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璣 9300 首發實測:全面壓制高通驍龍 8 Gen3?

2023-11-07     數字尾巴

原標題:天璣 9300 首發實測:全面壓制高通驍龍 8 Gen3?

其實在很早以前,「性能過剩」 一類的說法已經開始流行。但實際上隨著應用生態的日益繁榮,一款應用往往會凝集基礎需求之外的眾多功能。例如直播應用,就已經不是單純調用攝像頭、網絡和螢幕,而是加入了大量的美顏算法、畫面特效、濾鏡之類的功能。

很多看似日常應用的使用,其背後已經是一種重載使用場景,此時兼顧日常應用運算的 SoC小核心在這個時候已經非常吃力,大部分壓力都來到了大核心。面對應用性能需求日益增加,小核心反而處於 「無力可出」 的尷尬位置。這個時候,聯發科天璣 9300 以 「全大核」 的新架構出現,全大核的時代即將到來。

天璣 9300 四超大核+四大核架構分析

面對著 「4 超大核 + 4 大核」 的超強架構,很多人會覺得核心設計過於激進,同時也更擔心沒有小核心會導致日常使用時功耗過大。

但事實恰恰相反,全大核架構首先有利於多任務同時執行的處理能力,保證了多任務運行的流暢性,去掉小核心的累贅運算。這對於一些同時開啟兩個重載應用場景下尤其重要,因為足夠多的大核心,在性能調度上才能更加從容。

全大核的多核性能優勢直接體現在實際應用場景上,在活動現場可以看到,運行極高畫質 《原神》 的工程機同時進行微信視頻通話,依然能肉眼可見的滿幀運行。

而面對單應用時,大核心強勁的處理能力可以快速完成當前任務。更快地處理完任務,也就意味著大核心能更快得到休息,反而降低了功耗。

而且天璣 9300 全面採用了亂序執行內核,執行單元不需要按照順序完整執行命令,可以更為合理地調整指令執行順序,從而提高了執行單元的運行效率,也能讓 CPU 運算資源利用更加充分。

全大核,全實力

面對著由台積電第三代 4nm 工藝打造,227 億電晶體,4 × Cortex-X4 + 4 × Cortex-A720(其中一顆 X4 還是 3.25GHz 高頻超大核),Immortalis-G720 12 核心 GPU 的天璣 9300,這顆紙面參數爆表的新架構旗艦 SoC 又有怎樣的具體測試性能呢?我們也有幸提早進行上手實測。

首先還是大家熟悉的安兔兔最新版,天璣 9300 跑分直接突破 200 萬分大關,來到了 2154114 分,這也是我們目前實測過最高的安兔兔跑分。

在 CPU 專項測試 Geekbench 6 當中,天璣 9300 單核得分為 2199 分,多核為 7586 分,多核成績相當優秀,絕對是安卓陣營第一梯隊。

而在 GPU 專項測試 GFXBench 中,曼哈頓 3.0 1080P 離屏測試為 487 幀,曼哈頓 3.1 1080P 離屏為 343 幀,1440P Aztec Vulkan 離屏為 99 幀,Aztec OpenGL 離屏為 94 幀。

由於這次天璣 9300 光追性能相比上代 46% 提升,此次特別加入 Basemark In-Vitro 光追專項測試。最終得分為 4741 分,平均 47.4 幀。必須要說明的是,天璣 9300將支持全局光照技術,也是行業第一款能夠支持 60 幀光追手游的旗艦 SoC,可以看出天璣在前沿技術的發展也是保持領先地位。

可能這些數據單純寫出來沒有什麼概念,那我們可以拿高通最新最強的第三代驍龍 8 成績來作對比。

可以清楚地看到,天璣 9300 在安兔兔測試中 CPU 和 GPU 部分都大幅度超過了第三代驍龍 8 的得分。

在 Geekbench 中,天璣 9300 與第三代驍龍 8 的單核得分基本一樣,畢竟都是高頻的 Cortex-X4 超大核心,而在多核方面,全大核架構的天璣 9300 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

同樣在 GFXBench 的多項離屏測試當中,天璣 9300 的 12 核 Immortalis-G720 也發揮了極佳的表現,都要比第三代驍龍 8 的 Adreno 750 有更高的成績。特別是在曼哈頓離屏測試中,天璣 9300 幀數表現要大幅領先第三代驍龍 8。

而在 Basemark In-Vitro 光追專項測試裡面,天璣 9300 得分也要高於第三代驍龍 8,具體平均幀數也有 7 幀的差距。

通過以上的測試成績來看,很明顯天璣 9300 此次在 CPU、GPU、甚至光追性能上,都要比高通第三代驍龍 8 更為強大。特別在多核心方面,全大核新架構的天璣 9300 擁有了更多的天然優勢。

滿幀,蠻省電

天璣 9300 的極限性能方面肯定是不需要擔心了,現在最大的疑問就在於其強悍的性能會否導致出現過於嚴重的功耗問題。要測試持久性能功耗表現,自然是通過監測遊戲數據來得直接。

首先還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原神》,測試線路是我們常用的從須彌南邊阿陀河谷往北邊跑圖 30 分鐘,同時設置 60 幀率極高畫質,路上主動尋怪,各種元素爆發、衝刺都在用,沒有一刻會靜止下來。在這種重載遊戲場景下,想不到天璣 9300 居然能夠穩穩壓在 60 幀,具體平均幀數為 59.8 幀,幾乎沒有掉下來過。然而更想不到的是,這種高壓力之下,功耗也只來到 5.2W。

