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白藥退圈,鹽湖股份掏25億買信託,誰賭對了?

2024-01-19   野馬財經

原標題:雲南白藥退圈,鹽湖股份掏25億買信託,誰賭對了?

有的退圈,有的戀戰,有的巨虧,有的賺翻。

作者 | 武麗娟

編輯丨高岩

來源 | 野馬財經

在資本市場,除了散戶在經受洗禮,上市公司們也在體驗著暗潮洶湧。

昔日「大白馬」、千億藥企、也被稱為「股神」的雲南白藥(000538.SZ)徹底退出股市。

1月17日,雲南白藥公告,2023年三季度已退出全部二級市場證券投資,並計劃於2024年不再開展此業務。

不過,也有上市公司熱衷投資。1月18日,鹽湖股份公告,全資子公司青海鹽湖投資有限公司已使用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累計使用自有資金11億元,未超過公司董事會、股東大會對本次使用閒置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的授權額度(20億元)。

同日,海南礦業(601969)也公告稱,公司及合併報表範圍內的子公司擬以不超過3億元的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

「借雞生蛋」是投資者最好的賺錢方式之一,上市公司們更是深諳這個玩法。眼下,有的退圈,有的戀戰,不過,整體來看,2023年上市公司理財規模出現縮水現象。

兩年虧損超22億,昔日「股神」退出股市

從一家地方中藥公司,成長為千億市值的藥企龍頭;從一家單純的製藥企業,轉型為消費品企業,雲南白藥贏得了「中國強生」的美譽。在此過程中,董事長王明輝居功至偉。1999年進入雲南白藥,2004年開始擔任董事長。

隨著福建前首富、資本大佬陳發樹的入主,雲南白藥曾一度將「炒股」作為增收手段之一,2020年-2021年累計動用「炒股」資金超240億元。其中2020年,公司通過「炒股」賺了22.4億元,一度讓凈利潤達到了歷史最高的55.11億元。

雲南白藥近幾年出現業績增長乏力的情況。2022年,公司營收幾乎零增長,凈利潤雖然同比微增,但絕對值尚不如2016年的水平;去年上半年,公司業績有所起色,營收同比增長12.73%,凈利潤同比增長106.84%,為28.26億元。

分析財報可以發現,證券投資失利是「罪魁禍首」。2021年報顯示,雲南白藥重倉的10隻證券中有6隻在報告期市值大幅下跌,報告期浮虧16.14億元。其中虧損最嚴重的投資標的是小米集團(1810.HK)、騰訊控股(0700.HK),報告期損益分別為-14.04億元、-1.05億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雲南白藥已將騰訊控股全部清倉,但仍保有小米集團帳麵價值17億元的股份。

2022年,炒股帶來的陰影還在持續。雲南白藥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再次減少近6.2億元。2022年末,雲南白藥持有小米集團股票的帳麵價值仍有10.78億元。

2021年、2022年兩年,雲南白藥在「炒股」(含基金及部分資管計劃)上的浮虧已超22億元

此後,隨著行情持續下跌,雲南白藥開始陸續「出貨」。最新公告顯示,2023年三季度,公司拋售了全部小米集團股票及部分基金投資。炒股對業績的負面影響開始淡去,2023年前三季度,雲南白藥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近1.04億元,已由負轉正。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雲南白藥交易性金融資產餘額為2.87億元,與高峰期的112億元相比,相差甚遠。

不過,雖然宣布「戒股」,雲南白藥決定把閒置資金投資理財產品。2023年底,雲南白藥曾公告稱,2024年擬利用自有閒置資金投資銀行的存款類產品,包括大額存單、通知存款、協定存款等;各大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包括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券商、基金公司等,以及貨幣市場基金、國債逆回購及債券、債券型基金或資管計劃。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雲南白藥的大額資本支出較少、此前的部分新產品嘗試也沒有很好的市場反應,又不願意分紅返還給投資者,所以只有進行投資,但這種行為既不能突出上市公司主業優勢,也不一定會給投資者帶來收益。

來源:罐頭圖庫

其實,早在去年,雲南白藥就意識到需要回歸實業經營,尋求有效增收的辦法。可恰是在彼時,曾經為雲南白藥發展數次立下汗馬功勞的24年老臣王明輝又宣告辭職,這給公司未來的路,又增添了一些不確定性。

目前距離王明輝辭職已時隔近一年,而接替的下一任董事長仍未被成功選出,只是一直在由執行長董明代為履職,或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敲定合適人選的難度。

不過,雲南白藥畢竟是百年名藥,配方享有國家最高保密級別,藥膏、氣霧劑都是10億級大單品,牙膏市占率也長期穩居細分賽道第一。基本盤穩固的背景下,擁有前華為中國區副總裁背景的董明,能夠為企業注入怎樣的活力,還是值得期待的。

鹽湖股份掏25億買信託

信託產品作為理財市場較為重要的一員,一直備受上市公司青睞。

據Wind數據,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A股市場上共有39家上市公司購買了信託產品,購買金額合計約為81.5億元,其中,部分上市公司購買金額累計超過5億元的達到5家。

在鹽湖股份的理財結構中,其選擇的理財產品類型多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由資產管理計劃、信託計劃、銀行理財等組成,尤其熱衷信託產品。

據野馬財經查詢發現,截至去年7月份,僅鹽湖股份一家上市公司一年內合計買入信託產品總金額就達23億元,在39家購買信託產品的上市公司中居首位,相關信託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在3.2%至4.8%之間。

來源:Wind資訊

截至今年1月19日,鹽湖股份在一年內購買信託產品總金額25億元,排在第二位。

作為國內鹽湖產能最大的公司,在投資上頗為大方的鹽湖股份,主營業務營收增長如何?

