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他的問題,感覺他已經陷入到了一種低落的情緒當中,再發展下去,都要職業倦怠了。好吧,君山這個好事之人,又想進行一番勸導了。
我們先看他的具體問題:
所接的班級,有一半學生英語基礎基本為零,六年級了,26個英文字母不認識,家長不配合,甚至於你怎樣苦口婆心說,學生無動於衷,家長無動於衷,每天感覺自己把所以心血都投射在學生身上,可是看不到效果,家長放棄,學生放棄,對老師的鼓勵或教育根本無所謂。都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呵呵,我還該如何努力,和家長談話,過後沒一點起色,找學生談話,依然如舊。家長一句我不會,就完事,可是家長不會,你把娃作業發給我,我檢查啊!家長也不發,學生也是有什麼大不了的,就算第二天挨罵挨打,下一次還是不寫。我很愛學生,也愛教育,可是慢慢地感覺力不從心,怎麼辦?
看的出,這是一位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自己辛苦付出,家長卻不配合,感覺自己的勞動成果家長踐踏了,所以有點憤憤不平,也因此才會發出感慨,「只有教師單邊的努力,能教育好學生嗎?」
我想,有這樣感慨的老師肯定不止這麼一位。那麼我們老師到底應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君山談一點自己的想法,希望對大家有一定的緩解心情的作用。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一個假命題,因為我們目前還不具備可以讓這句話真正實現的現實條件。更為正確的一句話應該是,「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後,肯定會有一個問題家庭。」
但是,我們老師沒有權利去選擇教「有問題家庭的孩子」,還是教「沒有問題家庭的孩子」,所以,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只要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不氣壞身體,這是我們工作的底線。
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相對的一句話是,「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後,肯定會有一個問題家庭」。
兩句話,你說哪句話更接近真相。
我偏向於後面這句。
世上確實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但要看你按什麼標準教,如果真的因材施教,教猴子爬樹、教大象游泳、教肥豬睡懶覺,還別說,每個學生還都能教得好,各個都會成為各自行業里的奇才。
但是呢?我們現在真的能因材施教麼?考評的標準還只有一個,就是成績。那要讓所有的人都要成績優秀,但有些人就是不適合學習啊,他可能就適合以後打打工,晚上啤酒夜宵輕鬆一輩子,那你怎麼就能強制要求他好得起來呢?
所以,在沒有真正實施因材施教的情況下,談「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教育上的一種耍流氓。
但是後面這句話就不一樣,「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後,肯定會有一個問題家庭」,這是可以驗證的。你只要發現一個問題學生,然後去深挖一下他的家庭,就立馬能夠發現這個家庭的問題,或者家長太專制、或者家長太放任、或者單親家庭、或者家庭破裂····
「5+2=0」的公式聽說過麼?講的是,在校5天好好學,回家2天手機、遊戲、動畫片,家長還不管,然後再回到學校,原來學到的知識、養成的習慣,又都成了0。這就是一個問題家庭對學生的影響。
這個公式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老師通過單方面的努力就可以改變一切的,家庭教育永遠是要優先於學校教育。這種優先,不是說知識上的優先,想著家長可以教會學生多少學識,而是在品行、毅力、吃苦耐勞等等品德上的優先,只有這個優先提前滿足了,孩子才可能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躋身前列,將來也才有機會出人頭地。在這個優先被滿足之前談教育,大部分都是空談!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家庭,都有一個能夠給他提供美好生活、學習環節的家庭,這是我們的美好願望。但是,這也僅僅只能是一個美好願望。我們老師在教育這件事上,是沒有權力去幫助孩子選擇家庭,也沒有可以放棄問題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權力的。來什麼樣家庭的學生,我們都要樂於接受,這是我們職業要求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
所以,我們抱怨歸抱怨,我總的還是認為,在教育這件事上,我們還是應該抱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來什麼學生,我們就教什麼學生,在校期間我們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抓好學生的成績,利用每一次機會給孩子帶去品行上的教育就行。
然後如果學生真的出現了「5+2=0」的問題,我們雖然感覺家長踐踏了我們的勞動成果,我們也應該放寬心態,告訴自己,「這是預料之中的問題,我一點也不生氣!我有職業素養!」
最後,老師,記住,對於教育,你若要和它生氣,永遠會有生不完的氣,但氣一氣又如何呢?無非氣壞了自己的身體。我們應該從長久計,保重身體,要想到,我們為教育奉獻的日子還長呢,咋能就被眼前的兔崽子們氣倒了呢?
以上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凝神消氣的作用!
你好,我是君山,一線教師,愛談一點教育,如果你也喜歡,歡迎關注我,君山期待與你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