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當時甄嬛生下朧月後,執意離宮。
皇帝因為甄嬛生下朧月,口風已經有點放軟,對甄嬛說不介意她罪臣之女的身份,還同意封甄嬛為妃。
很多網友的觀點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在家人被害,自己被皇后陷害,貼身侍女流珠為了救自己而喪命之後,這個時候不應該好好留在宮裡,利用皇帝的愧疚和憐惜,跟皇后好好地斗一場嗎?
但是我認為甄嬛離宮反而更符合她的人設,同時也是她那個階段做得最恰當的事。
甄嬛離宮預示著一件事,四嬛之戀的完全破碎。儘管後面甄嬛再次回宮那也是皇帝對於甄嬛還有舊情,但是甄嬛對於皇帝的愛意已經戛然而止,不復存在。
甄嬛對於皇帝的感情有多深,在得知自己只是莞莞類卿之時,愛意就全部磨削掉了。
曾經越祖制而晉貴人,溫泉湯浴賜佳人,給甄嬛置辦民間嫁娶的風俗,有獨一無二的椒房寢殿。與皇帝琴瑟和鳴,詩意相通,皇帝還獨獨為她所作的姣梨妝,同時還有生辰之日的萬千寵愛於一身。
現在看來只不過是為她人替身的諷刺罷了。
看懂了這一切的甄嬛,明白了帝王君恩的虛假,自己的愛情如同鏡花水月是一場空。
端妃愛著皇帝,即使知道皇帝利用她打掉華妃的胎;利用她掣肘華妃,讓她這些年來病痛加身,但是端妃仍然對於皇帝有深深愛意。
皇后明明知道奪走她嫡福晉之位,奪走她兒子性命的始作俑者也有皇帝的一分子,卻將恨意完全嫁接到純元身上,卻無法對皇帝產生恨意。
可是甄嬛不同,她的愛情觀一開始就是「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儘管知道皇帝不可能只屬於她一個人,但還是認為她的皇帝心中最重要的一個人。
但是沒想到她不過是一個替身。
可是,在眾多人都會迷醉在皇家寵愛,皇帝的服軟下的「愛情」時,甄嬛的愛情觀恰恰是「你若無情我便休」。
我是愛你的,但是你愛的不是我,我只是你愛的人的一個替身,那麼無論你以天子之尊給我台階下,我也不從,我寧可離開你。
「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這句類似於現在的離婚協議書,表明了甄嬛的決絕與堅毅。
此刻,她不是後宮中那群仰仗著君王天恩的怯弱婦從,不是那種只要君王給與台階下就立馬順從的女性。
她是智慧的,獨立的。不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菟絲,而是敢愛敢恨的女性。
敢於對巍巍皇權富貴說不。
這是她在這場愛情中很好的一次謝幕,不是強忍的痛苦,還要委曲求全地留在皇帝身邊。
甄嬛離宮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恰恰是她對皇帝愛恨交加的變化階段,之前的愛到深處。
這是是愛到很深,慢慢變成恨,乃至恨到深處的末尾點,還夾雜著一零星絕望深處的愛意。
與後期甄嬛毅然決然回宮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個時候甄嬛完全將皇帝當作工具人,皇帝就是她上位,扳倒皇后的工具。
其實甄嬛離宮也是她感情變化的一個新的轉折點。
也是她自己能夠選擇感情,要不要分手的一個主動權。
這一點其實在封建王朝是非常難得的。
甄嬛離宮還有第二個原因,為了保住自己的父母,為了朧月。
皇后背後的醜惡嘴臉已經被甄嬛知曉。
皇后不想看著甄嬛勢力越來越大,借著純元故衣事件,讓甄嬛明白「莞莞類卿」的真相。
同時也讓四嬛之間有了隔閡,雖然後面甄嬛懷孕,但到底甄嬛的父親還是因為前朝的事情被降罪。
如果甄嬛這個時候沒有離宮,反而留在宮裡,那麼皇后還會繼續地迫害遠在寧古塔的家人,這個時候本來就遭受了大罪的甄氏一族,在皇后的迫害之下,只能成為後宮爭鬥的犧牲品。
而甄嬛的女兒朧月也會時常處於後宮算計的陰謀當中。
甄嬛這種做法其實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做法。
讓皇后認為甄嬛已經被貶,已經失去對皇帝的信心,已經失去後宮爭鬥的意志力,那麼皇后才會降低警惕,不會花很多時間去處理一個已經被廢的妃嬪的家人。
也不會在意生母都不在身旁的朧月公主。
這種降低敵人的警惕心理,為自己謀求一線生存發展機遇的大局觀很重要。
做人做事不一定要爭一時的義氣。
確實,如果當時甄嬛留在宮中,那個時候皇帝也會給甄嬛一個妃位,但是她始終是罪臣之女,她還會一直活在皇后和安陵容的迫害下,而是在後宮之中,皇帝已經與她離心離德。
出宮其實是更好的選擇,雖然不能讓甄遠道父母平反,但是至少他們是活著的。
甄嬛處於這種絕境,很多觀眾的想法,或者對於戲劇的描述,往往希望她留在宮中,能夠「置之死地而後生」,但這也許並不是人生的最優解,這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黑暗和痛苦。
現實中,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有些時候並不是一定要一味地逞強,有時候想想換條思路,保存好自己的實力,保存好「自己的家人」也許才是上解。
很多人生之中處於的暗黑時期,如果養精蓄銳,忍一時苟且,也未免不是一場幸事。
甄嬛後面能夠捲土重來,也脫不開當時在甘露寺的休養生息。
木心先生說,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危與機往往都是相反的,處於危險之中也不代表沒有機遇,保存實力,做長遠規劃也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