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蘇聯實行軍事經濟化,這個戰略的實施,為日後解體埋下伏筆

2022-09-26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30年代蘇聯實行軍事經濟化,這個戰略的實施,為日後解體埋下伏筆

1920年蘇波戰爭結束後,蘇聯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求儘快恢復戰爭創傷。儘管在這一政策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總體來說,這個政策是切合蘇聯這個農民占多數國家實際的,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市場豐富了,人民的生活也得以改善。

從2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新的領導人史達林認為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已經完成,國家應該開始把工作重心轉向實行大規模的工業化。與此同時,軍隊現代化的任務也被提了出來。蘇聯在發展國防力量時,為自己規定的戰略目標是同資本主義世界展開競賽,並要取得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優勢。

1942年T-34坦克裝配線

加強國防與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

蘇聯的前身俄國是一個軍事傳統大國,整個19世紀,俄國的常備軍一直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俄國的軍費開支也非常大,除了「正常」撥款外,還有「特別撥款」。據統計,到1913年,平均一個俄國人的收入用於當年防務部分高於英國平均負擔的50%,雖然當時俄國人均收入僅相當於英國的27%。

1918年2月23日,在十月革命勝利短短几個月後,開始組建常備軍-紅軍。當年10月,由於面臨國外干涉以及國內內戰,列寧提出了建立300萬軍隊的任務,預計到1920年1月完成。等到國內戰爭結束,紅軍已經發展到了550萬人。

1922年的紅軍

進入新經濟政策後,在列寧的思想指導下,蘇俄很快轉入和平建設,軍隊規模迅速縮小到56萬人。但是,蘇聯許多黨和軍隊領導人並沒有放棄世界革命思想,而這一思想在蘇聯軍隊建設中起著不小作用。

在國內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許多軍隊領導人,認為未來兩種制度衝突不可避免,評價戰爭的性質和制定相應的戰略計劃時,從世界革命和輸出革命的思想出發,紅軍的首要任務是保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此基礎上擴大社會主義的陣地。這一論點,一直左右當時蘇聯戰略,列寧也同樣存在類似想法。

圖哈切夫斯基在1921年出版的《階級的戰爭》一書中說:「蘇俄是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推廣者」,同時他還說道:「無產階級政權下的國家,在戰爭中向自己提出了與自己的武裝力量和手段不相適應的政治目標」,但所要做的不是改變目標,而是相反,「應該為自己建立足夠的力量,以征服全世界的資產階級國家。」他的這種觀點,否認了軍隊的民族性,強調軍隊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

1928年的圖哈切夫斯基

1922年伏龍芝還明確說,必須準備對資產階級國家的戰爭,「在社會制度上的深刻的原則性矛盾,一方是無產階級國家,另一方式包圍它的資產階級-資本主義世界,這一事實表明這兩個敵對世界的衝突和鬥爭是不可避免的。與此相適應,支持和鞏固紅軍,使之處於經常準備進行與資本主義世界進行鬥爭的狀態,是紅軍政治教育的任務。」

伏龍芝1925年檢閱部隊

1924年6月5日,蘇聯軍事革命委員會開始制定發展海軍的計劃,1925年3月31日時任紅海軍司令的佐弗和紅海軍參謀長勃列諾夫正式提交了《加快發展工農紅海軍的五年計劃方案》。方案認為,由於實力有限,海軍建設重點應該放在波羅的海,這是一個內海,不僅是保衛蘇聯邊界的需要,而且隨著紅軍的進一步發展,其目的是使波蘭這個最可能的敵人崩潰,為占領敵人的有重要意義的港口和為支持波羅的海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保障。

紅海軍司令佐弗

在這個方案的結尾寫道:「蘇聯走上世界政治舞台是與殖民地問題的解決何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有強大的海軍相聯繫的,這就使他儘管要付出很大的經濟緊張代價,仍應建立相應的海上武裝力量,使之能夠與敵人對抗並保障無產階級革命的利益。」

在新領導人史達林的意識中,加強軍隊建設和發展國防力量,既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對蘇聯的武裝干涉,也是為了推進世界革命,史達林明確說:「當我們周圍的國家裡發生糾紛的時候,我們軍隊的問題,我們軍隊的實力問題和他的戰鬥準備問題就一定成為我們面前的迫切問題。。。。。我們的旗幟依然是和平的旗幟。但是,戰爭如果一旦爆發,我們就不應該坐著不動。我們必須行動,但我們是最後行動。我們行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決定的砝碼,把能夠舉足輕重的砝碼放在天平盤上。」二戰前夕蘇聯的行為和軍隊部署很明顯的反應了史達林這一戰略意圖。

