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經銷商生意發展方向,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幹掉本地同行,成為區域老大
作者丨袁來
各位朋友好。
見字如面,我是袁來。
前段時間,因為忙著「經銷商會員俱樂部」,所以跟經銷商老闆們交流互動得比較多。
有三個故事非常觸動我,分享給各位,希望能帶給各位些許啟發和思考。
第一個故事
與一位調味品經銷商交流,他說,「前兩個月,在某地級城市的經銷商,主做調味品商超渠道,乾了十多年,一年銷售額五千多萬,在當地覆蓋了一千多家網點,年齡大了,子女也不願意接班,不得不賣掉,賣了150萬。」
我感嘆道,「經銷商的生意,真不值錢!」
經銷商朋友還補了一句,「我們都覺得接盤的老闆,接得不划算」。
覆蓋1000個網點,還有數個知名品牌的代理,怎麼連150萬都不值呢?
今天我們討論到底值多少錢的問題,核心想說的是:經銷商的生意,真的不值錢。
要想生意值錢,要麼創立公司,背後有品牌的溢價;要麼有核心技術,有門檻。事實上,作為經銷商,核心職能就是商品傳遞,技術和品牌都不搭邊,自然叫不上價。
既然不值錢,經銷商到底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賺錢,持續穩定賺錢,持續穩定賺更多的錢。
作為一個供應鏈經營者,覆蓋更多門店,讓更多門店持續穩定進貨,讓更多門店持續穩定進更多的貨,才是真正的立根之本。
成為本地頭部(排名前三)商品流通的平台型商貿公司,左手是海量優質品牌,右手是海量覆蓋門店,才能真正活得長久。
第二個故事
某頭部面業品牌從2022年開始,逐步砍掉經銷商,做直營模式。基於過往的區域銷售數據分析,把好的區域切掉。
品牌商直營,不討論站在廠家角度模式是否正確,但對周邊區域的經銷商,卻造成了巨大的陰影,沒有安全感。不敢用心做市場,不敢用心推新品。
一位經銷商跟我聊,「經銷商的活路真得越來越小!,省會經銷商還能考慮走走電商,縣城經銷商最痛苦。」
聊完隨即問我,「你覺得經銷商未來發展方向往哪裡走」?
思考片刻。
我回復到:「經銷商越來越少,規模越來越大。
其實經銷商的生意發展方向沒有那麼複雜,供應鏈的生意就是規模化的。過去是廠家主導經銷商生意發展,未來是基於本地經銷商之間的競爭,形成商貿業態分布」。
我最後說道,「經銷商生意發展方向,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幹掉本地同行,成為區域老大」。
經銷商笑而不語。
這是真實的想法,不想去安慰經銷商,更不想以樂觀觀察者的視角為經銷商們描述一個美好的願景。
事實就是,大魚吃小魚。過去的經銷商做生意,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各自做好生意,其樂融融,沒事,還能在一起喝個小酒,吹個牛皮。
未來,經銷商的生意是:我好你不好,卷死同行,直接的競爭搶奪。因為生意盤子就那麼大,誰分得多,誰的日子就好過一點。
第三個故事
前段時間,我在「經銷商會員俱樂部」做了第一期的經銷商老闆內部分享會,談到經銷商最終的歸宿就是在本地搭建供應鏈平台。
隨後,有一位經銷商跟我打電話交流,詢問如何搭建本地供應鏈平台事宜。
交流完,經銷商老闆最後反問我,「做供應鏈平台方向我認可,但是有一點,我不明白,此前阿里零售通、京東掌柜寶、易久批在供應鏈平台這條路上都做不好,憑啥我們經銷商能做好?
我們經銷商沒有他們資金多,也沒有那麼多人才,我搞不明白,我們能做成的原因是什麼?難道就因為我們在本地做生意時間長,就能幹起來嗎?」
非常好的問題。
我回復道,供應鏈的生意,本質就是成本和效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把商品送到門店去。
首先是成本。
我簡單舉例,各位可以想一下,經銷商租的倉庫成本低,還是京東、阿里之類在本地租的倉庫成本低,大機率是我們。
因為我們對本地熟悉,我們可以託人脈關係,通過非常規手段,租到一塊便宜的地方。而這些巨頭在倉庫租賃上,會按市場價找到看起來性價比高的地方,但成本一定是比我們高。
第二,效率。
我們從人這個維度看,巨頭在本地一定是職業經理人,年薪好歹有個三四十萬吧,而我們的銷售經理們,他們的收入水平呢。這裡面還不談,社保公積金等隱性成本。
另外,巨頭內部的組織流程、制度,也是相當複雜。當市場發生變化,某個A類商品要做調價,以應對市場競爭,職業經理人發起審批,層層審核,當確認同意後,市場機會已經沒有了。
但對我們經銷商來說,頂多三層,甚至老闆可以依據經驗判斷直接拍板,本地經銷商人員的效率遠遠高於巨頭平台們。管理半徑短,少了不可控的風險(比如腐敗)。
最後,唯一我們差一點是在模式運營上。
巨頭更追求模式運營的專業化,但事實上,供應鏈的生意根本就不需要太複雜、太專業(相對電商平台)的模式運營。三四名采銷專員,管三五個品類;十幾名的業務員,管兩三千家網點,足矣。
商業模式層面也相對清晰,滿足門店的核心訴求:價格便宜(相對),送貨及時(12小時配送),品類全不缺貨,有售後(退換貨)。
因此,巨頭平台在運營上的專業,在供應鏈生意上根本無法施展。因為門店的需求是確定性的、穩定性的、長期性的。不會像消費者的需求一樣多元、多變。
總 結
講完三個故事,我再給各位看一組數據,以三線城市的傳統流通夫妻老婆店渠道為例,測算市場容量。
2000家門店,平均每家門店日銷售額2000元,除去40%的煙酒,平均單店日銷售額1200元/店。按80%的覆蓋率,80%的滲透率。
一個三四線城市,單個夫妻老婆門店渠道快消全品類的市場容量為8.64億。
看完這個數據,估計不少經銷商嗤之以鼻,「盤子看得是挺大的,但是你知道這8億的生意現在有多少經銷商供應嗎?不說上千家,少數百家經銷商是有的。」
當下的情況,的確是這樣,但另外一面現實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經銷商經營不下去了,數量越來越少,但8億的生意,還是需要有人來做的。
誰來做?一定是少數經銷商被瓜分走了,你做1億,我做2億,他做3億。
10個經銷商瓜分8億的盤子。
請問,這10個經銷商的日子會不會越來越好過?
經銷商生意,單從商業視角看,確實不賺錢。但如果做到頭部,兩三億的體量,持續優化物流倉配成本,人員效率,以及產品結構的調整,也可以做到持續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