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龍蝦教授?
加拿大學者、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被譽為龍蝦教授,是近年美國的網紅教授。
他在網絡上最被人熟知,是和BBC主持人凱西·紐曼的一次針對性別平等話題,非常戲劇化的30分鐘對話視頻。
視頻裡面凱西問了很多帶有性別歧視傾向性的問題,幾乎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坑,想讓這位教授落入性別歧視的圈套。
這可就樂壞了觀眾,觀眾時刻時刻指望著喬丹彼得森入坑,可他就是不跳。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另外找資料了解下,指尖君卻想到另外一個問題。
明明是發表了很多學術論文的學者、思想家和心理學家,為什麼大家會叫喬丹彼得森是龍蝦教授呢?
真研究過龍蝦?
喬丹彼得森寫的《12條人生規則》里,還真的有說到他對龍蝦的研究,主要是公龍蝦,而且發現了龍蝦和人類身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原來龍蝦的世界,和哺乳動物的世界一樣,有領地意識,甚至有等級意識。
每個公龍蝦有自己的領地,各霸一方,擁有領地內所有的食物資源和雌龍蝦,所以公龍蝦之間通過相互廝殺打架,爭取地盤。
而且龍蝦戰鬥劇烈程度一點也不輸哺乳動物,甚至人類,其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研究人員發現一旦一隻龍蝦戰鬥勝利,它下一次戰鬥勝利的機率會大很多。
換句話說,龍蝦的世界,更傾向於是一個勝者通吃的世界,勝利的人不斷勝利,而失敗的人很可能就會一直失敗下去,最終慘遭自然選擇淘汰。
為什麼會這樣呢?
研究人員發現,龍蝦戰鬥輸贏,很大程度上跟龍蝦身上的血清素有關。
簡單來說,血液中血清素濃度越高,龍蝦越具有攻擊性,打架的時候越自信,打架的成功率也越高。
如果打完架之後,血清素會回復到一個穩定狀態,那可能每一場打架的結果都很難預料。
可是龍蝦打完架後,血清素仍然會維持在一個高水平。
也就是說,龍蝦打架勝利一場,血清素就會提高一次,勝利越多,血清素濃度就越高。
最終導致越是勝利的龍蝦,血清素濃度越高,戰鬥越容易勝利,從此形成勝者通吃的局面。
而喬丹彼得森認為,這種情況不單只在公龍蝦身上有,在人類身上也有,這就是人類社會的馬太效應。
喬丹彼得森也因為這個研究結論,而被稱為龍蝦教授。
可是細品「龍蝦教授」這個名字,又總覺得哪裡不對。
研究龍蝦就叫龍蝦教授?
往往我們稱呼一個領域的教授,會尊稱為某個領域的教授。
例如研究心臟病的,我們會叫他心臟病學教授,或者心血管領域教授,不會叫心臟病教授;
研究人類神經系統的教授,我們叫神經學教授,而不是叫神經教授。
按照這個邏輯,喬丹彼得森應該稱為龍蝦研究教授才對。
而龍蝦教授這個稱呼,似乎就等於直接稱呼研究心臟病的教授,叫心臟病教授;研究腦神經的教授,叫神經教授。
這樣看,「龍蝦教授」這個稱呼,確實是帶有調侃。
「龍蝦理論」可能是錯的?
萬維鋼認為喬丹彼得森的「龍蝦理論」在人類身上,可能是錯的。
血清素在龍蝦身上確實有增加攻擊性,提高戰鬥成功率的作用,但是在人類身上,可能作用剛好相反。
血清素在人類身上,只是其中一個神經傳導物質。
它更多的作用,是大腦的邊緣系統和前額皮質細胞之間傳導信號。
而研究發現,人類血清素濃度越高,人並不是更具有攻擊性,而是變得更加有自控力。
從這一點來看,「龍蝦理論」並不能直接運用到人類身上。
在人類身上,類似龍蝦「血清素」,使人更加具有攻擊性的,是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越高,人越具有攻擊性。
但人體的糖皮質激素,又並不能完全類比為龍蝦的血清素。
人體糖皮質激素越高,越具有攻擊性,但是並不意味著打架的成功率就越高,這一點跟龍蝦有本質區別。
「龍蝦理論」可以看出來,喬丹彼得森的理論以及研究的角度,仍然充滿爭議。
這大概就是很多人調侃喬丹彼得森是「龍蝦教授」的原因,而喬丹彼得森本身似乎對這個調侃的名稱並不反感。
參考文獻:
01.《12條人生規則》喬丹彼得森
02.《叢林法則和人類智慧》萬維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MfmSnAB3uTiws8K39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