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恩來你是我的部下,應該聽我的話,看周恩來機智化解!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蔣介石:恩來你是我的部下,應該聽我的話,看周恩來機智化解!

自1840年中國遭受列強入侵,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之後,中國就從天朝上國成為了任人魚肉的半殖民地國家,而在多少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希望能夠使得中國強大的路上,1921年就是一個分界線。此前的故事是推翻滿清軍閥混戰,此後的故事就進入到了大革命時期。

在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的關係變化完全在周總理和蔣介石身上體現著,作為黃埔軍校的校長蔣介石與周總理曾經為了革命一同並肩作戰,卻因為蔣介石後來叛變革命而分道揚鑣。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親口說「恩來,你是我的部下,應該聽我的話!」我們的周總理又是怎麼回答蔣介石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蔣介石和周總理多年的恩恩怨怨。新來的朋友可以先點個關注,關注博覽歷史,了解過往故事。

軍校創立,並肩作戰

1924年的中國,掀起了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它好似滾滾洪流席捲中國大地,人們通常將其稱為「大革命時期」,而這場大革命的主角就是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出生於1866年的孫中山,在其58歲的時候,仍未見到革命的勝利曙光。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政府,但革命果實也被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竊取,於是孫中山再次組建國民黨,準備重整旗鼓,以兩廣為根據地展開北伐。

此時中國共產黨已經登上了歷史舞台,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國民党進行改組,成為了一個現代政黨。孫中山早期曾輾轉日本、美國多地,努力爭取日、英、美等國援助中國革命和建設,但均無所獲。正如毛主席後來說出言簡意賅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孫中山也意識到了自己沒有軍事人才的問題,於是在1924年創辦黃埔軍官學校,以訓練革命武裝幹部。黃埔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是後來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新中國十大元帥中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

1924年6月,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主,席台上自左到右分別為:廖仲愷、蔣介石、孫中山、宋慶齡

而蔣介石正是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所以他又被稱為蔣校長。其實關於第一任校長的人選,蔣介石並不是第一人選,孫中山最初決定程潛為首任校長,而蔣介石是副校長。但蔣介石不願在程潛之下,跑到上海消極對抗,並派人找孫中山說情,蔣介石這才如願當上校長,後來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時任黃埔軍校校長一職,對蔣介石掌握軍隊有極大的助益。

百廢待興的黃埔軍校急需一批優秀的教師人才,於是1924年11月,剛剛從歐洲歸國不久的周總理出任了黃埔軍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時年26歲。年輕有為的周總理在黃埔軍校期間,憑藉著工作作風和人格魅力,頗得黃埔師生的好感。蔣介石也對這個年紀輕輕卻十分出色的政治部主任很滿意,以至於後來時常對身邊人感嘆「在黃埔軍校里,我最得力的助手,一個是周恩來,一個是鄧演達。」不過蔣介石在黃埔軍校中卻灌輸的是以他為中心,並為他效忠的封建軍閥思想,蔣介石後來的嫡系部隊、心腹將領就是在黃埔軍校中培養的。所以說蔣介石是依靠黃埔起家,一點也不為過。在繼續了解之前,還沒點關注的朋友點個關注吧,關注博覽歷史,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隨著革命的火焰越燒越旺,廣州的形勢急轉直下,伴隨著群眾運動興起的還有軍閥勢力的血腥鎮壓,軍校的學生們也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開始走上街頭響應各地的反帝反封建運動。黃埔軍校自從建校以來的第一戰,也在悄然之間打響。成立於1912年的廣州商團,本是廣州商民維持治安保護自身的武裝,但自從英籍中國商人陳廉伯接任商團團長之後,就將其發展成為了實現其野心的武裝力量。在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陳廉伯從英國人手裡購買大批槍械,並於1924年10月,策劃商團軍叛亂,妄圖推翻廣東革命政權,建立「商人政府」。