2022年鹽湖股份業績創歷史新高。全年實現營收307.48 億元,同比增加108.06%;歸母凈利潤155.65 億元,同比增加 247.55%。

從資金能力的角度來看,2022年公司實現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174.84億元,同比增加 127.15 億元,主要是由於主營業務鉀肥和碳酸鋰銷售收入增加所致。受益於新能源汽車銷量的爆發,鹽湖股份另一主業產品碳酸鋰的價格漲幅較大,鋰鹽產品也量價齊升。

2023年第三季度,鹽湖股份實現凈利潤16億元,同比增長117.56%;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7.15億元,同比增長75.41%。據其公告,儘管市場價格出現波動,但公司碳酸鋰的產品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仍有明顯增長,產銷順暢。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認為,鹽湖股份現金流非常充足,這樣的投資分配也是手握大量現金後增加資產收益、優化財務結構和提高公司的綜合競爭力的手段,量力而行適當的投資理財,投資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有助於實現財務增值和風險分散。

上市公司「炒股」眾生相

從理財產品類型看,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主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託等。

從炒房到炒股,從理財產品到委託貸款,上市公司利用閒置資金投資近年來並不鮮見。

不過,2023年上市公司理財規模出現縮水現象。據Wind數據,2023年共有1152家上市公司持有理財產品,2022年共有1411家上市公司購買20139款理財產品,認購金額約為1.48萬億元;2021年,共有1427家上市公司購買19740款理財產品,認購金額約1.42萬億元。

廖鶴凱表示,2023年買理財的上市公司數量和理財認購金額的降低,說明大多數A股上市公司目前現金流不充裕,更多為主業發展做準備,現金流保障生產經營為主。當下對理財產品配置規模下降,既有現金流充裕性的考量,也與理財實際收益率持續走低有關,這一趨勢短期難以逆轉,且隨著實際利率降低,還會進一步下行,還與資本市場持續低迷與其相關聯的產品普遍表現不佳有關。

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現金管理就有更多可替代的方向去做選擇。大多數上市公司閒置資金做投資理財其目的是增加資產收益、優化財務結構和提高公司的綜合競爭力。對於上市公司來說,量力而行適當投資理財,投資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有助於實現財務增值和風險分散

買理財賺收益,資本市場早有不少先例,如2022年「券商一哥」中信證券(600030.SH)就曾用80億元的閒置募集資金購買4批銀行理財,半年躺賺收益約4172萬元。

不過,風險和收益總是並存。有著「水泥茅」之稱的海螺水泥(600585.SH),曾在去年中報披露「證券投資情況」:初始證券投資資金為95.48億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證券投資帳麵價值僅剩71.4億元,意味著這些年公司「炒股」累計浮虧金額達24.08億元

去年年初,眾興菌業(002772.SZ)公告,稱2021年5月6日認購了1億元的「善緣金206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截至2022年12月31日,該產品的凈資產為6556.25萬元,虧損幅度接近35%。

股市裡並沒有常勝將軍,就連巴菲特也不例外,炒股虧損也算是正常現象。但有意思的是,2001年至今陪A股經曆數次牛熊轉換的雅戈爾,在「投資收益」一欄成績斐然。

對於股權投資,雅戈爾一直都十分看重。為此公司特別建立和培養了專業的股權投資管理團隊,並一度成立凱石投資,而公司官網中也一直將投資列為主業之一。

如果以合併利潤表中雅戈爾披露的投資收益數字為準,2001年-2022年,公司累計的投資收益高達468.58億元,平均每年都能超過21億元。對比來看,同期雅戈爾凈利潤之和為559.16億元。期間很多年份,雅戈爾的凈利潤都是靠投資板塊在支撐。如2020年,雅戈爾時尚、房產和投資板塊分別實現凈利潤9.6億元、16.57億元、46.55億元,投資占了總利潤的近65%。

事實上,針對優質標的的提前布局是雅戈爾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

以2022年報中的投資標的為例,雅戈爾在寧波銀行(002142.SZ)、金田股份(601609.SH)、上美股份(2145.HK)、創業慧康(300451.SZ)、博遷新材(605376.SH)、中際聯合(605305.SH)、美的置業(3990.HK)這些上市公司中,全部是基石投資者。這意味著雅戈爾大都能以較低的價格入股,並享受到IPO後企業增值帶來的投資紅利。

廖鶴凱表示,投資理財效果不同的原因,主要是選擇投資方向和對應方向的投資能力差異,對於高風險投資領域來說,階段性的浮盈有時候就是運氣因素,投資團隊強的上市公司總歸是極少數。

在廖鶴凱看來,當前上市企業進行閒置資金的現金管理整體趨於保守,以標的穩定性為優先考慮因素,這一態勢在部分業務風險暴露、投資市場形勢不是很明朗的情況下,還會持續較長時間,符合市場預期。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上市公司在暫時資金閒置且沒有較好投資計劃情況下,可以選擇理財投資來提升收益。但是就中長期來看,還是要推動企業戰略轉型,以投資或併購的方式獲得具有成長性與可持續性的新主營業務。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也有類似觀點,「後疫情時代,企業想要獲得市場的持續認可,未來需要及時調整戰略、聚焦主業。因為只有主營業務的提升,才能夠最終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他提到,上市公司在發展中要有遠見和定力,不能只想著掙「快錢」,否則終會因苦果反噬而被資本市場淘汰。

你還知道哪些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案例?對它們熱衷炒股有何看法?留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