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曼婧(富書作者)
毛姆曾說:「我還沒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誠中有多少做作,高貴中有多少卑鄙。」
我們每個人都是鏡子,可以從中反射出千變萬化的相。
亦善亦惡,亦正亦邪。
總聽長輩說,人心叵測,一味地善良免不了被人利用與傷害。
讀懂人性,才能利用人性,進而突破人性,看透人心。
人性幽深,希望你讀完這些書,能進一步了解人性的複雜和矛盾。
《蠅王》
《蠅王》的作者是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他親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83年的諾貝爾獎文學獎獲得者。
本書榮獲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的強烈推薦,特邀美國暢銷小說家史蒂芬·金在書中作序【《肖聲克的救贖》作者】。
《蠅王》正是以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們,在撤退的過程中,飛機被擊落而流落荒島。
一開始,孩子們保持著現代社會的文明與秩序。但好景不長,他們因害怕「野獸」,逐漸將小群體演變為兩個對立的小社會,互相廝殺與搏鬥。
作者借用一群孩子的故事,揭露人類在面對威脅時,從有序到無序地退化,展現出了人性之惡的底色。
現實生活中,判斷人性善惡的標準,紛繁而複雜。只有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之下,人類的貪慾才能盡顯本色,是惡是善一目了然。
《滄浪之水》
《滄浪之水》一書的作者閻真,是中南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具有濃厚的文學功底。
本書暢銷20餘年,發行量超過100萬冊,深受文學評論家雷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的一致推薦。
本書曾被改編為電視劇《歲月》,由胡軍、梅婷等領銜主演,獲得9.2高分好評,穩居國產劇榜首。
《滄浪之水》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池大為,從一個不諳世事的有志青年,在體制內險象環生的升遷史。
他曾經是一位知名學府的清高學子,在經歷了一系列職場排擠後,又接二連三遭遇職場冷板凳。
面對生活中的巨大壓力和人情冷暖,他看透了人性的薄涼,從而不斷地適應環境,改變自己,最終迎來了開掛的人生。
在時代的變遷中,個人的命運抉擇往往身不由己。在人性與理想之間,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這本書給了很好的詮釋,很多人都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縮影。如果你在職場也曾迷茫彷徨,那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它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我不可能只是仰望你》
《我不可能只是仰望著你》一書的作者保拉·麥克萊恩,是美國密西根大學詩學碩士。
這本書一經出版便持續上榜《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報》,並雄霸《紐約時報》暢銷榜長達56周。
本書主要講述 1937年,28歲的瑪莎獨自前往馬德里,報道西班牙內戰的暴行,她是少有的女性戰地記者,卻在戰火之中,義無反顧地愛上了作家海明威。
但是,當海明威的事業因《喪鐘為誰而鳴》風靡文壇時,他們的身份和地位便不再平等了。婚後,海明威希望瑪莎為自己生下一兒半女,而她卻希望,彼此能擁有不被打擾的獨立空間。
比起成為海明威的妻子,瑪莎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她自己。最終,她選擇了放棄海明威,走一條最艱難的成名之路。
婚姻的本質裹挾著束縛和捆綁,但無論另一方有多成功和強大,女性們都要保持獨立思考,敢於站出來做回自己。
《罪與罰》
作家余華說:「《罪與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敘述像是轟炸機一樣向我的思緒和頭腦扔下了一堆炸彈,把20歲的我炸得頭暈轉向。」
如果用一句話來介紹,《罪與罰》是一起犯罪行為的心理分析報道。
書中講述了一名大學生,因為生活貧困而衝動殺害了一位放高利貸的婆婆,又在混亂中失手殺害了她的妹妹。
背負了2條人命的他,每天痛楚與煎熬,都通過犀利的文筆,展現在讀者眼前。
就如余華所說,《罪與罰》像炸彈,向我們人性深處的醜陋狠狠開炮。
每每合上書籍,都會自我反思:何為善?何為惡?如何辨別善惡?
我們又如何在這充斥著灰色地帶的世界生存下去?
《拚命活在順其自然的瞬間》
如果你想在緩解焦慮的同時,快速提高行動力,那就去讀讀日本知名企業家中野善壽的書吧。
他在出任社長期間,僅用7年就將奄奄一息的老倉儲公司打造成藝術聖境,據悉,日本文化部三分之一的書畫藏品都珍藏於此。
而這本書,涵蓋了他75年間的人生感悟。
在書中,他告訴年輕人:沒有想做的事也沒關係,誠實面對,必會柳暗花明。
他不教年輕人如何在生活節奏飛速的當下成為人上人,而是手把手地教會我們,如何肆意地、快樂地生活。
而這一人生哲學,是我們活出自我的基礎。
《不要挑戰人性》
人性的善與惡,良知與複雜,真的經不起考驗嗎?