這場叛亂中,陳廉伯率領的商團軍向參加雙十起義的民眾開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雙十慘案」,孫中山當即命令蔣介石「立即起義殺敵絕無反顧」,蔣介石率領黃埔軍校的師生參加了此次作戰,平定了陳廉伯的叛亂。這次事件之後蔣介石的實力大增,對於軍隊的掌握也大大提高。我們前面說過國民黨雖然經過中國共產黨的幫助進行了改組,實現了一次重大的整頓和革新,但這次改組卻仍不徹底,其黨內派系林立,無法做到完全的統一。

尤其是當時的孫中山身體已經重病纏身,無法再做到對國民黨各派系的整合。此時蔣介石的野心迅速膨脹起來。1924年在國民黨一屆一中全會上,蔣介石連參加大會的代表資格都沒有,而當時孫中山整頓軍隊,委派許崇智為總司令,許崇智曾經是蔣介石的拜把兄弟,在軍中經常提攜他。許崇智一味呵護蔣介石,以為自己是兄長、上級,但此時的蔣介石已經以黃埔軍校起家,羽翼漸豐,視許崇智為自己上位的絆腳石。

在1925年的東征中,蔣介石要求周總理將黃埔軍校以及東征軍中共產黨員的名單全部上交,事實上在1924年國民黨改組之初,蔣介石就對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表示不滿。周總理深知此事關係重大,於是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第二次東征爆發於1925年10月,蔣介石擔任東征軍總指揮,周總理任東征軍政治部主任。

這次東征統一了廣東全境,為後來北伐戰爭建立了鞏固的後方基地。在惠州之戰時,蔣介石率領的東征軍遭受到了敵軍的猛烈進攻,傷亡慘重,蔣介石決定改變進攻策略,但周總理依然力主進攻惠州,並提出應該三面打擊,留一面給敵人出逃的策略。蔣介石權衡再三,同意了這個戰術。惠州之戰同時也是蔣介石和周總理並肩作戰比較成功的一次案例。不過蔣介石越發地流露出對在東征中表現亮眼的共產黨的忌憚。

野心膨脹,分道揚鑣

事實上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合作,無不是在共產黨的實際領導之下的,作為具有遠超同時代先進性的共產黨,在北伐戰爭期間迅速發展壯大起來,而以湖南為中心的全國農民運動也在迅猛開展。帝國主義國家眼看北洋軍閥已經難以維護其在華利益,於是開始另尋目標,準備在革命隊伍內部尋找新的代理人。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迅速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從此蔣介石就再沒離開過身後支持他的美國和日本。

究其原因蔣介石勾結帝國主義也是因為其背後是代表著中國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這批人向來是依附於帝國主義的,始終站在帝國主義一邊,其眼中並沒有什麼民族、國家的利益。不然何至於蔣介石在隨後會發動對進步革命人士的屠殺和清洗,會縱容屠戮自己同胞呢?他們口中的民族、國家,不過是他們極少數人的民族和國家。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調動軍隊宣布戒嚴,斷絕廣州內外的交通,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並收繳其槍械,一手炮製了「中山艦事件」,並且蔣介石還將黃埔軍校中以及國民革命軍中以周總理為首的共產黨員全部驅逐。

此時他還沒有完全暴露出其反革命的面目,被軟禁在廣州鑄幣廠長達一天的周總理打通了蔣介石的電話,蔣介石有點驚慌地說「周主任,你有何事?」周總理說「我很遺憾,有人在兩黨之間製造分裂,挑撥是非,把40多名共產黨員扣押在這裡,我希望你能合理解決這件事。」而對於「中山艦事件」蔣介石矢口否認,對此周總理只是回他「不管如何,亡羊補牢吧,請你下令釋放被扣押的同志。」迫於周總理的威望和影響,蔣介石很快將扣押的共產黨員釋放了,但此時的周總理已經敏銳地察覺到蔣介石已經不是革命的同路人,「中山艦事件」後周總理再沒有返回黃埔軍校工作。

