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是長江流域的湖泊,有著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稱號,可見其地位之重要性,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等都有極大的作用。
每年的夏季,由於雷雨多發,對於許多江河湖泊來說,都是汛期,應該注意防汛。但今年有些反常,鄱陽湖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現象,水位迅速下降,本來是防汛的,卻成了抗旱。
放眼望去,原本應該波光粼粼、一片碧藍的湖面,卻成了赤地千里,露出灘涂,有些魚兒直接被太陽曬成了小魚乾。
其實不僅僅是我國,今年整個北半球都遭受到了高溫乾旱的影響。
比如以水電著稱的挪威,往年水力發出來的電量多到用不完,直接出口到外國。可今年因為乾旱的緣故,發電量銳減,本國都不太夠用了,甚至還警告說不排除明年春季限電的可能。
又比如荷蘭,往年這個季節都在著手防汛,可今年也成了抗旱。長江流域受到的影響十分大,更令人擔心的是受「汛期反枯」影響,可能會對鄱陽湖整個生態造成難以想像的影響。
跌破8米,鄱陽湖進入極枯水位
受長江上游來水偏少以及連日來的高溫少雨的共同影響,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今年是71年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一年,打破了自1951年來記錄的最低水位。
截止2022年9月6日8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7.99米,都昌站水位7.97米,均已跌破8米關,一天之內下降了0.15米,表明鄱陽湖正式進入極枯水位。
要知道鄱陽湖在豐水期的時候,湖區通江水體面積能達到4125平方公里以上,而今只剩下310平方公里,「萎縮」了92.5%左右。
根據九江市氣象部門預計,九江市9月平均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預計乾旱仍將持續。水利部5日也發布汛旱情通報,秋季長江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陽湖地區,旱情預計將持續發展。
氣候的變化讓鄱陽話出現了反常現象,讓豐水期變成了無水期,對農業生產、生態環境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不過這個時候,卻是夏候鳥的「饕餮場」。鄱陽湖棲息著數量眾多的珍禽水鳥,它們主要以湖裡的魚蝦等為食。
受乾旱影響,水位退去,遺留在了灘涂、低洼地帶上的魚蝦,讓這些水鳥不費吹灰之力撿食,多數水鳥肚子吃得鼓鼓的。
出現大地之樹,壯觀卻不美好
由於水位下降,露出灘涂,在湖水、灘涂、水草的組合下,早在8月份的時候,鄱陽湖就顯現出了「大地之樹」的壯觀奇景。
流水沖裂灘涂,如同樹枝樹幹,從樹冠到枝丫,每一處都栩栩如生,令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
不過「大地之樹」的景色雖然壯觀,但卻並不美好,甚至有人說是大地母親暴露在外的血管。大家都知道,「大地之樹」之所以能夠出現,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太乾旱了,原本碧藍的湖面,如今成了一片碧綠,青草瘋長。
對於夏候鳥來說,提前進入枯水期,能讓它們吃得肚子鼓鼓,覓食不用費力。對於冬候鳥來說,這絕對不是好事。
相對於被吃掉的小魚來說,更多的魚兒是直接曬死在灘涂上,就連無比珍貴的江豚,因擱淺等因素,就已經有7頭死亡了。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鄱陽湖在秋季的時候水位才會慢慢下降,灘涂漸漸裸露,水草也分層慢慢生長。可如今提前了,大量魚兒被啄食、被曬死,水草等到冬候鳥來臨時也早已長大變老,缺乏嫩芽供大雁等鳥類取食。
它們會發現,鄱陽湖的生態環境已不適合越冬,於是有的會飛走,有的會餓死,有的甚至會將目光盯向人類的農田、池塘。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鄱陽湖汛期反枯毫無疑問是一個反常的現象,10年以來都未曾見過它的水域面積縮小如此嚴重。
根據往年的記錄,7月上旬到8月中旬,是鄱陽湖的豐水期,到了10下旬至來年的4月上旬才是枯水期,那麼造成這一反常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中國氣象局透露,連續的高溫乾旱是導致這一現象最主要的原因。
8月來,江西91縣(市、區)的最高氣溫都超過了35攝氏度,53縣(市、區)最高氣溫超過了40攝氏度,其中以九江修水縣為最高,達到了42.6攝氏度,直接破了2003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異常強大的影響,導致內陸區域雲層稀少,出現極端高溫的氣候,所以即便是想人工降雨,也基本上沒有機會。
副熱帶高壓異常強盛是旱情發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受拉尼娜現象、全球變暖等現象的影響,全球大氣環流都出現了異常,最終才引發了一系列氣候的變化。尤其是進入8月份以來,高壓中心強度迅速增強,控制範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
要想緩解這一現象,只能期待降雨出現。根據氣象稱,9月份將會迎來3次降雨,有利於改善湖泊水環境和生態環境。
出現一些反常的現象,往往就會有流言產生。有些人常常會將一些罕見的現象相互聯繫在一起,從而滋生出許多流言。
在這裡需要提醒大家,儘管鄱陽湖汛期反枯是一種反常的現象,但也有科學的解釋,所以大家也不要過分解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