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理想發布純電車型之後,李斌、何小鵬和李想,又會是誰聯繫多一點,誰又聯繫少一點?
三個「臭皮匠」里,果然只有李斌和何小鵬經常聯繫。
在新款G9以「奪回上甘嶺」的旗號上市之後,還需要抓銷量「再戰G9」的何小鵬,抽空給李斌帶了一句話,「省著點花錢」。有人說,李斌聽勸了,但從蔚來的動作來看,李斌確實也沒聽勸。
蔚來和小鵬,一個不省錢,一個不省心,那邊的理想有點「獨樂樂」的意思,第50萬輛量產車在常州智能製造基地下線,從第一輛車到第50萬輛下線,理想花了47個月。
當然,對於何小鵬來說,再也沒有比再戰G9更重要的事情了。去年9月,小鵬G9上市,緊急48小時進行了價格下調,但是來自用戶和市場的批判之聲已經席捲而來。何小鵬兜不住,不得不行了一波反思與變革。
何小鵬的反思之後,他為小鵬G9的上市滑鐵盧總結了三個詞,「頂級的智能、優秀的產品、失敗的營銷」,他認為這是「非產品力」的失誤,而且還很痛心沒有讓用戶享受到一個超越時代的技術領先。
「我在想我們出現了什麼問題?怎麼能夠走出問題?到底在哪些問題解決?說實話,當時我認為公司有六大問題,後來我認為最核心的是組織、經營以及產品規劃的問題。在這三個問題上,我後來又再次發現,原來問題在哪裡?核心在人上面。」
把核心問題放在人上面之後,何小鵬又在想「人的問題,在誰」。
此後的一年,從組織、產品、技術、營銷,何小鵬把團隊進行了徹底變革,稱得上「壯士斷腕」,去年小鵬G9發布時候的還有12位核心高管,今年僅剩2人。一次變革,走掉10個核心高管,放在任何車企來說,都顯得有些不可思議。
果然,何小鵬先把「人的問題」解決了,而且還是一個很好的降本增效的手段。小鵬在年報中一直提到,「自成立以來,本集團一直產生經營虧損。」銷量承壓,毛利率為負等壓力之下,砍掉薪資高額的高管們,確實能省下來不少錢。
不過,有著「中國巴菲特」稱號的投資大師段永平說,沒有什麼企業能靠降低成本獲得勝利。說到底,還是要看產品能不能有重奪失地的實力。那麼,新G9能不能像何小鵬希望的那樣「涅槃重生」?
為了彰顯新G9「重奪失地」的決心,把上市地點放在了敦煌,「敦煌西望,直取歐洲」。同時,售價比老款砍掉了4.6萬元,降價後將標配作為主流,小鵬希望走一條高性價比車型路線。何小鵬表示,新G9是在「加減乘除」後重生。「加」在標配扶搖架構,精準「減」去用戶低感知配置,讓產品更純粹更具競爭力。
此外,還標配了智能駕駛和全域800V高壓SiC平台,搭載域控智能底盤,在有用、能用、好用、要用的邏輯上,小鵬要做就做好用。
G9的目標是做到「25-30萬之間高端智能SUV中國第一」。嗯,限定詞還挺多。一般限定詞多,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自信並不是那麼足夠。
新G9能否延帶動公司整體銷量和業績回暖?其實不太好說。看一下G9面臨的市場環境,競品眾多,蔚來ES6、理想L7、極氪001、阿維塔11、問界M7等車型,聚焦30萬元市場。
新G9要從這些已經在市場上打拚出一番成績的車型里實現跑馬圈地,就要看到所剩2名高管名單里的其中一位,負責產品規劃、產品組合管理和銷售的王鳳英的營銷手段了。
目前,小鵬G9的銷量基本維持在每月銷售1000輛左右的水平。今年1-8月,G9累計銷量為8008輛。想要讓新G9達到何小鵬的預期,王鳳英的擔子,並不輕。
與此同時,何小鵬也不能高枕無憂,因為晚一年的G9,已經錯過太多。
不過,小鵬比蔚來有優勢的地方在於,科技的標籤已經打了出去。這也是為什麼何小鵬勸李斌省錢,但沒聽的主要原因。李斌想要迫切地給蔚來貼上「技術」的標籤。
「總說我們服務好,感覺好像蔚來的技術投入不太夠」,李斌挺不服氣的。對於很多人勸他省錢,他自有說辭,「其實我掌握的信息比你多很多,做決策時的參考不一樣。」
財報顯示,蔚來2023年第二季度凈虧損60.56億元,同比擴大119.6%,上半年凈虧損為109.26億元,同比擴大139.07%,虧損仍舊在拉大。今年上半年,蔚來的研發投入高達64.2億元,超出理想研發投入21億元,是小鵬的2.4倍。
蔚來的虧損也是三家中最高的,李斌說,目前充電業務是「為數不多不賠錢的業務之一」。即便如此,李斌並不打算縮減研發投入,他保證每季度研發投入30億元。
「這個研發投入規模在蔚來的承受範圍內,也是參與下一階段智能電動汽車越來越激烈競爭的基本保障。」李斌表示,蔚來願意通過高投入的研發來換取長期毛利。目前,有限的研發資源已經投入到了12項關鍵技術領域。
