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夢碎」,儒意登場

2023-12-08     毒眸

原標題:萬達「夢碎」,儒意登場

王健林高調宣稱「電影是一個沒有天花板的產業」的聲音,還在電影市場上迴蕩,一個時代已悄然落幕。市場格局暗潮湧動下,大哥遲暮,新貴入場。

12月6日,萬達電影宣布即將易主。萬達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電影)發布停牌公告。公告顯示,王健林及相關公司計劃將合計持有的北京萬達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萬達投資)51%的股權,轉讓予上海儒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昨日,「中國儒意」股價上漲,最高漲幅超9%。

這是萬達與儒意系的第二次牽手。

7月23日,上海儒意影視製作公司(下稱儒意影業)以22.62億元受讓萬達投資49%的股份。兩次受讓股權的公司背後有同一個名字:柯利明。同時,柯利明還是中國儒意的董事長。

(圖源:7月23日萬達電影《關於間接控股股東權益變動的提示性公告》)

「若上述事項最終實施完成,將會導致公司控制權變更。」也就是說,交易完成後,「儒意系」將對萬達投資實現全資控股,並藉此成為萬達電影的第一大股東。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譁然。不過,雙方的此次交易,在電影行業似乎不算秘密。多位業內人士告訴毒眸,這筆交易幾個月前就聽說了,早在公告發布前,儒意系就已逐漸滲透萬達電影,萬達電影也有些「人人自危」的氣氛,為可能到來的裁員感到焦慮。

短短十幾年,中國電影已然經歷了幾次大洗牌,曾經的老大哥萬達變了天,「五大」民營公司合力攪動風雲的故事已成歷史,新貴玩家紛紛走向牌桌。

新舊交替之間,上一章節還未落筆,新篇章剛開始著墨。在萬達與儒意系的牽手中,我們或能窺見新格局雛形中的一角,但時代的大浪下,儒意是重演萬達的「夢碎電影」路,還是代替王健林見證那個沒有天花板的電影未來?

故事才剛剛拉開序幕。

「儒意萬達」

「儒意萬達」,一位從業者糾正了毒眸關於「萬達&儒意」的措辭。

的確,關係悄然傾斜,老大哥萬達電影已然遲暮。

今年,萬達電影已三度發生股權變動。7月11日,萬達投資將其持有的萬達電影8.26%股權轉讓給了東方財富老闆娘陸麗麗;一周後,又向一致行動人莘縣融智轉讓了8.14%股權;7月23日,萬達投資轉讓49%股權給上海儒意,後者間接持有萬達電影9.8%股權。

頻繁轉讓股權,或與萬達集團的資金壓力有關,電影業務也是其近年來財務壓力的一部分。2019年至2022年,萬達電影近4年來凈利潤虧損超126億,僅2021年有微薄盈利,實現盈利1.06億。

不過,今年的電影市場回暖,萬達電影的業績也有所好轉。

據三季財報顯示,萬達電影前三季度營收約113.48億,同比增長46.98%;歸母凈利潤約11.15億;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4.79億,同比增長60.97%;歸母凈利潤6.92億元,同比增長1340.97%。

萬達電影2023年三季財報

業績好轉,並未扭轉萬達「棄影」的決定。多位業內人士向毒眸表示,萬達逐漸剝離電影,早就有跡可循。

畢竟,電影高度膨脹、泡沫化的階段過去後,王健林也已意識到,那個「沒有天花板」的商業夢想,更像是空中樓閣。自身難保的萬達集團,對電影的態度也愈發曖昧。

雖然萬達電影在集團內部已算不上優質資產,但對電影產業有野心的資本來說,旗下資產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對於有著全產業鏈布局的儒意來說,旗下院線資產剛好是整個「儒意系」缺少的一塊拼圖——截至9月30日,萬達電影國內擁有已開業影院877家,7338塊銀幕。而其製作業務也能成為儒意影業的有效補充。

