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犯人即將被處死的時候,有一匹快馬衝來喊著「刀下留人」,然後劊子手就立馬停下來了,歷史上真的會有這種情況嗎?古時候如果給一個犯人定了死刑,那基本上就等著秋後問斬吧。古人十分看重信用,一般情況下是絕不會返回自己的決定的,更不用說是做官的了,這樣很容易導致自己丟掉為官的威嚴,老百姓也不會怕了。
但是這只是電視劇面的套路,在真實的古代真的會有這種情況嗎?在古代也是有法律法規的,有誰犯了錯就會扭送衙門,讓衙門的官員來審問,情節嚴重的人會被判處死刑,啊古代的死刑一般在秋後才會執行,所以那些犯人一般都會被那些官員先押送到監獄裡面。犯人們如果被判處死刑,那將不會有刀下留人的情況了,如果說官員們連那麼大的決定都可以。隨便改變。那百姓對於衙門就不會有了敬畏之心。
原來在宋朝的時候,當時的國家已經有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作為一個大國,當時宋朝的經濟發展的十分快速,所以,在給犯人判處死刑的時候就會儘量的放寬政策。在大宋的法律中清清楚楚的寫著這樣的十三個字「凡死因臨刑叫冤者,再斟問陳奏」,就是這樣的十三個字,才能讓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的時候立馬停手。那麼,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十三個字的意思,這十三個字的意思就是當犯人在被處死刑的時候喊冤了,那麼當地的地方官就要重新的審查這個案子。
如果有充足的證據,還能將最終的判決結果更改,這也能看出宋朝是一個足夠開明的朝代。宋朝時期,我們國家的經濟與文物都十分繁榮,宋朝在我國歷史上也屬於開放程度特別高的朝代。很多人不知道,宋朝的富裕程度超越了盛唐時期,這是非常罕見的。這一切其實都得益於宋朝完備的法律體系,保證了不錯殺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68d10cac10f91fc1bcae97f9ddb9f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