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孩子的同學做了這樣一件事。
孩子的媽媽總督促孩子學習,自己卻經常玩手機。於是孩子進行反「督促」,用壓歲錢給媽媽買各種「父母成功學」的書籍,讓媽媽好好學習,提升自己。
不得不說,現在的孩子太有想法,父母太難做了。
確實,做父母不易,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要求孩子呢?
所以一定要做好模樣,千萬不要讓孩子小瞧你!
這倒不是說父母的文化一定要高於孩子,而是父母在言談舉止、行為習慣上要成為孩子的引領者。
孩子不聽話,也許不是叛逆,而是看不起你,對照3點自查。
跟孩子相處的日常生活中,有幾個注意點父母們還真不能忽視。
只有良好的形象,孩子才能尊重你。
電視劇《大考》中有一個堪稱學霸的孩子,叫周博文,他是一名完完全全的「別人家的孩子」,但偏偏他有一個懶惰的父親,生活里只有遊戲和麻將。
劇中很多場景,周博文看父親的眼光都是滿滿的鄙視,他不僅對父親冷漠,說話沒有好語氣,他還扯掉父親玩遊戲的電腦線,在父親出去打麻將時,打電話報警…
像這樣的家庭,父親對孩子還能有話語權嗎?
所幸孩子很懂事,很出色,他不僅努力做好自己,還啟動了父親養成計劃。
然而現實中,能有幾個這樣的孩子?在類似周博文父親身邊長大的孩子,大多是頹廢、不成器的。
要想孩子有出色,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形象。
這個良好形象,不是外表帥氣、霸氣,更不是金錢包裝出來的,而是由表及里散發出的積極進取、有修養、有道德的精神狀態。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在外很優秀,但回到家裡依舊得不到孩子的尊重,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看不到他們的優秀。在孩子的眼裡,他們不過是穿著睡衣,囉囉嗦嗦的普通人而已。
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就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秀,看到自己為這個家庭的付出。
這不是簡單的炫耀,而是要在日常中,一點一滴讓孩子感知到。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講大道理,而是跟孩子講講自己遇到困難的經歷,告知孩子自己是如何戰勝困難的,讓孩子獲得力量。
當孩子取得一些成績時,要多加鼓勵,並適當介紹一下自己,表示願意跟孩子共成長、共進步。慢慢地,你的形象就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來。
每個孩子心中都會有榜樣,父母若能成為孩子的榜樣,被孩子尊重自然不成問題。
正人先正己,要孩子做到,你必須先做到。
現實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手機問題。
父母對孩子使用手機嚴防死守,而自己則「機不離手」。
誠然,孩子不能玩手機,一方面怕他們的視力及身體其它方面受影響,另一方面怕他們的學習受影響。畢竟孩子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候,而父母不同,父母使用手機,是社會聯繫、乃至謀生的需要,父母對孩子說「不能玩手機」時,有兩個環節要把握好。
首先,要告訴孩子手機的用途。
分析這些用途對孩子而言,不存在或較少存在;
其次,告訴孩子玩手機的害處,然後說明父母使用手機的必要性。
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對手機的使用要有所節制,不出現「玩」的情況。
既然對孩子說「不能用手機玩遊戲」,父母就要帶頭不玩;既然對孩子說「看短視頻無意義」,父母就別在孩子面前不斷「刷」手機,甚至被逗得哈哈大笑。
一句話,身為父母,千萬別在孩子面前「雙標」,孩子很聰明,很快會識破,然後不服氣,再而把父母的話當「風」當「空氣」。
督促孩子學習,父母除告訴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外,最好告知孩子自己在學時曾經的努力,或者對「曾經不努力」的後悔,再以身作則,在空閒的時候,也看看書,最起碼有學習的姿勢。
在網上看過一張照片,一位父親跟孩子面對面坐著,各捧一本書學習。而父親大大的書本里,卻夾著一隻手機。這樣的心機是耍不得,但至少反映出這位家長知道身教的重要性。
其實未必一定要跟孩子一起看書學習,但不管如何,父母鼓勵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不能睡懶覺、打麻將、玩手機,渾渾噩噩過日。
生活中任何事情,身為父母,都要發揮表率作用。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還真難以讓孩子做到、做好。
經常看過這樣的現象:父母要求孩子尊老愛老,自己卻對長輩出口不遜;父母要求孩子遵守規矩,自己卻闖紅燈,上班遲到、早退…
也經常見過這樣一個場景,一名孩子對著母親直嚷嚷:你做給我看呀,你都做不好,為什麼我必須做好…
這些很值得父母們思考!
只有跟孩子站在同一頻道,孩子才可能聽你的話。
隨著孩子年齡不斷增長,知識面不斷擴展,交友圈子也不斷擴大,父母跟孩子的話題若是一成不變,總離不開吃、穿和學習,漸漸地,孩子會厭煩,會對父母不以為然,尤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
當父母需要學習,成為父母也需要生長。
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父母,親子關係肯定大打折扣,孩子一定「不聽話」,會明著或暗著跟父母逆著來。
朋友是一名職場成功人士,但在育兒方面卻輸得一敗塗地。
孩子不僅不愛讀書,還逃學,打群架,成了「小混混」,十幾歲就進入「勞教所」。
這位朋友高學歷,思維敏捷,能言善辯,他面對孩子時也是滔滔不絕,批評起來沒完沒了,還經常性對孩子貼標籤、下結論。
叛逆,是孩子對他的反抗。
說到底,這位朋友在成為父親後,沒有隨著角色的轉變同步提升自我,實現自我成長。
父母的成長,並非讓自己變得更強,更有威嚴,而是懂得兒童心理,懂得蹲下身子,找到跟孩子一致的角度去跟孩子對話,去引導孩子。
父母應該懂得,孩子的思維跟大人不盡相同,只有平等,孩子才有可能敞開心扉。父母更應該明白,固化的思維會讓孩子瞧不起自己。
要想孩子聽話,父母要先聽得下孩子的話,說得出孩子感興趣的話。
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只有靈活轉變思維,跟孩子站在同一個頻道,親子關係才不至於脫節、斷裂,孩子才有可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健康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