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巨匠畫的美人圖,你最喜歡誰?

2023-11-18   畫友之家

原標題:國畫巨匠畫的美人圖,你最喜歡誰?

畫友之家,以畫會友

女子是國畫里十分常見的描繪對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形象十分入畫。而仕女畫作為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題材,在清末民初時期蓬勃發展,無論是題材還是技法,皆有推陳出新。

今天,選錄了近現代畫壇的7位大師的部分仕女作品,大家一塊看看這些畫壇巨匠、一代風流人物都對哪一款美人情有獨鍾?

01神重於貌的「吳美人」

吳昌碩(1844~1927)

吳昌碩是中國近代畫壇的巨匠,他的繪畫以大寫意花卉為主。人物作品不多,存世作品的也甚少,而仕女畫更是難得一見。據有關統計,吳昌碩傳世之作「花卉三千,山水不過數十,而人物僅存數件」。

1896年作 《仕女》

款識:雙髻低嚲鬢雲涼,剪剪秋波淡淡妝,獨倚昏黃悄無語,棗花簾外月如霜,丙申四月吳俊卿。

吳昌碩先生的人物畫所勾衣紋線條直接取自書法,中年多出以篆籀之筆,古拙凝重,晚年系用草篆之筆,粗獷蒼勁。嘗題人物畫云:「取其神,而不肖其貌,欲求其有我在耳。」

甲子(1924) 紅梅仕女

吳昌碩 乙卯(1915年)作 《仕女》

題識:無端識面倚枯桐,夏月軒南鹿紫東。柳下風懷霑亦可,武梁祠里畫圖中。乙卯孟春之月,雨窗寫寄可人葉娘。老缶時年七十有二。

吳昌碩 竹林仕女

02獨具匠心的「齊美人」

齊白石(1864~1957)

齊白石喜歡以記憶里的人物形象入畫,用筆減而富有意趣,形象簡而蘊內涵。他筆下的仕女和其他人物畫一樣,別具風格,每一個造形無一不反映著自已的生活感受無時無刻都在體現著大俗即大雅的境界,他將八大、石濤和金農的畫風融為一體,用筆減省、意趣橫生,更不乏善良、樸素、睿智、幽默。

齊白石 戊戌(1898年)作 進酒圖 立軸

《進酒圖》作於齊白石36歲。畫一仙女雙手托一酒罈,在空中飄飛。「進酒」這一題材的仕女,在白石作品中不多見。仙女面型和姿態表情同畫家早年仕女畫相差無幾,屬於晚清流行的改(琦)、費(曉樓)樣式;用羊毫圓勢筆法畫團狀祥雲,也不始於齊白石。在該幅作品中,仕女衣帶飄飄,寬衣博帶,以墨為主,色彩為輔,見筆見墨,生動自如,飄逸清新的感覺仿佛洛神一般。仕女的周圍飾以雲霧加以烘托,用筆不多,但寥寥幾筆則氣氛倍出,給人一種煙雨濛濛,亦真亦幻的感覺,更加增添了畫作中仙境的氣氛,給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

齊白石 1930年作 曹大家

齊白石 1930年作 鄭家詩婢

齊白石 1953年作 紅衣仕女

齊白石 仕女 (一件)

齊白石 仕女 鏡心

齊白石 仕女 立軸

齊白石 仕女

03英氣十足的「徐美人」

徐悲鴻(1895~1953)

徐悲鴻的仕女人物的造型、線條以傳統的國畫手段勾勒,而五官和手的刻畫、臉部和裙子的渲染,則融入西畫技巧,因此在柔美的身段之外,透出一股英氣,這在中國近代仕女畫中獨樹一幟。

這幅《費宮人》是徐悲鴻夫人蔣碧薇的舊藏之物,應是二人簽字離婚時交給蔣氏的一百幅畫作之一。費宮人,名珍娥,又作貞娥,明末崇禎時宮女,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她易裝假扮長平公主,被賞賜給猛將羅虎。新婚之夜,她刺死酒醉的「丈夫」,自殺殉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費貞娥刺虎」的故事。

此作表現費宮人持劍欲刺虎一幕,其屈膝站立,上身微傾,將劍隱蔽在胸前,並警覺地扭頭凝聽屋外響動。畫家細膩地刻畫了費宮女婀娜的體態,唯神情大義凜然。而畫中人物的開臉依然是典型的「徐氏開臉」,此類開臉學者多認為融入畫家本人面相特徵,極富浪漫色彩,亦可視為畫家情感宣洩的途徑。

1946年作 仕女

近現代 仕女

柳下仕女

仕女

紈扇仕女 (一件)

4嫻靜娟好的「張美人」

張大千(1899~1983)

張大千的仕女畫堪稱民國時期的典範之作,在「求精中學」時期就常畫美人,早有「張美人」之譽。而在他的人物畫里,也多以畫女性居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張大千認為「男人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畫」。在他看來,這世上夠得上「奇」的男人實在太少,所以他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之句。

張大千 仕女 四屏

張大千的仕女可謂清麗秀雅、別有風姿。因為他眼中的美人標準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僅要長得美,而且氣質要「嫻靜娟好,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一涉輕盪,便為下乘」。

張大千 執扇仕女 1938年

張大千善於繪畫美人,也懂得欣賞美人,他能用妙女拈花的筆法,傳出女兒的心聲,這一點是他的藝術微妙。在他的筆下既有優雅的少婦,風華絕代的仙女,也有受了驚嚇的貴妃,各種類型、各種情緒美人的風情都被他刻畫得細緻入微。