更何況,儒意此時入局,算是抄底。有萬達老人更是用「賤賣」來形容此次交易。

2015年巔峰時期,萬達電影股價曾每股92.5元,如今股價大跌,不復往日。昨日,萬達電影發布公告宣布自從12月6日開始臨時停牌,待公司通過指定媒體披露相關公告後復牌。

目前,儒意影業母公司「中國儒意」旗下共有三塊主營業務,包括儒意影業牽頭的影視劇製作業務,以南瓜電影為核心展開的線上流媒體業務,及在2022年正式啟動的遊戲業務品牌「景秀JINGXIU」。「中國儒意」旗下遊戲業務品牌「景秀JINGXIU」

「中國儒意」旗下遊戲業務品牌「景秀JINGXIU」

多位業內人士向毒眸表示,儒意此舉,意在院線。一位從業者透露,柯利明對院線業務有一套整合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儒意對於萬達電影管理權的態度變化。

7月,儒意第一次受讓股權時,公開表示無意向萬達投資委任董事,也無意參與其日常運營和管理。不到半年,態度轉變。根據公告內容,待本次交易完成後,「將會導致公司控制權變更」——「儒意系」或將獲得萬達電影的實際控制權。

其實,早在昨日公告發出前,儒意有意接管萬達電影的消息便不脛而走。不久前,已有媒體在報道中提到,中國儒意的執行董事、資深製片人陳祉希(原名陳曦)出現在萬達電影,與各業務高管開會的畫面。

不僅如此,也有多位業內人士向毒眸透露,陳祉希早在上個月就已參與了萬達電影的項目會,過目了所有項目。在儒意的逐漸滲透之下,現任萬達電影董事長的張霖,曾經王健林欽點的「接班人」,現在已經「沒活兒乾了」。

兩次股權交易間隔的半年裡,電影市場正在醞釀著一個有機會改變中國電影的大變局。

10月26日,在第二十四屆全國電影推介會暨第一屆全國電影交易會上,24部影片完成了分線發行的簽約,這意味著,中國電影的分線發行模式將正式啟動。

分線發行簽約現場(圖源:中國電影報)

一直以來,分線發行就是中國電影的重要話題。它將會為中國電影的交易方式提供新思路,讓供片渠道和供片內容多元化,為更多作品提供精細化運作的機會。

本次儒意與萬達投資的交易,或許也與分線發行釋放的積極信號有關。

分線發行一旦落實,將有機會重塑國內院線的格局,進而完成下游市場的整合。院線有機會拿到更大的主動權,這某種程度上對院線提出更大的挑戰,因此,具備完整會員管理系統和智能排片系統的院線巨頭,擁有更大的優勢。

對於電影黑馬「儒意」而言,在此時進入中國第一大院線公司,無異於拿到了新賽場的VIP入場券,有彎道超車的想像空間,更有機會實現全產業鏈布局的終極形態。

當然,想布局全產業鏈、並付諸行動的公司不在少數,樂視、阿里、萬達和華誼都曾嘗試過,但都未能實現。如今的「儒意萬達」,雖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但能在這場馬拉松里跑多遠,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進擊與碰壁

從商業模式來看,中國電影大體有四張牌桌——

主流意識形態影片的國家隊;以傳統五大為代表、商業類型片的民營電影公司;生產流量電影的網際網路平台公司;第四張牌桌是新模式,這裡將誕生引領未來的新玩家,虛位以待。

萬達已然坐穩第二張牌桌的頭把交椅,而儒意,正在釋放其成為第四張牌桌核心玩家的想像力。

時間撥回到2014年。

彼時的中國電影市場一片火熱。2014年票房達296億,同比增長36%,正式開啟了那個大盤快速擴張的年代,中國電影貢獻全球票房增量的75%。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當時已在港股上市的萬達集團,風光無兩。作為當年港股最大的IPO,火熱的電影市場讓萬達蠢蠢欲動。