1944年7月29日加里寧向史達林授予勝利勳章

在30年代初,蘇聯出版的供蘇軍指揮員學習馬列主義的參考書中說:「兩個不可調和的體系-資本主義與蘇聯間的矛盾,不可避免使資本主義力圖用武力消滅蘇聯,帝國主義反對無產階級國家的第一個回合的戰鬥以我們的勝利而告終,軍事形式的鬥爭暫時居於第二位,占第一位的是激烈的經濟和『和平』的政治鬥爭。」「紅軍不是狹義的民族的軍隊,他是國際無產階級的軍隊,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軍隊紅軍保衛蘇聯免遭帝國主義侵略,保衛國際無產階級的利益,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這一軍隊的祖國。。。。。。其他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在某些條件下能夠指望得到以紅軍為代表的無產階級蘇維埃聯盟的武裝幫助。」

可以看出,蘇聯當時的指導思想就是儘快打破資本主義包圍圈,儘早實現更大範圍的社會主義革命。

加強國防與軍隊建設的措施

在國內戰爭結束的最初幾年,蘇軍還是重點在於改進原有武器裝備並同時進行新裝備的設計。

在這個時期,蘇聯研製的主要軍事裝備有1927式團屬76毫米加農炮、MC-1坦克、P-5偵察機、ТБ-1重型轟炸機、「Д」十二月黨人級潛艇等。1925年紅軍共56.2萬人,裝備火炮3064門、飛機341架;戰列艦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24艘、潛艇11艘。

有了理論指導下,從20年代中後期開始,蘇聯軍力逐步增長。當然,蘇聯增強軍事實力的目標還是受到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比如整個20年代末蘇軍只生產了30輛MC-1坦克,生產緩慢主要原因是缺少生產軸承和電器設備元件的工廠以及部分設備有賴進口。

1925年閱兵中內戰繳獲的英國MK V型坦克

1927年6月16日,工農紅軍參謀部提交了5年發展計劃,計劃並沒有追求軍事戰略優勢,首要措施包括:增加一定數量的步兵師;儘可能增加空軍;增加野戰火炮與重炮的生產;空防組織;加強部分技術裝備生產-比如化學與坦克武器、通訊裝備;加強海岸防禦等。5年內投資42.6億盧布,大部分用于軍事工業的訂貨。

1928年12月20日,勞動與國防委員會通過了軍事機關擬定的戰時工業動員計劃,建議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不遲於1930年7月1日提出具體建議,就最大限度增加軍品生產規模製定出相應措施;然而,該委員會沒有勝任這一工作,原因是國家計劃沒有制定與此相應的物資平衡表。1928年,紅軍由70個不滿員步兵師、22個後備師組成,總人數61萬人,戰時可以動員120萬人。此時紅軍裝備坦克60輛、裝甲車99輛、裝甲列車42輛、火炮5640門、作戰飛機698架、主要艦艇3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2艘、潛艇15艘)。

30年代初的紅軍

隨後,在1929年7月,在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通過了「關於蘇聯國防狀況」的決議。這個決議指出,無論是在紅軍的戰備方面,還是在國民經濟對國防的準備方面都存在一系列嚴重不足:武裝力量的技術基礎還很弱,遠遠落後於現代資本主義軍隊的技術水平;對於保障動員軍隊的動員計劃涉及的物資保障遠遠不能讓人滿意;國防的物資儲備完全不足;整個工業,包括軍事工業的準備,對於滿足武裝力量發展的要求完全不相適應。政治局最終確定一五計劃末建軍計劃是:和平時期軍隊人數64.87萬人,在總動員時期達到300萬人。空軍應該有2000架作戰飛機,另有500架後備、1000架儲備。坦克定為1500輛,後備1500輛、儲備1000-2000輛。大口徑火炮定為9348門、小型為3394門。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國家根據最佳方案保證軍事機關和軍工企業撥款,必要時可以突破這一限額。

