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玉樹·新生活」脫貧路上,稱多縣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

2020-04-14   青海日報

10年來,玉樹藏族自治州借勢災後恢復重建,緊緊圍繞脫貧攻堅,注重補齊民生「短板」。如今的玉樹將以更加嶄新的姿態,昂首闊步行走在已然鋪就的康莊大道上。

沿著214國道一路向北,來到地處三江源腹地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

四月的稱多,天高雲淡。遼闊的嘉塘草原,蒼茫大地上裸露著身姿的乾草,即使枯黃卻依然迎風勁挺。草木在寒冷的氣候中還未完全甦醒,勤勞的稱多兒女卻早已忙碌穿梭在田間地頭、扶貧車間。

特色產業鋪就脫貧路

稱多縣高原氂牛畜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整潔明亮。先進的加工工序一環扣一環,從清洗到精挑細選分割,然後預煮和分選半成品,再炒制滷製到烘乾風乾,而後晾肉和包裝,最後經過高溫殺菌和微波殺菌,裝袋裝箱產品檢驗入庫……每一個加工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稱多高原氂牛畜產品有限責任公司是玉樹州最大的以養殖、收購、加工、銷售唯一的肉食品冷鮮、冷凍、熟食製品精加工進出口企業,同時也是玉樹州肉食品行業市場銷售最大的企業。

為了加快災後重建,2011年以後稱多高原氂牛畜產品有限責任公司以玉樹地震恢復重建工作為引導,充分發揮青海省農牧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精準扶貧的理念,以高於市場的收購價格、無償捐助,資助困難學生,吸納貧困戶就業等形式,樹立了良好的扶貧形象。其中,帶動公司和銷售賣點的就業人數為356人;地區農牧民每人全年增收35000元,增加了農牧民實際收益,同時也促進著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

合作社幫助農牧民走上致富路

稱多縣的珍秦鎮十一村屬純牧業鄉鎮,在2840平方千米的草山上生活著402戶1605人。地廣人稀、資源匱乏讓十一村村民的生活處境舉步維艱。十一村的村主任久美旦周明白,必須依靠特色才能走出新路子。2016年,十一村辦起了專業合作社,村裡72戶291人入股合作社,整合牲畜、整合草場,開始踏上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

「珍秦鎮合作社始辦於2015年,當時大部分群眾不願意加入,反對率占70%以上。但是,向陽村黨支部一班人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辦起了嘉塘草原上第一個具有時代內涵的新型合作社——珍秦鎮嘉塘生態畜牧業合作社。2016年至2018年合作社分紅逐年遞增,群眾也越來越認可,入股的村民一個個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久美旦周回憶道。珍秦鎮十一個村,村村都有合作社,群眾的認可度達100%。去冬今春發生特大雪災中,合作社的牲畜死亡率幾乎為零,凸顯了合作社綜合功能的作用,群眾對合作社更是讚賞有加。

精準扶貧,重在扶志,貴在「授人以漁」。採訪過程中,久美旦周帶記者去了曲多家。剛開始辦起合作社時,曲多並不願意進入合作社,但看到村民逐步過上好日子,分紅逐年遞增。他便在2016年將家中的40多頭牛入社,剩餘的20多頭牛平日輪流放牧,進行輪班制度。曲多說:「現在條件好了,多虧黨委政府的關懷與幫助,合作社讓我們脫了貧,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合作社最大的好處就是牲畜有保障。

玉樹災後重建的十年,也是玉樹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十年,2015年,全國吹響精準扶貧的衝鋒號,玉樹也拉開了向貧困宣戰的序幕,五年來,玉樹州已經實現一市一縣貧困摘帽,絕對貧困「清零」目標成為現實,玉樹這座高原新城將與全省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青海羚網記者 亞君)

作者:亞君 來源:青海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