創新科技日活動上,李斌系統梳理了過去幾年蔚來的研發布局和成果。涉及晶片和車載智能硬體、電池系統、電驅及高壓系統、車輛工程、整車全域作業系統、全景互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慧能源、智能製造、人工智慧、全球數字運營12項關鍵技術領域。
李斌表示這12項關鍵技術可以滿足三個維度、九大要素的研發和運營需求,並且還首次公布了「蔚來技術全棧」自研體系。「要想在大眾市場做到20%的毛利,就必須做電池、做晶片,否則一點機會都沒有。」
蔚來還發布第一款自研晶片產品——雷射雷達主控晶片「楊戩」。內部代號為NX6031晶片,採用8核64位的CPU,擁有8採樣通道、9Bit採樣深度,採樣率達1GHz。
李斌認為,「楊戩」只是跑通流程的一款晶片,沒有用到晶片團隊太多的精力。但是,這顆晶片能讓蔚來單顆雷射雷達成本下降數百元,一年左右就能收回研發成本。
為了彰顯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底層技術實力,希望有「科技標籤」傍身的蔚來,還發布了全域作業系統天樞SkyOS,根據規劃,天樞SkyOS全功能量產將在NT3平台車型上實現。
在李斌看來,「我們非常清楚自己的業務邊界,未來也只會專注把精力放在研發、充電基礎設施和服務用戶上,不會進入到與智能電動汽車沒有什麼關係領域。」
李斌特別希望用這樣一場「硬核」的發布會,為蔚來戴上科技標籤的帽子,但是在沒錢的前提下,有關蔚來「不務正業」的評價又多了起來。
看起來「最不務正業」的是首款手機產品,NIO Phone。性能版、旗艦版、EPedition共7款手機,售價從6499元至7499元不等。一上來就明確表示,做手機不是為了和華為、小米競爭,還是為了用戶的需求。
雖然,李斌強調,銷量沒太高期望,「如果有一半車主買,賣個幾十萬台就不錯了」。不過,開局還算讓李斌滿意。據說,目前3萬台現貨手機已經全部售罄。但問題是,除了車主誰會買蔚來的手機呢?勸退的多過於願意嘗鮮的。
「蔚來做手機不是因為手機企業跨界進入汽車行業,也不是靠做手機賺錢,而是蔚來用戶需要一款與蔚來汽車無縫連接的手機。」李斌的這個想法,會不會有些一廂情願了?在一些業餘調查里,能和李斌保持一樣心態的潛在消費者,其實不多。
蔚來攤子鋪得很大,什麼都要自己做,資金夠不夠?彭博社給出的消息,必然是「不夠」的。據彭博社報道,蔚來正考慮從投資者再融資約30億美元。受此消息影響,蔚來美股盤前一度大跌超7%。
不過,6月通過向阿布達比的CYVN Holdings 出售股票籌集了約7.38億美元,又發行了10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的蔚來,沒承認有這筆30億美元的融資。但是,業內都在擔憂蔚來嘴硬,如果虧損情況不能好轉,手上的資金不足以撐很久。就目前的支出和虧損看,三個季度已經是極限。
攤子有必要這麼大嗎?要不要考慮做一下減法?李斌不同意。
「底層邏輯要想清楚,該做的事情堅決要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做,如果是一件長期中期短期都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堅決投入,如果過於長期我們兼顧不到,只能放棄。」
對於李斌的這份情懷,資本市場沒有買單。不過,李斌有自己的「軸」,不管資本市場如何評估蔚來,想要打造護城河的決心不會變。
「在取和舍,在進攻和防守之間,取決於到底用多少時間評估你的戰略。」但是,問題是,李斌願意給蔚來3年或者5年,市場願意嗎?競爭對手願意嗎?
「從競爭角度講,接下來這兩年至關重要,因為前面都是資格賽和淘汰賽,在2024年和2025年決賽開始,競爭會非常激烈。」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表示,並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夠過得了這兩年。
在李斌和何小鵬都面臨考驗的時候,那個不常聯繫的李想,為理想定下了新的目標,希望繼續憑藉理想L系列車型,在第四季度挑戰4萬輛的月交付目標。
不過,李想也不是高枕無憂,理想的「關鍵先生」美團執行長兼理想汽車非執行董事王興,連續4天減持理想。是不是也有所表明,理想在純電領域的故事沒有那麼好講?
等理想發布純電車型之後,李斌、何小鵬和李想,又會是誰聯繫多一點,誰又聯繫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