實際上,這個建軍計劃並沒有考慮到戰爭威脅,因為此時主要目的還是對現有陸海空軍武器進行技術改造,以期在最短時間試製出新式武器裝備,隨後成批大量裝備部隊。

1932年海報-紅軍官兵按照史達林同志的號召「布爾什維克應該掌握技術」

果然,1933年制定的軍事建設第二個五年計劃基本任務是保證蘇聯武裝部隊具有超過資本主義國家軍隊的優勢。國家對軍事部門的指示是:「在人數上不能少於我們的可能敵人在主要戰區的人數;在技術上,要有兩或三種武器強於可能的對手,即要在飛機、火炮和坦克方面占優勢。」為了保證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專門建立了研究與研製這些武器的設計局。

同時,國家增加了軍費開支,根據統計,1930-1938年蘇聯軍費達到22233萬美元,而同期世界主要國家軍費分別是:英國6031萬美元、法國5400萬美元、美國5973萬美元、德國15965萬美元、日本3986萬美元、義大利5168萬美元。

應該說,無論從軍費的絕對數還是相對數,蘇聯都是最高的,其軍費開支占國民經濟收入比重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包括正在進行侵略戰爭的日本與義大利。

Б-4型203毫米榴彈炮

這個時期,蘇軍大量新裝備出現,例如1937年式軍屬152毫米МЛ-20加榴炮、1931年式203毫米Б-4榴彈炮、T-26坦克、T-35坦克;И-15、16、153殲擊機、特勃ТБ-3重型轟炸機、伊爾ИЛ-2、斯勃CБ戰術轟炸機;「基洛夫」級(Киров)巡洋艦、「列寧格勒」級(Ленинград)驅逐領艦(1型)驅逐領艦、「明斯克」級(Минск,38型)驅逐領艦、「憤怒」級 (Гневный,7型)驅逐艦、「狗魚」級(Щ型)潛艇、K級遠洋潛艇等。

工業化為軍隊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礎。從1934-1938年,紅軍坦克數量增加近2倍,飛機增加近1.3倍,火炮增加80%,人數增加了一倍。1939-1940年,紅軍總人數增加1.5倍以上,其中裝甲兵人數增加3.8倍,空軍人數增加1.1倍。

7У型驅逐艦無情號

而在此後的1939年到二戰前,蘇軍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裝備,比如1939年式305毫米Бр-18榴彈炮、1939年式280毫米Бр-5榴彈炮、1938年式120毫米糰屬迫擊炮、БM-13型火箭炮,T-34與KB坦克;雅克-1、米格-3殲擊機;「馬克希姆-高爾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級巡洋艦、「警戒」級(Сторожевой,7У型)驅逐艦等。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1939年,紅軍總兵力已經達到200萬人。陸軍步兵有25個軍98個師又5個旅,裝甲兵4個軍又4個旅又24個獨立營,裝備坦克1.6萬輛、火炮3.42萬門;海軍戰列艦3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40艘、潛艇184艘;空軍3個集團軍38個旅又115個團,裝備飛機1.8萬架。

1941年的馬克西姆-高爾基號巡洋艦

附:1930-1940年蘇聯主要裝備產量統計

1930-1935年生產飛機12083架(轟炸機914架、殲擊機1876架)、坦克14077輛、各種火炮18636門、步槍119萬支、機槍18.72萬挺。

1936-1939年蘇聯生產步騎槍365.9萬支、機槍26.5萬挺、各種火炮46458門、飛機23457架、坦克8365輛。僅僅1939年1年蘇聯就生產了10342架飛機,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多。蘇聯飛機年產量一度超過其他大國生產量總和。

1940年生產坦克2794輛、火炮15000門、飛機10137架

1942年的米格-3殲擊機

需要指出的是,蘇聯當時的經濟按指令性計劃執行,建立了一套行政命令體制,應該說還是發揮過一定的作用的。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在短期內就建立了協調的戰時經濟,實事求是的說當時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像她那樣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面動員和充分利用自己的經濟資源。由此說明了這種體制適合戰爭的需要。不過戰後蘇聯仍然長期堅持這一體制,這樣就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畢竟這一體制依靠的是國家政權的力量,而不是生產者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軍事工業在國家計劃外運行,由政治局決定實際的生產綱領,然後再由有關部門去落實,完全滿足了軍工單位對於原料、人才和半成品的需求,軍工單位成為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這種狀況的長期延續,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

綜上所述,這個戰略使得蘇聯經濟軍事化,軍事部門完全成為不受監督、凌駕於國家計劃之外的領域,使得蘇聯領導人不顧國力的許可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也得不到制約,這也成為其日後解體的一個原因之一。

海報-史達林統率下的強大紅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8f54eeafb22242e14c603a3401383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