1926年7月,蔣介石作為總司令決定發動一統中國的北伐戰爭。出師之前張治中向蔣介石請求,讓周總理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以便加強兩黨合作。蔣介石一口回絕「不必了,你實在要堅持,我看就讓他擔任財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吧。」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也向蔣介石舉薦周總理「我實在羨慕他的計劃性和組織力,無疑,北伐有了他將如虎添翼。」身邊親信一次又一次地向蔣介石推薦,這讓他不得不考慮重用周總理的問題,其實蔣介石從內心裡也是佩服周總理的,他感覺國民黨中不論是元老還是新秀都沒有一個能與之相匹敵。

為了拉攏周總理,蔣介石裝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模樣,特意宴請周總理,在席間蔣介石表示「你我都是江浙同鄉,凡是同我共過事,在一起訓練過軍隊、打過仗的共產黨人,我都以知己看待。」「我希望恩來兄能與我一道北伐。」面對周總理的拒絕,蔣介石頗為遺憾地說「你真頑固呀……這樣吧,等北伐勝利歸來,你再回黃埔來。」

北伐戰爭開始後,蔣介石已經掌握了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蔣介石的野心開始蠢蠢欲動。他迅速拉攏了一批國民黨右派份子,並制定了若干計劃,第一是「離俄清黨」,以鞏固其大權,第二是聯繫紳商,得到大地主以及大資產階級的支持,第三就是在外交上棄俄聯日。蔣介石與日本、美國勾結起來之後,於1927年4月12日開始搜捕屠殺共產黨人以及國民黨左派,致使國共第一次合作完全破裂,國民黨也由革命的組織轉變為反革命的組織,蔣介石也從此開始了他在中國數十年的統治。

而周總理冒著腥風血雨和懷揣的滿腔怒火於1927年8月1日在南昌組織領導武裝暴動,由此走上了創建人民軍隊武裝反抗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道路。對於數次破壞蔣介石陰謀,並能力出眾的周總理,蔣介石惱羞成怒甚至緊急下令懸賞8萬元緝拿周總理,最後也是無果而終。蔣介石當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首領地位,開始服從於背後日本、美國、英國等帝國主義的安排,不斷鎮壓革命的群眾。而周總理則繼續滿懷熱忱之心進行革命,勢要建立一個內無剝削壓迫外無列強侵略的新中國。

談判促和,合作抗日

當上了國民政府最高統領之位的蔣介石仍然將主要力氣放在「剿共」身上,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也致使東北徹底淪入日本之手。1936年,此時日本已經野心勃勃準備全面侵華,而蔣介石則飛往西安,督促張學良和楊虎城繼續追剿陝北的紅軍,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愛國將領對於蔣介石的賣國行徑以及固執內戰早已不滿,為了實現民族大義,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對蔣介石實行了「軟禁」。

西安事變之後周總理親自趕往西安,代表共產黨與蔣介石以及張學良展開了三方會談。周總理率先提出了「保蔣安全」的方針,勸告張、楊兩人不要殺蔣。當周總理見到被軟禁起來的蔣介石時,感嘆道「蔣先生,我們有十年沒見面了,你比以前蒼老了一些。」蔣介石見來人是周總理後,也放鬆了一些警惕,嘆了口氣「恩來,你是我的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面對蔣介石的刁難,周總理並沒有接蔣介石的話而是說「蔣先生,只要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共同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隨後周總理又鋒芒畢露,質問蔣介石「我們要求停止內戰,你為什麼不停?」

蔣介石無言以對,難堪萬分,最後作出了口頭承諾這才被放回南京。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開啟了全民族抗日的新局面。在以後想到周總理時,蔣介石仍不免感嘆「周恩來是個人才啊,我們黨里像他這樣的人才太少了,可惜!可惜!不能為我所用。」但是蔣介石是否知道,國民黨之所以不得人心,不正是蔣介石自己一手造成的嗎?

1949年10月1日,周總理長期為之奮鬥的新中國誕生,而盤踞在海島之上的蔣介石仍然背靠著美國苟延殘喘。從蔣介石選擇背叛革命,將槍口對向人民開始,他的結局就早已註定。

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談古論今,留下你的見解。覺得本期還不錯的朋友就關注博覽歷史吧,咱們下期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a7a6c11d92131303d01869e329c78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