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本周以陰天間多雲天氣為主,多陣雨。其中,22日後有一次明顯的降雨天氣過程,雨量中雨,局部地方有暴雨。
入汛以來
我市降雨量為232.6毫米
(近10年來5—6月平均降雨量為193.4毫米)
發布預警信號7期
其中藍色預警信號2期
黃色預警信號4期
橙色預警信號1期
如此頻繁的預警信號
各級各部門是如何未雨綢繆
抓實抓細防汛工作的呢?
市防汛抗旱指揮部
成立34個單位為成員的防汛指揮機構,構建結構完整、層次分明、調度有序的防汛指揮體系,加強防汛物資儲備,確保「戰時」能用。
定期對防汛重要河段、水庫、飲水工程、山洪危險區、水電站、旅遊景區、人口密集區等進行排查。截至目前,全市已組織專業人員、鎮街幹部對防汛安全隱患展開調查,共計投入排查隊伍1407支3487人次。
嚴格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落實專人密切關注雨情、水情、災情等信息,做好信息的跟蹤、收集、上報工作,持續跟蹤氣象情況,定時通報雨情、水情信息。
崇州市應急綜合救援隊
根據應急系統各隊伍目前的救援能力,抽調5支地方救援力量組成崇州應急綜合救援隊,人員編隊採用「平戰結合」的方式:
平時保證30分鐘內可調動50人,60分鐘內可調動100人。
災害發生時保證30分鐘內可調動100人,60分鐘內可調動人數不少於200人。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今年以來,全市已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提示2次、三級預警1次。預警發布後,組織力量對沿山鎮隱患點預警響應情況進行抽查。
嚴格落實「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核查」制度,持續推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在省、成都市出台的政策基礎上,制定了《崇州市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獎勵辦法》,將增減掛鉤項目與地災搬遷政策相結合,進一步提高群眾搬遷積極性。
2019年—2021年
全市共搬遷364戶1138人
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87處
極大減輕了防災壓力
2022年計劃搬遷21戶
通過大力推進地災搬遷工作
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各鎮(街道)也將紮實做好防汛物資儲備
抓好防汛及地災應急演練
強化應急值守制度
崇慶街道
全面梳理排查汛期房屋安全隱患,組織街道、村(社區)幹部、網格員400餘人,走訪轄區2297戶殘疾人、低保、散居特困、高齡、獨居等特殊人群家庭,對房屋安全、生活保障、周邊環境進行全面精準摸底。識別出地勢低洼26戶、老舊房屋155戶、沿河居住9戶、獨居12戶。
針對已評級的123處危房、山洪災害點附近房屋,對房主進行安全告知,同時制定緊急情況下人員轉運方案,針對重點人群,建立一戶一巡查檔案,制定一戶一應急方案,明確巡查和應急響應責任人。
分批組織320名街道、村(社區)幹部及網格長參加汛期安全培訓,提高基層避災減災救災能力,積極開展汛期房屋安全宣傳進小區、進林盤,開展自救能力培訓,提高居民汛期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懷遠鎮
壓實鎮村組三級幹部責任,紮實開展地災點位受威脅戶危房排查工作,做到對地災點位及山邊、溝邊等地災防禦薄弱環節的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複查,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處置。
同時強化應急隊伍和應急物資準備,合理前置救災物資,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制度,在收到地災預警時,做好「三個避讓」,落實「三個緊急撤離」,做到「應轉必轉、應轉盡轉」。
文井江鎮
成立應急搶險隊伍9支195人,儲備防滑樁、砂石、救生衣等10餘類防汛物資。與副食零售店主、重型機械業主簽訂汛期供貨協議、優先使用機具協議書,確保物資供應迅速。
推行危險區三級管理,更新設立警示標誌42個,落實重災隱患點防禦責任人、監測責任人、洪水警戒觀察員等責任人員,實行汛期內24小時待命,配備衛星電話設備2台,實時研判轄區河流實時水位、降雨量,及時通過村級廣播、簡訊向群眾發布預警信息。
強化隱患排查整治,嚴格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核查工作步驟開展汛前隱患排查,共修復公路沿線地質災害整治工程7處,清除泄洪障礙12處945立方米。設置麗景園、聚友等18處危險區臨時安置點,截至目前,已提前轉移避讓34戶地災隱患點位受威脅人員共計1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