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4年,新能源繼續減免購置稅,細節曝光

2023-06-21     電動湃

端午假期前,一份公告如期而至。參考《上觀新聞》的消息,財政部、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細則已出。

簡單概括下:

1、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購買新能源汽車,可以免徵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稅額不超過3萬元。

2、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購買新能源汽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稅額不超過1.5萬元。

相當於往後看4年,新能源購置稅仍作補貼與刺激,但前2年、後2年的額度不一樣,前2年全免,後2年半免,並劃定了最高3萬元和1.5萬元這「兩條線」。

先明確一點,購置稅怎麼算的。

買車的時候,會拿到一張《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發票上的價格並非計稅價格,需要除以1.13,得到的這個計稅價格,再按10個點算,就是需要在上牌時候繳納的購置稅。

所以,3萬元購置稅希望全部減免,倒推出的發票價格是33.9萬元。

也就是說,售價在33.9萬元以下的新能源車,在未來兩年,仍可以全部減免購置稅;超過33.9萬元,並不是不免了,3萬元的購置稅補貼仍能拿到,但超出的部分需要自己承擔。

即使自己承擔超出的購置稅,同價位的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相比,仍然有相當大的價格優勢。

3萬元還是擺在那裡的,所以,留給新能源的「窗口期」仍然相當可觀。政策層面,對新能源大勢,沒有任何遲疑。

一定要評出最受影響的,或許只有價格比較高的豪華品牌新能源車型了。

目前,漸漸崛起的新勢力品牌,像理想、小鵬,30-40萬價格區間打得最凶,30萬以內,也要「猛火快攻」爭奪制勝點,用戶可能多付出的購置稅成本,並不算高。

傳統豪華品牌,諸如BBA,會更難受一些,它們陸續推出的純電、插混車型,定價在30萬以上,直奔40萬、50萬而去,沒有完全享受到全免購置稅的紅利,而且,「窗口期」是2年,再往後2年,購置稅補貼還會折半。

這一槍,打的還是「外國佬」,幫的還是「自己人」。

正如當初新能源國補退坡的時候,專門給換電車型開了特例,仍然享受當時對應的補貼。

這次,購置稅的階梯優化,也對換電模式進行了「特殊照顧」。

公告原文是這樣的:「銷售方銷售『換電模式』新能源汽車時,不含動力電池的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分別核算銷售額並分別開具發票的,依據購車人購置不含動力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取得的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載明的不含稅價作為車輛購置稅計稅價格。」

就是說,在換電模式下,繳納購置稅時的計稅價格,是可以把電池刨除的,那就意味著,計稅價格可以進一步降低。

這幾乎就在明示蔚來了,因為採用BAAS車電分離方案後,蔚來旗下不少30萬以上的車,可以進入30萬以內了。

即使沒有進入30萬以內,在刨除電池價格後,所需繳納的購置稅也比較低了。

當然,除了利好蔚來,其他躍躍欲試「換電模式」的企業,同樣得益。甚至,當前在網約車領域比較活躍的換電模式車型,也能享受到購置稅減免的紅利。

一錘定音了,在政策層面,仍然看好換電模式。我們站在更高的維度講,車電分離,確實有可能推動電池回收、循環利用這一最後拼圖的真正落地。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

之前傳聞有提到,政策層面,可能會對插混車型區別對待。也就是說,會減少對混動車型的購置稅補貼。

但公告落定,對插混車型並沒有「動大刀」。

「享受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新能源汽車,是指符合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要求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

一視同仁,繼續競爭。

看到這一點,應該明晰了,「4年窗口期」不僅是給純電動車型留的,也是給燃油車和插混車型留的。

產業轉型與升級,就是「去舊謀新」。燃油車是舊,電動車是新,屬於過渡技術的插混車型,更易拿下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更容易接受,也留給充電補能基礎建設更多的布局時間。

潛在的隱憂在於,插混車型持續熱銷,也會打壓一部分專注純電動車企的熱情。「油箱」的加入,在成本上就節省了一大截,導致目前市場的局面走向奇怪的方向,「電動車似乎只有帶了油箱,才能賣得更好。」

理想汽車銷量攀升,與之有莫大的關係。上半年,零跑銷量跟上來,也與切換到增程動力,有比較大的關係。

那麼,車企們,需要好好思考下未來4年的規劃路線了。

像比亞迪那樣,插混、純電「兩條腿」走路固然最好。部分專注於純電車型的品牌,有必要啟動插混車型嗎?或者說,至少在集團層面,是不是應該有補位與配合,純電、插混雙線並進,至少在這個大變局下,不丟掉自己的份額。

其實,自主品牌多數不擔心,因為無論純電、插混的技術儲備與切換,一直在進行。合資品牌其實更應有危機了,4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該調整,就要迅速調整了。

整體來說,新能源轉型的大方向再度被夯實。

細節層面,政策更傾向於「自己人」,外國品牌需要調整與適應,而且,對響應速度的要求很高。

當然,這絲毫沒有問題。一方面,自主品牌轉型一直很活躍,另一方面,產業升級的關鍵要素,就是要帶動自主品牌的崛起。

未來4年,競爭更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bdb2ee2c64d511dee5be975bfa0e7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