危機被提前概括在這句話里。

1983 年,鄧麗君發布了第二張粵語唱片,其中那首《漫步人生路》,被二十多歲的李東生拿來反覆地聽。時隔四十年再次聽到這段旋律時,他依然能流暢地唱出歌詞。

越過高峰/另一峰卻又見/目標推遠/讓理想永遠在前面

路縱崎嶇/亦不怕受磨練/願一生中苦痛快樂也體驗

就在這首歌誕生的年代,李東生剛入職 TTK 工廠,兩年後成為剛創立的TCL 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當時他 28 歲。

他在生產錄音磁帶的卷帶車間,以技術員的崗位起步。作為 TCL 的前身,TTK 的工廠在當年屬於惠陽地區的高新企業,生產著潮流尖端的手提式收錄機、隨聲聽等播放設備,以及大小縣城裡最為風靡的港片錄像帶。

在不同的地點,李東生創造著屬於他的時間。

第一個重大機遇,是他以農場知青的身份考上大學。下鄉時期的李東生在蚊帳上掛起條幅,「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嚮往著回城的那天。被分到廣州市業餘大學是巧合的安排,考研落榜則是一次錯失;這些都促成了一次關鍵的抉擇——他找到了 TTK,隨後進入這家中港合資的企業。

在 TCL 掌舵的這些年,李東生持續為企業尋找方向。

1985 年他主持開發出國內首款無源免提電話,產品很成功但賣不出去;併購後的危機顯然是一波駭浪,TCL 差一點就扛不過去,李東生想到《鐵達尼號》中的船長,在面臨沉船的時刻,船長也決定隨船一起沉下去。

企業和人一樣要適應時代的變化,作為船長,他還需要更多承擔風險的決心。李東生在 50 歲意識到了一些道理,年輕最大的本錢是能夠面對失敗,而「一件事最忌諱的就是猶豫不決」。

他讀《資本論》,書架上擺著《曾國藩傳》,還會提起近千年前被貶到此的蘇東坡,在眼下這個更新的時代里學習他們的的警醒和樂觀,辟開出路,從失控的困境中找到積極層面的意義。

時隔 20 年,許知遠再次走進李東生的辦公室,在本期《十三邀》里,聽他輕描淡寫地講述時代里的機遇,和面對過的黑暗。

點擊觀看本期視頻

01

資本論

《資本論》(全三冊)

上海三聯書店

2009-4

《資本論》是卡爾·馬克思所著的唯物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礎理論著作,於1867年、1885年和 1894 年出版三卷本。

本書是他一生工作的巔峰之作,其中包含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他追隨亞當·斯密等古典政治經濟學家,試圖運用他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規律」。該書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是根據馬克思死後的草稿完成的,由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整理出版。《資本論》是 1950 年前出版的社會科學書籍中被引用最多的一本著作。

02

曾國藩傳

《曾國藩傳》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9-1

曾國藩,沒有顯赫的家世,天賦堪稱晚清同時代大人物當中最差,就連身體也談不上健康。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沒出過秀才;他智商平常,考了 7 次才中秀才,卻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舉之路,順利進入翰林院。

他在一生中經歷過五次重大挫折,躊躇滿志初進京,在被全國精英襯托之下陷入自卑和焦慮;他對抗太平天國屢戰屢敗,兩次投江自盡,深陷絕境;47 歲時更被皇帝棄用,陷入人生低谷。

他「結硬寨、打呆仗」,一生崇尚笨拙,以紮實而非機巧取勝。他反思自我,眼光長遠,在家鄉蟄伏兩年重新出山,最終位極人臣。

曾國藩以一種笨拙的精神,讓走過的每一步都成為人生精進的基石,走出一條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最終從笨人到聖人,成為大清王朝的最後領航者。

03

惠州小史

惠州,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東江和西枝江匯合處。因城有飛鵝嶺,別稱 「鵝城」。

南宋《方輿紀要》稱:「大海橫陳,群山擁後,誠嶺南之名郡也」,故「嶺南名郡」「粵東門戶」 之稱。

歷史文化遺址 96 處。有瓦窯嶺春秋遺址。北宋紹聖元年(1094),蘇軾被貶惠州,居惠州三年,對嶺南文化產生深遠影響。今有王朝雲墓、六如亭、蘇堤、東坡井、東坡亭等遺址,建有「東坡紀念館」。

歷代有葛洪、牛僧孺、李商隱、吳潛、文天祥等 480 多位名人旅寓該地。清代翟火姑起義、民國時期國民革命軍東征等在此俱存遺址。廖仲、葉挺、鄧演達、鄧元等民主志士和革命家都是惠州人。今有「廖仲先生之碑」「鄧演達故居」「葉挺紀念館」,「元亭」等紀念建築。

04

惠州西湖與蘇東坡

惠州西湖與杭州、潁州西湖齊名,宋代楊萬里詩「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與羅浮",即指此。

紹聖元年(1094 年),蘇軾歷經仕途的第二次重大坎坷,背負「譏訕先朝」的罪名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城區)安置。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

被貶惠州的兩年多,蘇軾縱情山水,或登臨羅浮山,或流連在惠州西湖畔。他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讚頌,還為羅浮山寫下幾十篇詩文,包括那句流傳千古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05

惠州最後一艘客輪

在陸地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內河長途客運在水網縱橫的珠三角地區,是人們出遠門的主要交通工具。惠州市惠城港務局鼎盛時期曾擁有 13 艘客輪,有近 600 名職工,開闢了惠州至周邊城市的 6 條航線,最高年客運收入達到 234 萬元。

上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公路、鐵路迅猛發展,內河航運逐漸淡出大家的生活。上世紀 90 年代,內河客運行業更是急劇萎縮,6 條航線也在 1998 年前先後停航。

2006 年,出於安全因素考慮,歷經 20 多年風雨,已經略顯破敗的「紅星 201」號最終還是沒有取得繼續運營的資格,被閒置在惠州客運 25 號碼頭,已經不需要再長途奔波了。

由於船體自身狀況等多方面的原因,「紅星 201」號曾與 東江劍潭樞紐工程竣工和「東江夜遊」活動等機遇擦肩而過。惠州最後一艘客輪,自此走入了歷史。

01

02

03

04

0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c7cdcfb1187d756c62e6f2a4b64ab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