用作參考,在這樣的 《原神》 高壓力測試場景下,第三代驍龍 8 的具體平均幀數為 58.8 幀,功耗為 4.9W。相比較兩者具體的幀率波動情況來說,天璣 9300 其實是有更高的能效比。而且這只是聯發科工程機的表現,到最後品牌終端產品加上適當的優化,同幀率下,功耗比第三代驍龍 8 更低一些也應該沒有問題。

另外也測試比 《原神》 壓力還要更大的 《崩壞·星穹鐵道》,由於 《星鐵》 的遊戲模式並不是開放式世界,為了減少切換地圖的幀率波動,所以這裡主要以測試長樂天區域跑圖 30 分鐘檢測其穩定性為目的,同樣設置 60 幀率的最高畫質。在跑圖時基本都採用衝刺跑圖,壓力進一步加劇。30 分鐘後監測到的平均幀率為 58.8 幀,對於長樂天這樣的高壓力區域,這個幀數的平穩性還是相當不錯。功耗來到 6.2W,符合預期。理論上來說,在這麼高壓力的地圖都能保持這個穩定性,那持久的地圖探索、劇情推進都能體驗到絲滑的遊戲畫面。

AI 大模型加身 處處都有 AI

而讓我們更驚喜的是,天璣 9300 這顆旗艦 SoC 並不只是一味堆料提升性能,這一代更是把 AI 大模型能力集成到 SoC 之中。其實聯發科早就已經意識到 AI 對於 SoC 的提升作用,三年前就開始把 AI 引入到整體性能調度、影像和連接性能上。

而如今,天璣 9300 擁有的第七代 AI 處理器 APU 790,可謂是專為生成式 AI 而生,它是第一款硬體生成式 AI 引擎。AI-Benchmark 跑分達到 2109 分,在同級別 SoC 中屬於遙遙領先的級別。

眾所周知,AI 大模型需要占據了極大的內存運行空間,體量越大,也就意味著對內存空間壓力越大。天璣 9300 採用了內存硬體壓縮技術,大幅度降低 AI 大模型的容量。根據聯發科在發布會上的描述,常見的 130 億大模型等於占據了 13GB 內存空間,聯發科則可以將其壓縮至 5GB 左右,這也意味著在 16GB 內存的安卓手機當中,除了劃分 4GB 用於安卓系統運行之外,還能剩餘 6GB 能夠用於應用運行和留存。

天璣 9300 最高可以實現運行 330 億 AI 大模型,而直接用到端側 AI 大模型則是 130 億數據。端側運行如此體量的大模型,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手機本地能在少於一秒的時間計算出用戶所需的文生詞、文生圖內容。

同時對於系統相冊也能夠做更加精準的語義識別,幫助用戶準確查找到需要的照片。對於超級解析度照片、AI 圖轉GIF 動圖等系統功能上都有提升,具體到消費者體驗上,還是得最後看各大品牌終端產品的功能表現。

當然除了 AI 大模型之外,AI 的介入依舊深入到天璣 9300 各方面體驗上,例如自帶的 Imagiq 990 ISP 可以實現視頻拍攝 AI 語義分割,從之前的 12 圖層到如今的 16 圖層提升,支持景深光斑引擎,高動態立體聲錄音降噪等功能。此外 GPU 全新的 「星速引擎」、5G AI 情境感知等,處處都能看到 AI 的身影。

大核心 大方向

從上面的各項體驗上來說,足以證明聯發科的全大核心方面是非常正確的。特別是在旗艦定位的 SoC 設計上,更應該專注於大核心的架構。用戶購買搭載旗艦處理器的終端產品自然就會對其有更高的性能需求,在這個時候傳統 SoC 架構里小核心的處理能力已經凸顯不足,面對日漸重載的使用場景,確實小核心已經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

其實在高通第三代驍龍 8 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偏重大核心架構的方向轉變。第三代驍龍 8 已經換用了 1+5+2 這樣的架構思路,八核心中大核就占了六顆。只是聯發科天璣 9300 走得更快一步,率先採用了全大核架構,甚至堆了四顆 Cortex-X4 超大核心。

當然了,全大核這種新架構雖然性能強悍,但對於晶片廠商的調校能力也更有挑戰。主要就是去掉小核心之後,日常輕度使用對於功耗和性能的控制是否足夠合理,無疑對系統性能調度又是一次大改寫,但旗艦晶片全大核化這一歷史進程不會改變。

總結

在實際測試過天璣 9300 之後,也算是打消了我們一開始對於這種全新的全大核心架構在重載場景時功耗方面的擔憂。尤其是在遊戲體驗上保持極高性能表現的同時,其功耗表現也非常讓人驚喜,能效比也更優於同期的新款旗艦 SoC,實在是印象深刻。

從天璣 9300 的優異表現看來,全大核心架構,大機率也會成為日後移動端旗艦晶片行業的主流方向。隨著移動端應用、硬體功能的不斷發展,很多用戶對於性能的需求其實是日益驟增的,也就意味著永遠沒有真正的 「性能過剩」 這一說法,對於硬體性能持續的疊代優化,才符合科學發展規律。

由於本次提前上手只能體驗到天璣 9300 的重載場景,後續的日常使用情況天璣 9300 表現如何?還需要等 11 月 13 日發布的 vivo X100 到手之後才能深入體會,很快,我們就會有答案。

屆時我們也會再作測試和討論,敬請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98e867eed428d39e129e17a0b7d41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