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遠不止有黃山

2020-10-06   國家地理中文網

原標題:黃山市,遠不止有黃山

1987年,

徽州地區改名 黃山市。

黃山市是原徽州地區所在地,

境內有著名的黃山、

齊雲山、新安江等自然景觀,

更有徽府、宏村、

屯溪老街等人文景觀。

本文作者拍攝家鄉長達10年,

無論寒冬酷暑,

無數次只為尋求一個畫面,

於風雪中靜矗拍攝,

只為等待家鄉現出最美好一瞬。

黃山市祖源村

歙縣姬川村

歙縣陽產村

攝影:楊帆(村裡人yf)

撰文:左祥

黃山夕照

新安江

「一灘復一灘,一灘高十丈。

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

——(清) 黃仲則

詩中「新安」,即為徽州。相對於今天來說, 徽州是一個古老的地理概念。

徽州原名 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名徽州,它包括安徽境內的績溪、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和已經劃歸給江西的婺源,1987年,為了打造黃山旅遊風景區,將徽州 更名為黃山市,更名後的黃山市區域管轄範圍和徽州存在一些差異。

南屏

石潭冬梅

昌溪

黟縣塔川

古老的徽州由於山嶺阻隔,與外界聯繫困難,變成了世外桃源,湯顯祖曾說,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湯顯祖素聞徽州大好山水,心嚮往之,可一直未能前來遊歷一番,連做夢都到不了徽州,這無疑是一種遺憾。

宏村

黃山風景區

到黃山市就不得不提「黃山」,她巍峨挺拔、雄偉秀麗,有「名山之冠」的美名。秦代稱黃山為黟山;唐天寶年間因傳說皇帝曾在此地煉丹,因而易名為黃山。

黃山集中了許多名山的優點,有 「天下名景集黃山」之說。

早在1200年前,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賦詩曰:「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讚譽黃山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郭沫若有「深信黃山天下奇」佳句,黃山也被譽為「天下第一山」。

靈秀奇妙的山石、蒼勁多姿的青松、煙波浩渺的雲海和水色晶瑩的溫泉堪稱「四絕」。

黃山夕照

屯溪

屯溪,位於新安江上游漸江之畔,地處黃山余脈和白際余脈間,山水秀麗,氣候怡人。漢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在此處設立犁陽縣,並派大將賀齊屯兵於此,討伐與吳國對抗的山民,屯溪地名即由此而得。

「屯」是指屯兵,「溪」指的是新安江、橫江、率水,屯溪正處在這皖南三條大河流匯合之處。

「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

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

這是1934年5月郁達夫和林語堂、潘光旦等幾個著名文化人參加完徽杭公路通車儀式後,從杭州到徽州來遊覽時寫下《屯溪夜泊記》中的一首詩。

郁達夫他們原計劃是要去齊雲山、黃山,後因故未能成行,只在休寧、屯溪一塊轉了轉,適逢初春,正是徽州冷雨季,三十年代的小市鎮屯溪在郁達夫筆下有一種老徽州特有的濕冷。

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屯溪經濟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古老的屯溪日臻繁榮,百業興旺,城市功能齊全,設施完備,成為皖南腹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皖、浙、贛三省交界處的綜合交通樞紐。

1934年到2019年,八十五年,斗轉星移,山河歲月,郁達夫可能也沒料到,當年他們到此一游的小市鎮屯溪已經是著名的國際旅遊城市了。

山水徽州

人在黃山,最能感受到山水縈繞的美好。詩人朔望曾讚譽 「三峽無此青翠,灕江無此煙雲」太平湖,就位於黃山北麓,被譽為「江南翡翠、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

有趣的是,太平湖本身是青戈江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庫,庫區跨黃山市和涇縣、石台二縣,水面歸黃山市管理。

太平湖四周青山環繞,峽谷幽美靜謐,湖水清澈如鏡,湖中有十多個小島,宛若睡蓮,盛開在綠波之中。

春夏湖邊山花爛漫,芬芳四溢;秋冬湖濱楓紅杉綠,分外迷人。1984年,經典版《紅樓夢》導演王扶林帶領攝製組來到這裡,被這裡的湖光山色所吸引, 「黛玉北上」這一經典場景就是在太平湖上拍攝的。

太平湖離黃山風景區不遠,登山歸來,泛舟湖上,山水兼得,亦是賞心樂事。

與黃山南北相望的 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古稱白岳,《齊雲山志》云: 「一石插天,直入雲漢」,故名「齊雲」。

相傳乾隆下江南,贊齊雲山為「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

終年雲霧繚繞的齊雲山,自古就是道家的洞天福地,舊傳開山建觀於晉,唐、宋間建有石門寺、真武祠。齊雲山不僅群峰絢麗多姿,在大自然的雕琢下,還形成了一座座景致殊異的奇崖怪石。

雄奇靈秀的山水,撐起了這座道家的桃源洞天。

新安江屬於錢塘水系,源出休寧五股尖北側,東流至歙縣街口附近,便直奔浙江省而去。在中國古代,水運成本低、運輸量大,是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對於多山的皖南山區來說,水運更是最便捷的交通運輸方式。

