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哈爾濱食品廠,是一家超過80年歷史的老字號。
他們的糕點,那可是一代人難以忘懷的記憶。
哈爾濱食品廠最出名的,是莫過於杏仁排了。
一口咬下去特別軟糯,滿是黃油味,在舌尖久久不散。
蝴蝶酥,同樣是他們家公認的「頭牌」。
入口是「酥脆「的,酥皮層層分明。一口咬下去,會給你牙齒明確的反饋。
那種餅皮碎開的感覺,就好像多米諾骨牌,緊密相連又層層分明。
黃油香氣恰到好處,奶香也在口齒間崩裂。
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覺得,哈爾濱食品廠就在哈爾濱。
然而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實是:
哈爾濱食品廠是一家在上海的老字號。
上海哈爾濱食品廠的前身是「福利麵包廠」,創始人是山東人楊冠林。
他一開始是到俄羅斯學習做俄式點心,後面又去到哈爾濱打工。
這一時期,楊冠林熟練地掌握了俄式點心的技藝。
俄國十月革命後,大批俄羅斯人遷徙避難,上海的俄僑人數一度達到2.5萬人,在上海的西方僑民中位列第一。
這時的楊冠林聰明地嗅到一絲商機,立刻南下上海,開創了福利麵包房。
他把上海文化和俄羅斯點心結合,製成了既適合俄僑也適合上海人口味的糕點。
後來,福利麵包房的生意越做越好,直到後期公私合營以後,改名為上海哈爾濱食品廠。
其中的「哈爾濱」實際上,是楊冠林為了紀念自己之前在哈爾濱的學徒經歷。
在七八十年代的上海,能夠手拎一袋哈爾濱的點心,甚至可以算是時尚的代名詞。
上世紀八十年代,哈爾濱食品廠的糕點就很受上海市民的歡迎。(照片來源:1984年2月4日解放日報)
我們經常說,羅馬正統在通遼,寶可夢正統在怪獵。
但在現實世界中,同樣有很多像上海哈爾濱食品廠那樣,名字和歸屬地不對應的情況。
最負盛名的,莫過於石家莊的安徽正宗牛肉板面了。
安徽牛肉板面,一種連安徽本地小夥伴都未必知道的面,卻在河北石家莊遍地開花。
圖源:吳學文
十幾年前,當石家莊還只有兩條環線的時候,安徽牛肉板麵店就超過2000家,可以說每個石家莊人心裡都有一家屬於自己的板麵店。
湯底一定要夠辣,板面一定要夠寬大。
原本安徽牛肉板面中加的是羊肉,後來不知怎麼就換成了牛肉。
牛肉可以不多,畢竟板面一般比較實惠,但一定要有。
覺得牛肉少了,你還可以加點滷蛋、丸子和豆皮,這三樣堪稱板面界的「三兄弟」。
石家莊的小夥伴絲毫不介意自己的地方被安徽牛肉板面「占領」,他們甚至還將這款美食發揚光大,
前幾年,你還能在石家莊看到13800一碗的牛肉板面。
以及20198元一碗的牛肉板面。
沒有龐大的受眾群體誰敢這麼搞呢:
除了石家莊的安徽牛肉板面,上海產的益民肉蓉面也是山西太原小夥伴的必備方便麵。
山西作為麵食大省,太原人卻獨愛上海冠生園生產的這款肉蓉面。
據說海底撈只在太原的分店,會獨家供應肉蓉面。
而山寨肉蓉面的不法分子,會被執法人員扼殺在搖籃里,還會上當地新聞被狠狠批判一番:
作為中國最早的方便麵之一,益民肉蓉面在上海當地競爭不過各種方便麵品牌,反倒在太原找到了自己的棲息之地。
吃法上,肉蓉面不太適合泡,它更適合用來煮。
勁道、耐煮是肉蓉面的一大優點。
你打火鍋來一個,吃麻辣拌下一個,立刻就能讓整鍋美味增色不少。
尤其是火鍋最後下一個肉蓉面,是許多太原小夥伴一定要有的儀式感。
除了以上三個例子,還有很多其他例子。
比如山東德州的特色美食,是安徽亳州鴨煲。
安徽亳州鴨煲可能是每個山東德州人必須要跨過的坎。
和蘭州拉麵、沙縣小吃一樣,亳州鴨煲星羅棋布在德州的各個角落,從小區到省道,你都能嘗到鴨煲的美味。
另外說句題外話:重慶雞公煲雖然名字帶重慶,但也不是重慶發源的特色美食。
因為雞公煲的發明人,就叫張重慶,所以就叫重慶雞公煲。
這些在他鄉大放異彩的地方美食,往大的說,咱本來就是一家人,地方之間有食物的交流與發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往小的說,這也體現了每個地方兼容並包的可貴精神。
拿石家莊來說,很多外地人在那裡打工,自然也給了很多外地食物繁衍的土壤。
安徽板面,只是其中之一。
正是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度,讓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
也是中華美食生生不息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