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作為歐洲歷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拿破崙的風評向來兩極分化。
萬萬沒想到,剛剛上映不久,斥資2億美金拍攝的傳記電影《拿破崙》竟然與正主一樣,遭遇了評價兩極分化的尷尬境地。
法國評論家直說這部影片是「帝國版芭比與肯」,就差沒放下素質破口大罵。英國方面卻對該影片大肆讚揚,直說該片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傳記片」。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作為曾拍攝出《異形》系列,《銀翼殺手》《末路狂花》等現象級作品的國際知名大導雷德利·斯科特,對於電影的畫面感的追求遠超常人。
這部標籤打著「傳記」「戰爭」的大片,除了極少數必須要使用特效的畫面,其餘鏡頭全部實景實拍,在有限的人員道具之下,儘可能描繪戰爭場景。
不過,一部影片好不好,畫面占比還是不如劇情占比的權重大。而這部影片兩極分化的評價,也正是來自這不甚連貫且略顯抓馬的劇情。
有雷德利的影迷表示,這或許與院線版只有157分鐘,與導演剪輯版時長相差過多所導致。
作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征服了半個歐洲,影響了歐洲各國進程的拿破崙,稱其是卓越的軍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並不算誇大其詞。
然而,在雷德利的鏡頭下,拿破崙成了一個為歐洲上流社會所不齒的、徹頭徹尾的「科西嘉流氓」。淪為一個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寡婦愛人約瑟芬身上,除了哭就是無能狂怒的小丑。
該片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長都用來展現拿破崙的愛情故事,而其中,約瑟芬幾乎貫穿全劇。
落魄貴族寡婦與正值上升期的拿破崙是你拋餌來我咬鉤,我發瘋來你發癲,你出軌來我崩潰,哪怕是戰爭剛打了一半,拿破崙都要跨越山海去看一眼出軌的約瑟芬。
主打一個虐戀情深,主打一個沒有約瑟芬,拿破崙什麼都做不成。就連二人離了婚拿破崙再婚生子,拿破崙也依然不忘對著約瑟芬大獻殷勤。
對此,雷德利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自己對於拿破崙時期歷史的了解,大多來源於畫,自己沒讀過多少相關書籍。
是的,你沒看錯,不是歷史書,不是紀錄片,而是與拿破崙有關的畫作。
當然,若是研究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也就不難理解雷德利為何用宏大的畫面去描繪流氓小丑般的拿破崙了。
英美合拍,拍的卻是法國人物傳記,還是巔峰時期曾征服了大半個歐洲的法國人,B·B·C濾鏡的出現並不令人意外。
到了影片剩餘的三分之一時長,雖然沒有將拿破崙生平功績拍出來,也還是沒有忘了拍出拿破崙生平三大戰役——土倫之戰、三皇會戰、滑鐵盧戰役。
不出意外的,拿破崙的兩大成名戰鏡頭半點沒拍出其征服歐洲的模樣,倒是用了相當地道的鏡頭突出了被鮮血染紅的冰面,主打一個全方位呈現拿破崙發動戰爭導致了眾多反法聯軍喪命,是多麼喪心病狂,多麼不人道。
到了著名的滑鐵盧戰役,反法聯盟成了英國人展現人道和大義的主場,拿破崙則是慌得馬都騎不穩。
終於,拿破崙敗了,本片一大特色鏡頭也殺出重圍——拿破崙吃光一大盤英國菜,並感慨著怪不得英國海軍強大,都是因為英國早餐太美味了。
但這部影片有趣的也恰恰是這些看似偏見滿天飛的劇情。單從角色刻畫的角度上來講,《拿破崙》無疑是成功的。
一個極度敏感自卑,渴望得到貴族階級認可的矮小男人,幾乎信仰般地迷戀一個年長自己但貌美又會玩的落魄貴族寡婦。
二人不斷糾纏、拉扯,拿破崙想要征服卻終其一生未能征服的模樣,很是貼合影片中塑造的拿破崙迫切渴望權利,渴望成為上流人士最終卻敗北的人生軌跡。
當然,拿破崙的一生高光與低谷時刻時間跨度較大,很難在短短几個小時時間裡,通過電影畫面完全呈現出來。
相較於電影,電視劇無疑更適合這種長歷史題材,這也是為何曾經也有國際知名大導想要拍拿破崙題材電影,最終紛紛選擇放棄的原因。僅從這一點而言,電影《拿破崙》還是值得一看的。
只是,電影最後雷德利特別標註「謹以此片獻給LULU」,也就是他的寵物狗,實在是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