背靠地產的萬達,最先瞄準的便是文旅。2014年,旗下青島東方影都舉辦啟動儀式。現場請到了多位全球影視巨星,包括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妮可·基德曼,美國好萊塢巨頭索尼影業、華納兄弟和環球影業也紛紛到場。那時的萬達,想要打造一個「東方好萊塢」。

青島東方影都啟動儀式現場

在此之前,萬達已經用資本的力量,一路高歌猛進,腳步遍及全球。2012年,萬達併購美國第一大院線AMC,成為其國際化戰略的第一步。到了2016年底,萬達總計約占全球12%的票房市場份額,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院線運營商。

2015年是萬達開啟全球化進程的高峰期。先是全資收購澳洲第二大院線Hoyts公司,後者在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地區擁有52家影院及 424 塊銀幕。2016年,更是斥資35億美元收購製作出《盜夢空間》《侏羅紀世界》的美國傳奇影業,此案被外媒稱作「中國最大的海外文化併購」。

當萬達在電影業的雄心壯志、以一種高調的方式昭告世人時,彼時的儒意影業,還是一家規模不算大、四處尋求上市的影視公司,遠遠上不了牌桌。

2008年,年僅26歲的柯利明接手了哥哥柯久明的廣告公司,並將目光投向了影視娛樂行業,這也是儒意影業的雛形。

商科碩士背景的柯利明,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及在香港做數據分析師的經驗,用在了投資影視項目上。經過數據統計,柯利明發現「一百部電視劇有三十部可以保本或賺錢」,但電影票房的成功機率「不到3%」。

於是,儒意影業選擇從電視劇業務做起,在2011年之前投資或主導製作了《鐵齒銅牙紀曉嵐4》《李春天的春天》《雙城生活》等。

2012年起,儒意影業決定進軍電影行業,接連策劃製作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老男孩猛龍過江》等影片,《致青春》以7.19億票房成為了當年的票房季軍。

《李春天的春天》《雙城生活》 《致青春》《老男孩猛龍過江》(圖源:豆瓣)

柯利明一直在資本市場尋求機會。2014年,當時名為「中技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以擬定增募資15億收購儒意影業100%的股權。但隨後該公司因業績暴雷、財務造假等原因退市,儒意影業的A股上市夢也隨之破滅。

隨後,2015年10月,天神娛樂擬以13.23億元的對價,收購儒意影業49%的股份,但次年7月以16.17億元的對價將所有股權轉讓給了上海達禹資產管理中心。兩個月後,這部分股權的受讓方又變更為厚揚載弘。

雖然每次轉手,都伴隨著儒意影業估值的上升,從最初的15億增值到33億。但輾轉在A股市場許久的儒意影業,仍然沒有找到好的歸宿。

與此同時,萬達在電影行業的進擊之旅,沒有停下腳步。

2015年,萬達院線正式登陸A股,成為中國院線第一股。上市後不久,收購了世茂旗下15家影院100%的股份,掀起了一股「影院潮」。

兩年後 「萬達院線」正式更名為「萬達電影」。這並非只是簡單的更名,萬達將院線和影視業務整合起來,想要打造全產業鏈業務。

收購完成後,王健林曾表示,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萬達的第一大產業。

可惜的是,這份驕傲並沒有長久停留在萬達電影。不僅對萬達影視的收購拉鋸了多年,收購完成後,萬達影視的業績也並不喜人,2019、2021年、2022年都未完成業績承諾。

大廈崩塌之前,裂隙早已出現。

2016年,由傳奇影業主投的《長城》上映,雖然有「國師」張藝謀操手,好萊塢巨星馬特·達蒙,以及一眾流量明星加盟,但是口碑不佳,輿論大嘩。

《長城》(圖源:豆瓣)

雖然票房達到11.73億,但是作為此次《長城》的出品發行方,萬達電影的股價始終呈下跌趨勢。《長城》上映十天,萬達電影每股下跌4.69元,跌幅達7%,總市值蒸發54.9億。