張大千 三美圖 1930年

張大千筆下的美女端莊健康,充滿青春活力,不乏當代女性的氣息與風采。無論是觀音、山鬼、明妃、仕女這樣的古代傳統女性,還是新時代的摩登女郎,所有女性的臉部結構,特別是眼睛和嘴唇的構造,基本上是一致的,是那種張大千所欣賞的理想美類型。

張大千 弄玉吹簫圖 1934年

張大千 仿錢選仕女圖 1939年

張大千 紈扇仕女 1939年

張大千 柳蔭仕女 1941年

張大千 執扇仕女 1943年

張大千 唐妝仕女圖 1944年

張大千 雙美圖 1944年

05迷離惆悵的「李美人」

李可染(1907~1989)

人們眼中的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其實也是位人物畫大家,他筆下以傳統筆墨繪就的仕女圖栩栩如生、高度概括、形神兼備,叫人看了不禁驚訝於李可染傳統中國畫超群的表現力。

此幅1962年所作《芭蕉仕女》展示了李可染人物畫的驚人天才。本畫的意象只有芭蕉、仕女和朱欄三個,李可染刻意加強作為配角的芭蕉葉與作為主角的仕女在體量、形象、繁簡上的懸殊對比,又在色彩和空間上刻意將芭蕉與朱欄對比,形成一種充滿外在誇張和內在幽默的審美張力,近於漫畫(但絕非漫畫)而攫人眼球。

這種可與潘天壽「造險」功夫媲美的處理辦法,顯然是早年繪製抗戰宣傳畫的直接影響。而仕女神情的刻畫,則全從眼部的線條流出。雖未明言,但從仕女的眼神中,人們自然可以讀出迷離、惆悵、空虛等種種感情,令人備覺為直接面對「悔教夫婿覓封侯」的閨中少婦了,可知其傳神程度非比一般。

1941年作 柳蔭仕女

梅花仕女

1947年作 仕女

琵琶仕女

李可染 仕女圖

執扇仕女

06端莊靜穆的「林美人」

林風眠(1900~1991)

林風眠筆下多為獨美人,她們或坐或立,或倚或臥,或衣或裸;或晨妝,或撫花,或靜思,或奏樂。沒有高貴、矜持,沒有裝腔作勢,都是那麼單純、寧靜、幽美,寧靜中蘊涵著動態之美,單純中傳遞著豐富的情思。即使是「蛇蠍美人」,也展示出了迷人的風采,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獨特的陰柔之美的形象符號。

林風眠在50歲以後的作品籠罩著一層孤獨寂寞的薄霧,但正是在無意中的情感流露,才發自內心。真誠的畫家選擇某種形式和結構,創造某種境界,總是與他的某種情感傾向和意識層面相對應的。林風眠晚年的仕女,不同於任何古今仕女畫。他用毛筆宣紙和典雅的的色澤,捕捉著一種幻覺,一種可望不可即的美。

《紫衣仕女圖》 林風眠

此畫於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該幅作品在表現手法和繪畫樣式上單純、簡潔,用較少的筆墨,表達了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畫面上身著紫衣的仕女懷抱琵琶,身披白紗,飄柔流暢的線條與溫宛和諧的色彩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頗具音樂性的韻律。在用色方面,增強畫面的透明感,折射出一種平和而含蓄的美。

07遺世獨立的「傅美人」

傅抱石(1904~1965)

傅抱石的仕女畫自成一派,風格統一,結合了山水畫的濃墨重彩,將山水畫技法充分利用到了仕女畫中,創新了傳統仕女畫,堪稱民國時期仕女畫的「獨特風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游春仕女圖》、《湘夫人》、《麗人圖》、《琵琶行》等。

傅抱石 湘夫人 1944年作 立軸

他筆下的仕女面部靜謐、淡然,材料多為皮紙,人物面部不過分細膩又不粗糙豪放,有顧愷之遺風,眉毛細彎,著重刻畫上眼線,以淡墨輕勾下眼線,眼睛的外形沿襲仕女的鳳眼、簡單概括鼻子和小嘴,髮髻幾筆帶過。身材體態適中,容貌自成一派,一眼可識。服飾表達較為簡潔,沒有過多的衣褶,顏色清雅。飄帶隨風飄舞,仙風道骨。由於大多是神仙題材,人物行為姿態以貼合故事情節為主,發揮出極大的想像力。

湘夫人 1945年作 90.6×37.5cm 立軸

傅抱石首創「抱石皴」和現代山水畫世人皆知,而傅抱石筆下的人物均長有一雙「勾魂眼」,即單皮眼,眼角修長上挑;高士眼球突出,目光犀利;仕女眼神嫵媚,眼波如水。「勾魂眼」奪人眼球,引人入勝,攝人心魄,讓人很是難忘。可以說,「勾魂眼」是傅抱石人物畫的形象標識,品味其中,妙不可言。

湘夫人 1961年作 66×32cm 立軸

湘夫人 1962年作 80.9×57cm 立軸

仕女 1963年 128×39cm 立軸

湘君圖 1947年作 65×33cm 立軸

清閣著書圖 1944年 38×18.5cm

柳蔭仕女 1946年 68.5×45.5cm

仕女圖 1944年 61.5×49.7cm

罷阮圖 1962年 79×3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