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意味著破壞和死亡,但戰爭本身也是一個國家塑造國家尊嚴的手段。就拿蘇聯來說,蘇維埃政權剛剛成立時,帝國主義國家誰都想插一手,連剛剛躋身列強的日本都敢在遠東鬧事。然而一場內戰讓世界感受到了這個年輕政權的活力,一場世界大戰又讓世界感受到了蘇聯的有仇必報。有人說柏林的「二百萬婦女」是蘇軍殘暴的證明,但無論如何,蘇聯人「血債血償」的戰略威懾效果是達到了。
然而,有些國家卻偏偏不信邪,非要親身體驗。如二戰中的德國和日本。1941年9月,德米揚斯克包圍戰爆發。這場戰役非常慘烈也非常特殊,蘇德雙方都異常重視。蘇聯方面派出重兵,而德軍也是派出多支精銳部隊,包括著名的帝國師、維京師、「警衛旗隊」裝甲師、「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和霍亨斯陶芬裝甲師等部隊均有參加。
德米揚斯克包圍戰被視為二戰蘇德關係的一個縮影,兩軍之間的仇恨在這場戰役中到達頂峰。戰役最膠著時,蘇軍為了振奮軍心,公開處決了11名黨衛軍士兵。而作為抵抗蘇軍的箭頭部隊之一的「骷髏師」則針鋒相對,當著蘇軍的面,活活燒死了兩名蘇軍戰俘。蘇軍士兵都氣炸了,然而此時的德軍仍稍占上風,這筆仇只能先憋著。
納粹德國投降後,骷髏師恐怕也是害怕遭到蘇軍報復,專門跑到西線向美軍投降。不過,蘇軍還是從美軍手裡把這支部隊搶了回來,設立了專門的軍事法庭進行審判。最後,骷髏師成員除了極個別人外,其他人全部被處以絞刑或是槍決。有人認為,二戰中給蘇軍造成大麻煩的德軍部隊戰後都遭受了蘇聯人報復,實際上這是不客觀的。如維京師、SS第一裝甲師(一部分被蘇軍俘獲)等,戰後蘇聯人並沒怎麼為難他們。
相比德軍,日軍的做法完全是不要臉了。1945年8月8日,蘇聯150萬軍隊向盤踞在「偽滿洲國」的關東軍出兵。在強大的蘇軍面前,關東軍總參謀長秦彥三郎竟然還有閒心看美女跳舞,然後在作戰會議上提出要「粉碎蘇聯入侵者的野心」。然而受到打擊的恰恰是關東軍自己,僅一個星期,蘇軍先頭部隊就從大興安嶺一直推進到東北中部地區,關東軍毫無招架之力。
此時,日本天皇也宣布投降了,蘇軍便將不少裝甲車改造成「宣傳車」,敦促日軍停止抵抗,向蘇軍投降。然而,狡猾的日本人卻打著要同蘇軍就投降事宜談判的幌子,暗中集結部隊發動偷襲,不少蘇軍部隊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蘇軍一怒之下便改變政策,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投降,遇到頑抗便一律殲滅。
尤其是在1945年8月9日爆發的虎頭要塞戰役中,日軍龜縮在堅固的工事中負隅頑抗。蘇軍久攻不下且損失慘重,便改變戰法:他們派重兵看守要塞各個出口,架設重機槍和T-34坦克,接著,蘇軍用燃燒彈轟炸日軍要塞。大量日軍當場被燒死或是窒息身亡,有日軍士兵難以忍受向外逃竄,被守候在要塞外的蘇軍打得死無全屍。此役下來,日軍僅53人存活。
其實客觀地說,雖然戰場上蘇軍對敵人毫不留情,但他們也並非嗜殺無度。要知道,二戰時的蘇聯實際上並沒有加入《日內瓦公約》,相比之下,自詡「正義之師」的美軍也好不到哪兒去。1944年7月,參加完莫斯科遊街的德軍戰俘當得知自己將會被送到戰俘營而不是被處死時,雖然被灌了瀉藥拉了一路,在無數人面前丟盡了臉,卻又無不心懷感激,長長地鬆了口氣。正如不少德軍戰俘所說的那樣:想活命,千萬不能惹惱蘇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