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表明!中國遭「致命反擊」:ESA不派航天員去空間站,無興趣

2023-01-27     彩尋美食

原標題:首次表明!中國遭「致命反擊」:ESA不派航天員去空間站,無興趣

這些年來,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多個領域可以說已經是「領先全球」的狀態,我們不說別的,就如中國空間站建設,在全球範圍之中,中國也還是第一個具有獨立建設中國空間站的實力,在技術,在運用等方面都是具有其他國家沒有辦法比較的。

而隨著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完成,世界各國也不斷申請加入中國空間站,在首批科學實驗項目之中,已經有17個國家加入中國空間站。

然而,讓人很意外地是,歐洲航天局在2023年開年就給了中國致命一擊,那就是——歐洲航天局表示沒有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派遣太空人的計劃,這是不屑於參加中國空間站的合作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並且,在2023年我國也宣布了,開展國際項目,這歐洲航天局不是跟我們「唱反調」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

中國空間站開啟國際項目

在2023年中國空間站發布的戰略計劃來看,的確,今年是一個國際開放年,我國航天中心也公開表示, 中國與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共同遴選的多個空間科學應用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相關載荷將於2023年會陸續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

同時,已有多個國家提出選派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的需求,中方也正在開展對接協調,同時積極進行培訓國外航天員的相關準備工作。

所以,中國空間站在2023年的計劃已經非常明確。當然,本身從我國建設空間站的初期,很多人應該都知道,都是要進行國際合作的。

並且,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全球所有的國家都可以加入,並且利用中國空間站創造出有利的價值。只不過,在加入之後,中國也會採取相應的措施,看看這些項目是否符合中國空間站的要求,來進行相關的評選。

所以,在首批17個國家加入中國空間站的項目之中,我們也看到了被拒絕了,這個事情也是讓「耿耿於懷」,但是主要的原因並不是中國可以來阻擾這個事情。

原因就是因為的項目不符合中國空間站的要求。所以,開放並不意味著任何研究都可以做,需要符合中國空間站的要求才行。

然而,在這個問題之下,歐洲航天局表示沒有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派遣太空人的計劃,同時首次公開表明,不再有興趣與中國合作進行載人太空探索,這是自己對中國的「反擊」,歐洲這是不是來的有點突然,我國才說了在合作,歐洲宇航局就公開說不再有興趣了。

中國遭遇「致命反擊」:可能是什麼原因?

沒錯,從中國在2023年航天計劃之中可以看到,我國是明確表態與歐洲航天局有合作的。而且,這也並非是我國首次進行說明。

在2017年的時候,歐空局就派出了兩名太空人薩曼莎·克里斯多福雷蒂和馬蒂亞斯·雷爾在我國煙台與中國太空人進行為期9天的聯合訓練。該機構當年也公開表示,ESA 的最終目標是與中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讓 ESA 太空人在中國的空間站上飛行。

同時,在2022年年底,歐空局和中國載人航天局在 2014 年簽署協議以將雙方的夥伴關係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時的重點合作領域。這算是提升協議。

難道這些都是說起耍的嗎?這個消息的確來得比較突然,歐空局總幹事約瑟夫阿施巴赫周一在巴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非常忙於支持和確保我們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承諾和活動,沒有計劃將歐洲太空人送往新落成的中國空間站,首次明確表示該機構不再致力於在近期內與中國進行載人航天合作。

所以,這無非就是歐洲航天局與中國直接將「協議」單方面的撕毀了。

這的確是對中國來說不是好事情,突如其來的「致命反擊」,ESA 的 22個成員國還批准了一項創紀錄的近 170 億歐元(176 億美元)的預算,以支持該機構未來三年的活動,其中有5% 的資金將用於國際空間站。

所以,歐洲宇航局這完全是要與中國「劃清界限」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從公布的情況來看,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原因說明,這可能是來自國際形勢上的一些原因。但是,在同一時間,也爆出了這樣的一個說明,那就是歐洲可能自己要進軍太空了,這可能是一個原因。

按照歐洲航天局的總幹事表示,繼去年運載兩顆地球觀測衛星的歐洲火箭發射失敗以及阿麗亞娜 6 號發射器延遲推出後,重建歐洲進入太空至關重要。這可能暗示了一部分的原因,那就是歐洲可能也會自己獨立走出太空路線。

只不過,從歐洲發展航天的速度,技術等問題之外,如果沒有其他國家的支持,可能也是難以成功的。

所以, 其實歐洲是可能想自己單幹,但是自己還沒有這個實力,而在追求國際空間站的時候,也希望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因為歐洲航天局也公開說明了,保證歐洲進入太空的通道之前,需要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尋找替代解決方案——包括 Elon Musk 的 SpaceX。所以,終究目標這可能還是指向到了的原因上,但是歐洲的這個說明還是很含蓄,不過,這對中國來說,就算是合作,歐洲如果不能產出什麼重要的東西,那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總結

歐洲這一次的對中國的「致命反擊」,算是很強,讓中國在全球航天領域的發展可能會受到一次挫折,畢竟歐洲相當於是與中國進行了「斷交」的模式,並且已經公開說明了。

22 個成員國轉而專注於他們對國際空間站的承諾,這也說明了,在我國首批科學實驗項目的17個國家之中,有部分的歐洲國家可能會轉向不利用中國空間站。

所以,這個會不會如此發展下去,的確也是疑問。但是,隨著國際空間站的不斷退休,除非有替代方案,未來肯定還會來找我國空間站的運用機會。

所有,我們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誰叫全球就只有中國獨立建了一個空間站,並且還有可能成為全球唯一的空間站,所以,歐洲航天局這樣做,可能未來還會走「後悔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c79bc1156c06ee3144ad697ce460a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