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商場打翻粥,媽媽的反應令人稱讚:父母的修養決定孩子的教養

2019-07-29   畫荻教子

01

前段時間,有一個小男孩商場打翻粥,媽媽讓他自己把地擦乾淨的視頻在微博上熱搜。

呼和浩特的某商場中,一位小男孩蹲在地上,將自己不小心打翻在地的粥,仔細地擦拭乾凈。




孩子沒有委屈也沒有不樂意,一副本該如此的模樣。

旁邊有商鋪老闆看到,卻心疼孩子,覺得沒必要,畢竟會有保潔阿姨來打掃。

孩子的媽媽卻認為:兒子自己做的事,就要承擔打掃的責任。

媽媽全程默默地陪著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收拾乾淨。

待孩子把垃圾扔進垃圾桶里,母子倆才攜手離開。

網友紛紛點贊誇獎:孩子有教養的樣子,真好看。

有教養的孩子,背後都有高素質父母的嚴格教育。

而熊孩子的身後,卻總有一個熊家長在推波助瀾。

前不久,武漢地鐵上,一位大爺扶著小孫子直接在地鐵車廂里小便,尿液順勢而流,將旁邊女乘客的行李沾濕一片。


面對眾人的指責,大爺毫無愧疚,淡定地讓孩子尿完,幫孩子穿好褲子,然後理直氣壯地回懟:「孩子這麼小,他憋不住了你說怎麼辦?」

家有幼童的家長都知道,帶小孩子出門,需常問孩子是不是需要上廁所,並隨身攜帶塑料袋、空礦泉瓶,以防萬一。

令人氣憤的是,最後,這位大爺直接帶著孩子下車,對於流淌在地上的尿液沒有做任何的清理。

作家蘇更生對於教養曾有過這樣一番理解:「一直以來我都在琢磨到底什麼是教養,是不是穿阿瑪尼比穿班尼路有教養?」

後來我明白,穿阿瑪尼確實比穿班尼路更體面,教養卻談不上。

好的教養,來源於家庭的教育,取決於生活的細節,是父母給與孩子最好的財富,決定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未來能夠走到什麼樣的程度。

02

同樣發生在地鐵上的一則新聞,卻讓人觸動頗深。

在北京地鐵上,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最後控制不住,直接吐了出來。

雖然情有可原,不是故意為之,但是父親馬上給周圍的乘客道歉,並蹲下來將孩子的嘔吐物清理乾淨。


父親彎下的腰杆,是孩子教養的標杆。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一個奶奶帶著小孫女,小女孩的堅持讓人感動。

十字路口前,奶奶看到一群人蜂擁著闖紅燈,也緊緊拽著孩子的手,想要過馬路。

小女孩人小,力氣卻很大,對奶奶說:「紅燈停,綠燈行。奶奶你不能闖紅燈,闖紅燈很危險的,媽媽說過我們要耐心地等綠燈亮了才可以走。」

奶奶認為:「今天媽媽不在,沒事的,這條路奶奶經常走,而且你看很多人都走也沒有問題。不會有危險的,奶奶抱你過去吧。」

女孩,杵在路旁,一動不動,倔強的說:「奶奶,你不能這樣,爸爸媽媽每次都是紅燈停綠燈行的。」

儘管,依然有行人或者電動車時不時闖紅燈,橫穿馬路。

可到最後,奶奶還是與孫女一起乖乖地等綠燈亮。

不一會兒,綠燈亮了,小女孩牽著奶奶的手,還一邊叮囑奶奶:

「奶奶你以後一個人過馬路也要等綠燈了才能走,要慢慢地,前後左右看一遍才能過馬路,不要著急,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哦。」

奶奶笑呵呵地答道:「知道了,知道了,聽囡囡的話,奶奶以後不闖紅燈了。」

美國威廉希爾斯博士曾說,不要刻意觀察,孩子就感受到我們太多的東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們太多的東西。

03

《媽媽是什麼》一書中,作者描述了這樣一件事。

女兒去朋友家外宿。如許多孩子一樣,去的時候不願意離開父母,回來的時候又捨不得親密的朋友。

晚上,媽媽來接女兒回家,孩子戀戀不捨,放聲大哭。

當知道無法扭轉媽媽想法的時候,女兒開始說外宿的壞話:

我昨晚睡得不好,我們十二點睡,六點就醒了,我中間還醒過幾次。

桐桐姐姐老把腿壓到我身上,胳膊還砸我。

二寶還撞疼我了。


媽媽沒有一句責怪和打斷的話,相反,她耐心地聽著女兒的抱怨聲。

因為媽媽理解女兒的心理,知道女兒只是太累了,小脾氣發作罷了。

第二天,果然,一夜酣睡過後的女兒精神重新恢復正常。

這時,媽媽開始「秋後算帳」。

媽媽教育女兒:

「累了的時候,不要在意不開心的事,不說別人的壞話,對於和自己玩的人,比如桐桐姐姐、二寶、開心阿姨、花生叔叔,要保持感激;

即使有些事情不合自己的心意,但外宿也是一個好的地方,不僅能玩兒,還能學會感恩……」

女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向媽媽保證以後會注意,不會再亂說別人的壞話。

陳丹青說:「所謂教養、所謂禮貌,全看小事情。教養就是細節。」

相信從小著眼於細節的孩子,長大後一定也是一個有教養的人。而有教養的孩子,前途必定無量。

04

俞敏洪曾發問:「教養是什麼?」

他回答說,教養就是當你走到一群人中間,你的行為恰當得體,讓人感到禮貌和愉悅。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呢?

一、 從父母做起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要讓孩子有教養,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平時沒有教養,那很可能是從家長身上學到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經常表達愛意、謝意,「謝謝你」、「對不起」、「辛苦了」,潛移默化之中,孩子也會變得有禮貌有教養。

二、從小事做起

常常在小區里看到孩子將垃圾隨手扔在地上,而一旁的父母卻不以為然;

遊樂場裡滑滑梯,孩子插隊撞人,而一旁的父母卻視而不見;

餐桌上,孩子踩在椅子上,大聲喧譁,家長只是虛扶孩子防止摔倒,不管他人的用餐感受。

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

教子育兒無小事。


樁樁件件,由小見大;事事由由,都可能指向未來孩子的教養和成長問題。

三、堅持原則

心理學上有一個「熱爐法則」,當人去碰燒熱的火爐時,就會受到燙的懲罰。

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既要讓孩子知道錯誤,嚴重者更要讓他受到懲罰,如此才能讓孩子認識到行為的問題。

沒有原則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不斷地挑戰底線,直到最後成為了人人憎惡的「熊孩子」,釀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人們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終身老師。

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需要父母從自身做起,給與孩子榜樣;從小事做起,堅持原則,給與孩子於習慣。

(文章來源:畫荻教子微信公眾號,ID:hoedu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