「深潭與淺灘,萬轉出新安。」

新安江對於徽商的發展和壯大、徽州文化的形成和繁榮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徽州的水不僅成就徽州的靈氣,更成為徽州人走出去的走廊。沒有新安江就不可能有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雄視天下數百年的徽商,沒有它就不可能有中國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光芒四射的徽州文化。

徽州古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清晨萬籟俱寂

古城,一個能夠駐留時光的地方;古村落,一個寄託著無數人鄉愁的地方。黃山山區的一些古村落里,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恬靜中。

黟縣蘆村

守拙園

他們聚族而居,以 單姓家族為主體,選擇「枕山、環水、面屏」的天人合一理想風水寶地構建村落,既解決衣食之虞,又抵禦外族和戰火的摧殘,同時能福蔭子孫。

徽州古城

徽州人陶行知說:世界上只有瑞士可以與我的家鄉相媲美。上圖為黟縣宏村鎮轄村盧村,此刻正籠罩著金光晨霧。

這裡任何一座古村落,都有一條條狹小幽長的小巷,一座座古樸陳舊的宅院,街貫巷連,屋宇錯落,青石板,極簡約的灰、黑、白,構成了古村的主色調。

歙縣呈坎古鎮

歙縣農家小院

歙縣呈村

村邊沿河人家院牆根下開得正艷的花兒,還有在河邊漿洗衣服的婦人,抽著旱煙閒坐聊天的老人,都帶著深厚的鄉土氣息,充滿著時間沉澱下來的寧靜。

歙縣雄村

休寧縣三棵樹

休寧縣南坑村

休寧縣陽台村

煙火村聲遠,林菁野氣香。走在古村落里,拋卻城市的樊籬,在白壁墨瓦馬頭牆,青草烏檐石板路,或在裊裊炊煙中,都能感受到那一份醇厚的親切,素凈清雅,或許你會明白,這才是人間煙火。

黃山市休寧縣萬安鎮的萬安老街

木梨硔村

歙縣長陔鄉

歙縣石潭村春意正濃

歙縣坡山

歙縣徽城鎮漁梁村,始建於唐代的漁梁壩

唐模夕陽,此地位於潛口鎮

西遞夕陽,此地位於位於黟縣東部

一方徽州人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徽州群山環抱,徽州人很大程度有有著山里人的特質,比如質樸,耐得住寂寞、忠誠寬厚,克己待人。

在徽州這片土地上,每一寸路,每一片瓦,每一座牌坊,都融入了一代代徽州人滄桑的情感,都有一個個驕傲而又酸楚的故事,並因此積澱著的徽州文化影響著世世代代的後人。

徽州人尚儒崇文,淡泊名利,甘做徽駱駝,他們承繼了祖先們堅韌不拔的意志、非凡無比的智慧和開創創新的精神,讓徽州的輝煌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大放異彩。

徽州風物

如果你去徽州,一定會被層次分明、栩栩如生的 徽派雕刻工藝所吸引。徽州具有悠久的雕刻傳統,有文獻記載的徽州工藝雕刻約 始於唐代。徽州雕刻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元素,可以說,徽州文化離開了雕刻技藝,也不能形成今天這般博大精深的局面。

羅盤

古徽州在全國享有 「無徽不成鎮」之譽,有一些徽商發財後想回家修祠建樓,但是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有嚴格的營造法規,徽州雕刻技術,既避開了當時營造法規的限制,又達到了裝飾美和結構美的和諧統一。

徽州雕刻技藝的高度發展,慢慢形成了公認的 四雕(石雕、磚雕、木雕、竹雕)藝術,在雕刻史上占住了特有的地位。

石雕

磚雕

木雕

竹雕

走在徽州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飄蕩著誘人的香味,有茶香,燒餅香,當然還有徽菜香。如果說徽州雕刻技藝的發展跟徽商有很大關係,那 徽菜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因為徽商興起。

徽商由於個人口味偏好,無意促成徽州飲食文化的傳播,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博採眾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選料新鮮,注重天然,功夫獨特,嫻於燒燉,濃淡適宜,香味俱佳,一些傳統菜品大名鼎鼎,比如臭鱖魚、毛豆腐、一品鍋等早已令人耳熟能詳。

臭鱖魚

毛豆腐

黃山也是著名的茶鄉, 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享譽國內外,特別是清明前後,家家門前都支起大鍋用傳統做法現炒新茶,處處都是清新的茶香。

綠茶

祁門紅茶

徽州特色小吃 黃山燒餅,也叫 蟹殼黃燒餅,用麵粉、豬肉、梅乾菜、芝麻、菜籽油等烤制而成。很多來過黃山吃過地道徽菜的人都說,吃的不只是美味的徽菜,而是深厚的徽州文化。

屯溪燒餅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湯顯祖沒來徽州,可能是由於山高水阻現如今高鐵等交通的便利,走遍徽州不是夢,我把徽州說給你聽了,也盼來日有人親眼再見,為這方山水人情而感動。

點擊下圖

購買2021《國家地理》中文日曆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