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的《六州歌頭·少年俠氣》中的上闋寫到:「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髮聳。立談中。生死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輕蓋擁。聯飛鞚。斗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閒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
描寫了一派意氣風發,具有強烈正義感的少年英雄,勇毅力行一直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面對困難險阻,少年敢於站出來,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是生氣勃勃,充滿希望的。
正如救火英雄少年賴寧,為了救火,他失去了生命,那年他才15歲。
當年全國上下各大報紙、教科書中都印滿了這位少年的英雄事跡,希望所有少年都能學習賴寧身上的這種不計個人生死,誓死保衛國家利益的精神,但到了現在,為何教科書中再也找不到賴寧的影子,他的照片也被學校摘下,仿佛一陣風吹走了那段英雄往事,這是為何?
少年賴寧,意氣風發
賴寧,於1973年10月20日出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賴寧一直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志向是長大後成為一個像李四光一樣的地質學家。
自從小學開始,賴寧就是三好學生的常駐戶,他年年都會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員,深得同學和同學的喜愛。更優秀的是,在小學畢業後他選擇放棄保送,以石棉縣五千多名考生中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全縣最好的重點高中——石棉一中。
但是賴寧不止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他的優秀是全面發展的,他曾經獲得過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一等獎,還有地區少年兒童繪畫比賽二等獎以及縣兒童書法比賽一等獎。
他還會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少年賴寧,可以說是一個前途無限的孩子,任誰看了都要嘆一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可惜,少年賴寧永遠都不能長大了,他的年紀永遠遠遠的在他15歲的那年停住了。
大火怒起,情況危急
石棉村是一個火險區,居民們的生活區旁就是一大片的森林,一個用火不當就會造成不可挽救的火災。在他上小學的時候,他就已經三次上山滅火,但是他從來都不曾告訴家長老師,直到護林隊的人把表揚信寄到了學校,他的英雄事跡才被大家知曉。
賴寧絕對是一個擁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少年,在他10歲的時候,他就已經給石棉縣人民政府寫信,信中強烈要求打擊大渡河邊的非法捕撈行為。
年僅十歲,可以有這樣的是非觀和大局管理意識,實在是難得。這樣的一個孩子,在1988年3月13日下午的那一場火災發生的時候,他當然會毫不猶豫的沖向火海。
那天下午石棉縣海子山因為電線短路而引起山林火災,火勢借著風勢,在一瞬間內就生出一座火山來,這還不是最危急的,更嚴重的是更大片的森林、附近的衛星電視轉播台以及石油公司油庫都在火勢蔓延區內,如果不及時阻攔,將會造成無法估計的破壞。
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
當時寫完作業出門的賴寧,一下子就看到了這漫天的火焰,當時的他腦海里完全忘記了媽媽剛才囑咐的「外面風大,別走遠了!」,來不及和家人招呼,他就直奔火海。
賴寧和他的小夥伴們一起拿著松枝努力想把火撲滅,面對有幾個人疊起來那麼高的火焰,賴寧完全沒有後退躲避的想法,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往前沖,但是火勢實在太大,後來負責救火的縣領導強制的把賴寧以及他的夥伴們送下山。
在回去的車上,一個朋友打趣的說今晚看不成電視劇《偏向虎山行》了,賴寧卻回道:「那就再向火山行!」天色漸晚,夜間的風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大,火勢在山間也變得越來越猖狂可怖,時不時還發出爆裂聲,救火工作變得難上加難,所有人都以為賴寧是在開玩笑,沒有人把他的那句再向火山行當真。
但是心繫大火的賴寧真的偷偷跑回火場,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救火,儘管他被一次又一次拉回去,但是他總會一次又一次地跑向火海,只要山火未滅,救火的行列中就一定有這個15歲的少年。
但火海終究無情,當人們終究撲滅了這場來勢洶洶的怒火,保下了3500畝的森林、電視轉播台以及石油庫之後,人們在海子山南坡的過火林帶中發現了一個緊緊抱著松樹,努力往上攀登的一具被燒焦的遺體,很不幸,賴寧在火海中喪生了。
教材被刪,賴寧做錯了什麼?
賴寧的英勇犧牲,讓所有人都在震驚之餘感到由衷的敬佩,要知道,這不是一個被訓練有素的救火員,更不是一個強壯的成年人,只是一個僅僅15歲的孩子!
他居然有如此的社會責任感,面對呼嘯的火海毫不退縮。賴寧走了,他的遺體被用隊旗繡制的棉被蓋著放在賴寧紀念堂中的水晶棺里,賴寧後來被授予了一系列榮譽稱號。
但逝者已去,中國共青團和國家教委在全國發起了學習賴寧的號召:「學習他胸懷大志,從小做起;學習他熱愛科學,勇於實踐;學習他積極進取,全面發展;學習他熱愛祖國,臨危不懼。」
於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賴寧作為一個「見義勇為」的榜樣被寫進了無數教科書中,但是到了現在,教科書中再也找不到賴寧的影子,原本貼滿賴寧照片的學校也把照片紛紛取下。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在現在這個時代,賴寧作為一個15歲的青少年,見義勇為而喪生的事跡與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相衝突,賴寧的精神雖然值得感動,但是大肆宣揚賴寧也給了很多未成年人一種對於壞事敢於鬥爭的激進鼓勵。
而其實未成年人的見義勇為會給其自身帶來很大的危險,就連《小學生日常行為行為規範》中也將「進行勸阻」改成了「主動報告」。
未成年見義勇為需謹慎
賴寧的精神無疑沒有過時,如果除去賴寧未成年人的身份,賴寧身上的這種甘於犧牲,大我為重的精神,永遠都有值得被大力弘揚的價值。
但是作為未成年人,面對危險,面對會對國家社會造成損失的破壞行動的時候,及時遠離,及時報告,這才是正確的做法,用犧牲生命來換取的一切結果都是不值得的。
見義勇為不是莽勇,時刻都需要理性的權衡,而未成年人在考慮事情、看事角度、身體素質等方面,都不夠成熟,這時候一味的鼓勵他們面對危險挺身而出,本身就具有風險。
我們崇拜賴寧,我們惋惜賴寧,所以我們絕對不希望賴寧的命運再次出現在另一個孩子身上。不切實際的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的做法,這是走進了教育的誤區。
對於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是教會他們保護自己,遠離危險。這才是智慧的教育。
小結:
《賴寧的世界》作者孫雲曉說過:「學習賴寧絕不是倡導孩子救火,那不是賴寧精神。」賴寧精神是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惜自身安危保護國家財產的勇氣,以及面對危險無畏無懼的氣概。
雖然賴寧最後是一個悲劇,雖然賴寧眼中最後的場景是那片火海,雖然賴寧永遠的離開了,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是無暇的惋惜、悲痛、敬佩!即便教科書抹去了他,他所代表的精神永遠都是我們不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