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民間有一個說法,叫「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說法?很多人認為《水滸傳》中打打殺殺的場面,重情重義的情節,結拜造反的思維等不太適合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去學習。而《三國演義》中描述了大量的計謀、較量、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些都不太適合已到暮年的老年人去細讀。畢竟辛辛苦苦打拚了一輩子,到了該頤養天年的時候還去讀這些東西,勞心廢腦確實是不太合適的。

這種對《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定性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我認為所謂的「老不讀三國」還應該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三國演義》實際上是一本悲劇色彩很重的文學著作,不適合老年人去讀。

摸爬滾打一生,現在年紀大了,按照自然規律畢竟是即將退出人生的舞台的人了。而三國演義裡面所寫的歷史人物的命運,這些歷史發展的過程,事實上是包含著一種悲劇的意味在裡邊。

如果一個老人,他對自己的一生有所感嘆。那麼這種情況下再讀三國演義,再看到三國演義裡面的無數英雄人物的悲劇結局,這會引起他們對於人生的無限感慨,更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性感到惆悵。所以三國演義的這種悲劇色彩,對於一個老年人來講,不太適合。

有很多學者談論三國演義,都在講三國演義的悲劇性。那麼三國演義有沒有悲劇?當然有。他的悲劇情懷應該說是很明顯的。而且不僅是《三國演義》,我們再看明清時期的其他文學名著,包括《西遊記》、《水滸傳》,至於《紅樓夢》、《儒林外傳》等,其實都是含有悲劇情懷的作品。這種悲劇情懷,與整個封建文化後期發展狀況是相聯繫的。

那麼三國演義的悲劇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呢?大家看三國演義,我們說他描寫了一百多年的政治、軍事鬥爭史。依靠這一百多年歷史發展主線,作者給我們描述了數個歷史英雄人物,其中有君王、有武將、有文臣、有大賢、有智者。並且對這些人物的才幹、智慧、能力、功勞等充滿了歌頌,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

但是,這些英雄人物,最終卻幾乎都是悲劇的結局。蜀國的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對主公忠貞不二,對兄弟義薄雲天,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最後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還有諸葛亮「未出茅廬卻已知天下三分」的雄才偉略,仍舊擺脫不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

吳國的周公瑾,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何等的雄心壯志,意氣風發。最後卻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憤慨中英年早逝。

魏國的荀彧,跟著曹操打天下,立了多少汗馬功勞。是他輔佐曹操一步一步奠定了後來魏國強大的基礎。然而只是因為心系漢室、維護正統。最終被賜死,不可謂不悲劇。

魏延、呂布、張飛、孫策,龐統、劉備、華佗、姜維等,也無不是以悲劇收場。在《三國演義》中,不管你是身居要職、身懷絕技還是智勇雙全、風度翩翩。更不管你是成就了經天緯地的大業,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這些人身上無不帶有悲劇情節。

「老不讀三國」只是一句善意的提醒罷了。歷史、文學還是要和現實區分開來的。借用一句歌詞,「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就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7f247c63bfd60c8ea2fe9549619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