《長城》的意義,不單是簡單的票房分成,更關乎上市公司的資本遊戲能否繼續進行下去,而《長城》的失勢,也預示著資本遊戲的戛然而止。

2017年,萬達「截胡」大馬城項目失敗,萬達集團危機重重,除了國內資產,萬達幾乎清空了所有的海外資產。同時,萬達以438.44億的成交價,向融創出讓了13家文旅項目91%的權益,該比例在一年後,變成了100%。

萬達電影逐漸收斂了鋒芒,「東方好萊塢」的美好願景成為了舊日幻夢。而此時的儒意影業,仍受資本青睞。

2018年,吉翔股份擬出資5000萬元,以增資或份額受讓的形式,成為厚揚載弘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同時也間接投資了儒意影業。但這次合作的存續時間也不長,2019年4月1日晚,吉翔股份發布公告稱,決定終止參與厚揚載弘基金的事項。

電影市場的火熱仍未退燒。儘管較前幾年增速放緩,但2019年年票房共計642.7億,依然保持了5.4%的增長。

直到一場疫情給中國電影摁下了漫長的暫停鍵,真正的拐點,來了。

拐點

2020年,電影市場所期待的「最強春節檔」並未如期而至。

這一年中,影院關門178天,身為國內第一院線的萬達電影,受打擊最大。根據萬達電影2020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2.95億,同比減少59.2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6.69億。

萬達電影2020年財報

困境之中,萬達求變。

同年6月,萬達正式宣布對符合要求的影院開放「特許經營加盟權」,與萬達電影簽約的影院可以使用「萬達影城」的品牌和會員系統。此舉被業界視為,萬達電影意圖整合下遊資源,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話語權。

財報中也有所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旗下影院(含特許經營加盟)市占率為15.3%,較去年同期有明顯增長,票房、觀影人次、市占率等核心指標連續12年位列全國第一。

線下市場遭遇重創的同時,屬於線上的機會全面開啟。

2020年春節檔,《囧媽》越過線下發行和院線,直接上線流媒體。此舉雖遭遇院線集體抵制,但也釋放了重要信號——電影行業,變天了。

《囧媽》上線流媒體(圖源:豆瓣)

當時的玩家是位元組的西瓜視頻和歡喜傳媒,二者雖後勁不足,但對於有前瞻力的資本而言,早已千瘡百孔的中國電影行業,是時候冷靜下來了,與其在老賽道中打轉,不如轉而布局更有想像力的新業務。

與此同時,儒意也終於找到了穩定的「大樹」,結束了在資本市場上的漂泊之旅。

2020年10月26日,由恆大集團和騰訊控股的公司恆騰網絡發布公告稱,通過配發及發行股份及認購股權的方式,全資收購儒意影業和南瓜電影的全部股權,該收購事項於次年1月20日正式完成。

這筆收購釋放的信號,是恆騰網絡原有的網際網路服務遇阻,決定轉而全力發展流媒體視頻業務。

儒意影業與恆騰網絡簽署了對賭協議,約定儒意影業在2021財年至2023財年,每年凈利潤分別達到4億元、5億元、6億元以上,或在2021財年、2022財年累計凈利潤達到9億元,或三年累計凈利潤達到15億元,才能獲得相應認購權。

儒意影業接受這一協議本身,看起來十分具有挑戰性:儒意影業2018年和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69億元和1.5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58.5萬元和4047.71萬元,與對賭協議中的凈利潤相距甚遠。

回頭來看,敢於迎接挑戰,同樣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機遇。

2021年,房地產市場迎來巨變。波及到今天故事的兩個主角。

激進擴張和過度融資,為民營地產企業埋下隱患。政策的收緊和市場遇冷,徹底引爆了炸彈,儒意的老東家「恆大」開始面臨嚴重的債務危機。

危機爆發後,恆大開始變賣旗下資產,在先後三次售出了其所持有的所有恆騰網絡股份後,於當年11月正式退出恆騰網絡,儒意影業的實際控制人柯利明也因此成為恆騰網絡第一大股東。