我想,讀完這20個心理學實驗,你會對上面的問題,有自己的認知與判斷。
本書中,作者將經典的理論與複雜的心理學實驗,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陌生人情景實驗中,他說:情感,需要找到愛的依戀。
在電擊實驗中,他說:服從,乖孩子的罪名。
在霍桑實驗中,他說:效率來自尊重和認可。
它讓從縝密的心理學實驗中,剖析出人性背後的規律。
讀懂這本書,也就讀懂了自己,讀懂了我們一些行為背後的深層動因。
《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
日常生活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煩心事:
工作上,同事嘴碎又磨蹭;生活中,自己面臨轉折期痛苦又迷茫......
如果你也遇到這種情況,請讀讀這本《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
這本書的作者是宋默,書中的語言樸實接地氣,藉以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把弘一法師的人生感悟都表達了出來。
書中云:「寡慾故靜,有主剛虛。人心不靜,往往是因為慾望太多」
「操閒心、說閒話、管閒事,那是他們的事,就讓他們說去,與你何干?」
「愈是艱難愈要有耐心。就像流水那樣,遇到阻擋就繞過去,繞不過去,便積蓄力量,漫溢過去。能力有限時,如小溪水淙涼不絕;能力大時,便匯成江。只有摒棄浮躁心態,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細細品讀這本書,你就會尋得放下執念和慾望的關鍵,領悟「一念花開,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的人生真諦。
《活出全新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這本書是2012年出版的,作者張德芬當時在美國念書,雖然每天都很忙碌,卻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各種壓力也讓她的情緒時常瀕臨崩潰。
後來她慢慢悟出:我們可以學著探索自己,了解自己,通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不再做情緒的奴隸。
當今社會有很多迷茫的人,總感覺生活像個囚籠,自己被困在裡面,兜兜轉轉找不到出口,看不到希望的方向。
也有很多人,一面過著當下操心不完的日子,一面擔憂著未來的發展,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焦慮不已。
當你陷入以上困境的時候,當你跌落情緒谷底的時候,推薦大家讀讀這本《活出全新的自己》,它會指引你去了解自己,覺察情緒,觀察情緒,療愈情緒,尋找你內心深處的真我。
它能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到了一個新的自己,指引你重新養育自己。
《重遇未知的自己》
很多人一直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我們想要什麼?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生活?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那讀完《重遇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也許能讓你看到另一個「陌生而熟悉」的自己。
這本書,能讓你意識到自己是可以被重新養育的:先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自己,進而叩問內心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足,只能設法改變,盡力完善,一步步更好。不斷沿著正向軌跡重塑自己,每個人最後會成為那個內心真正自在的自己。
在都市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生活的快樂和意義的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重遇那個未知的自己。
《理解人性》
人為什麼會自卑?
古話說「三歲看老」是真的嗎?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小題大做?
讀完《理解人性》,你就會收穫答案。
作者阿德勒根據自己多年來從事心理治療、社會教育所積累的大量實際觀測與調查,運用個性心理學的原理,在這本書里對人的性格進行了科學的剖析。
書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人類活動都是為了奮力達到某種目的,它受到現狀以及過去的影響。」
也就是說,人們的行為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
如果我們對人性有了深層的洞悉,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也就能更和諧地與他人相處,讓自己的社會關係得到改善。
《烏合之眾》
2010年,法國《世界報》與弗拉馬里翁出版社聯合評選了「改變世界的20本書」,其中就有這本《烏合之眾》。
作為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出版發行至今,它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
它顛覆了我們對於群體的一般認識,將群體的特點剖析得淋漓盡致。
為什麼一個信念堅定的人,融入群體之後變得人云亦云?
即使是謙謙君子,在群體中也可能變得不拘小節?
留心觀察我們在群體中的表現,就會發現個人特徵或多或少地被抹掉了。
了解了人性在群體中的變化,我們就能注意群體的力量和影響,才能時刻保持理性和清醒。
《局外人》
1942年,小說《局外人》出版,作者加繆因此一舉成名,書中他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義關於「荒謬」的觀念。
《局外人》講述了一個荒謬的故事:莫爾索的母親去世了,他因為在葬禮上一滴眼淚也沒流,甚至還在母親的遺體前抽煙,而被認為是一個冷酷無情,沒有人性的人。
他在海灘上殺死了阿拉伯人,但在審訊時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聯繫在一起,最終被判處絞刑。
加繆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的社會裡,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
莫爾索不顧世俗眼光,忠實地追求自己的感受,卻被認為是離經叛道。
面對人性的幽暗,我們該成為那個「局外人」,還是扮演「同道中人」?
作者簡介:曼婧,富書作者,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