21年8月1日,恆騰網絡(HK.00136)公告,恆大以32.5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為27.02億元)價格出售恆騰網絡合計11%股權。騰訊方面買下其中的7%股權。

萬達集團的2021年也不太平,三次試圖推動萬達商管上市,但均以失敗告終。同時,屢遭股權凍結、工地停工等負面消息,讓萬達不堪重負。

萬達電影自身的業務板塊也在收緊。5月23日凌晨,萬達在官網發出公告,公司清倉式減持AMC,且全部退出了AMC公司董事會,累計收回14.76億美元。

在地產市場震盪的同時,電影行業也有大事發生。2021的春節檔,萬達電影出品、被行業內外押寶爆款的《唐人街探案3》被《你好,李煥英》彎道超車,後者以54.13億的總票房成為當年春節檔的票房冠軍,位列影史第三。《李煥英》的出品方,正是儒意影業。

用「黑馬」形容當時的儒意不足為過,它一入場,就展現了大部分電影人不具備的金融思維。在《李煥英》的出品方里,北京文化委託其與貓眼進行保底發行,保底票房為15億,以製片方分帳收入計算,保底費用約5.38億。在扣除以上估算的保底費之後,出品公司可以瓜分的總利潤約有14億。

其中,作為第二齣品方、保底發行方的儒意影業成為《李煥英》的最大受益者。

根據中國儒意2021年業績公告,中國儒意2021年度總收入為23.18億元,凈利潤為11.4億元,提前完成了對賭協議。

中國儒意2021年業績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恆騰網絡最初在收購時所看重的流媒體業務,也就是南瓜視頻,在2021年也有不錯的成績。

自1月完成收購以來,南瓜電影的新增付費會員從2月開始連續三個月創新高,南瓜電影用了4個月時間新增付費訂閱用戶1068.3萬人,占了五年來付費總數的70%。另外,騰訊也於2021年第二季度與中國儒意達成協議,共享影視版權資源。

與愛優騰芒不同,對標Netflix的南瓜電影,採用的也是和Netflix一致的「門票型」訂閱會員模式。在這套模式中,用戶必須是付費會員才可以使用企業提供的服務。

南瓜電影的會員制度

不過,南瓜電影想要在如今已經十分穩固的流媒體格局中打開一片天,並不容易。內容的缺乏是南瓜電影的「命門」。

Netflix堅持以無廣告的會員定製模式領跑多年,源於其自身優質的自製內容。而南瓜電影在內容製作方面幾乎空白,雖然背靠儒意影業,但僅靠一家製作公司,顯然不足以支撐南瓜電影的內容供給。

至於騰訊開放的版權共享內容,本就在騰訊視頻上線,對南瓜電影的價值還需商榷。早期南瓜電影能完成超額增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其版權採購上主打的差異化路線,引進了《行屍走肉》《旺達幻視》等英美劇,以及《人體蜈蚣》《電鋸驚魂》等「限制級恐怖片」。

《旺達幻視》劇照(圖源:豆瓣)

而在決定邁入「主流平台」渠道後,平台內容區分度自然也會降低。南瓜電影距離「中國版Netflix」到底還有多遠,仍然要打個問號。不過,可以期待的是,在擁有萬達电影後,儒意將如何完成流媒體平台與院線的聯合,為南瓜電影找到新的增長點。

疫情對電影行業的影響仍在蔓延,2022年,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至暗時刻」:雖然影院一直處在營業中,但全年總票房僅有300.67億,全年有三分之一時間處於「極寒」狀態,日大盤票房低於2000萬的天數高達108天。

行業在冰點時,沒有公司可以獨善其身。

風險,機會與野心

宏大的願景幾起沉浮。為萬達效力16年之久的萬達電影前總裁曾茂軍,在2022年宣布離職,萬達電影也進入了「倒數日」。

這時的儒意已經「變身」。

2022年2月,恆騰網絡正式更名為中國儒意,柯利明出任中國儒意的董事長。2023年中期報告顯示,柯利明直接以及通過Pumpkin Films Limited合計持有中國儒意股份比例約為37.26%。

中國儒意2023年度中期報告

雖然不再出現在公司名字中,但騰訊仍然是中國儒意的關鍵先生。截至今年6月30日,騰訊控股通過Water Lily控制中國儒意20.45%的股份。

儘管電影行業遭遇重創,但背靠騰訊的中國儒意,有線上流媒體和遊戲兩塊較為穩定的業務增長點,全年凈利潤雖同比有所下滑,但仍在盈利。2022年年報顯示,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3.2億元,凈利潤為7.89億元。其中,線上流媒體及遊戲業務合計收入為11.63億元,利潤為3.77億元。

疫情結束後,行業回溫,儒意似乎也準備好「大展拳腳」了。顯然,儒意在電影行業的野心,遠不止於一個《你好,李煥英》。

今年第一次受讓萬達投資股權之前,中國儒意就宣布擬募資40億港元,其中90%擬用作發展及擴張電影及遊戲業務。港交所公告顯示,騰訊通過子公司Water Lily於當日便完成了對中國儒意新股的認購,持倉達25.46億股,持股比例增至25.45%。

兩次股權轉讓後,萬達電影的實控權已變更,儒意系持續在電影產業擴張著自己的布局。

當下,儒意正處在為未來投入的階段。

中國儒意2023年中期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集團凈虧損約人民幣2.69億元。今年8月中國儒意發布的盈利警告中提到,業績下滑的主要是由於公司各板塊積極布局下半年及明年業務發展所產生的固定成本支出。

此外,針對南瓜電影內容儲備量不足的現狀,中期報告也指出,將「不斷加大對原創內容的投入」。

今年儒意影業參與出品的電影中,除了票房超30億的《消失的她》,其餘包括《交換人生》《保你平安》《熱烈》等多部票房都未破10億,《溫柔殼》甚至只有1726萬,不足以重現《你好,李煥英》的奇蹟表現。

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厚積薄發也好,強勢出擊也罷,此番儒意的一系列舉措,短期看來可能不會對電影市場造成可見影響,也不見得立刻為中國儒意帶來太多的顯性收益。但變化已然開始醞釀,我們期待著第四張牌桌上能出現新的玩家,成為中國電影的破局者。

眼下,經歷了快速膨脹、慢速回調,全面暫停後的中國電影,正處於重建恢復期。放眼中國電影的資本格局,宛如一盤「死棋」,現有格局裡,缺少真正具備破局實力與魄力的能量。

當下的中國電影,國有力量尋找新生命力。民營資本結構重調,曾經的萬達、博納、樂視、華誼、光線的「五大」格局,早已經歷了座次的打碎和重排。

新的入局者們給中國電影注入了網際網路能量後,新問題也逐漸暴露。一批新興資本力量還未形成產業氣候,是否能在未來站穩腳跟,還需時間檢驗。

放眼中國電影產業,依賴單一票房收入的商業模式、亟待整合的院線市場、內容供給不足的現狀、始終無法養成的觀眾消費習慣……制約產業發展的大問題仍然很多,中國電影距離真正大展拳腳,還有一段險路要走。

把時間拉長,當下的中國電影正處在巨變中,我們很難將今天萬達和儒意的股權交易事件,視為產業變天的標誌,但它一定是巨變的一個切面,更是觀察中國電影未來的最好樣本。

伴隨著分線發行的時代浪潮,儒意與萬達的牽手,或將成就一枚活棋,它攪動了原本平靜的格局。

大變局,新勢力。破局者,始終是局外人。

上世紀30年代,好萊塢初期,華爾街的資本家們進入獨立製片商的世外桃源,雙方合力成就了電影這一商業模式,好萊塢也一躍成為了電影經濟的破局者。中國電影同樣在期待一個破局者。

以 「不是電影人,而是投資人」自詡的柯利明,帶著騰訊給的籌碼,正走上牌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ae8c5e93d40bc0bbe72cf3fad02f4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