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文贏得奧運會冠軍,傳奇誕生

2024-08-04     釋凡影視

中國網球的重要歷史瞬間,總在巴黎著名的羅蘭·加洛斯網球場誕生。

2011年,李娜在這裡首奪大滿貫法網單打冠軍;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鄭欽文為中國網球首奪奧運單打金牌。

外界普遍的認知是,由於是為國出戰且沒有獎金,職業球手普遍不重視導致奧運冠軍含金量遠不如大滿貫冠軍。但仔細來看,鄭欽文本屆巴黎奧運奪金歷程堪比問鼎大滿貫,其「含金量」在此前的1/8決賽、1/4決賽、半決賽三場逆轉中已展現得淋漓盡致。半決賽對陣世界第一斯瓦泰克堪稱鄭欽文的經典戰例,次盤連追4局逆轉直接讓對手賽後痛哭,決賽中鄭欽文更是全盤主導比賽,打得對手維基奇信心崩潰將網球拍摔在地上……

半決賽後,鄭欽文眼含熱淚地表示,「如果告訴我需要為國家再打一場三小時的比賽,我仍然願意!」

鄭欽文擊敗克羅埃西亞選手維基奇獲得巴黎奧運金牌 圖/中新圖片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複製」出來的李娜?

外界看鄭欽文和李娜,會驚奇地發現有太多的「相似」。兩人分別來自十堰和武漢,均來自湖北省。如今二人同屬一家經紀公司,青少年階段又師從同一名教練員,二人也都是在澳網的舞台上綻放光芒,直至在巴黎紅土場鑄就傳奇。

最近一段時間,曾帶領李婷/孫甜甜奪得雅典奧運冠軍的余麗橋教練一直在被追問鄭欽文和李娜的相同與不同。鄭欽文先是在十堰市進行網球啟蒙,後來到武漢接受余麗橋的指導,而李娜在成名前,同樣是由余麗橋一手挖掘培養。

余麗橋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外界看鄭欽文,似乎是複製出來的李娜,但本質上二人的成材軌跡,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俗話說蹄腕子粗的馬跑不快。1993年我挑選李娜的時候,她大概是11歲,我特地觀察過李娜的腳脖子,並親手捏了捏,覺得很細也很靈活。」在余麗橋看來,李娜的這一特質非常適合網球運動高強度的急停、變向和奔跑。

「但接手鄭欽文的時候,情況不一樣。」余麗橋回憶,「鄭欽文送到我這裡來的時候,年齡更小,才9歲左右,運動能力沒法和11歲的李娜進行對比。」

余麗橋回憶,「帶11歲的李娜的時候,我還算是相對年輕的教練,對於李娜的技術能力打造,很快就有了初步的想法和框架,但接手鄭欽文的時候,由於她年齡太小,還沒有進入長身體的青春期,技術還很不完善,不能做大運動量訓練。」當年,余麗橋認為,鄭欽文力量很大,可塑性還是很強,未來需要不斷地觀察。「由於同批到隊的球員都比鄭欽文年齡還要大一些,鄭欽文的能力在同批的孩子中並不算突出。」

余麗橋認為,李娜和鄭欽文成長所處的年代不一樣,少年時期日常生活中的性格也不完全相同,啟蒙階段受訓的體制也完全不一樣。

「李娜最初只是短暫的業餘球員,很快就被我選進了集訓隊,進了體制內的體工隊,由省隊出資培養。我除了帶李娜訓練、比賽外,還要負責管理李娜的生活。」余麗橋表示,「但鄭欽文成長的時代,環境已經變了。她是父母投資的業餘球員,我只負責訓練,訓練外我是不管鄭欽文生活的。」

余麗橋透露,「帶了幾年後,鄭欽文開始『長身體』,我把鄭欽文列入了2019年第二屆青運會的重點培養對象,開始稍微帶她加大了一些訓練量,她的進步與我的規劃和預期都是同步的,但以那個時候的眼光來看,我確實難以想像到,她20歲左右就在大滿貫和奧運會取得如此突破。當時,我一度和她的家人都很擔心,怕鄭欽文個子長不高。」

2014年,鄭欽文在余麗橋的培養下,已經奪得了國內同年齡組的冠軍。父親鄭建坪提議去美國打打比賽,看看鄭欽文在世界同年齡段的水平定位。經過一些檢驗,鄭欽文發現自己和同齡的國際球員差距不大,父親綜合考慮後決定,讓鄭欽文來到北京拜師卡洛斯·羅德里格斯,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羅德里格斯是阿根廷籍的國際網球名帥,也曾執教李娜助其奪得2014年澳網冠軍,還執教過7奪大滿貫冠軍的海寧。

讓余麗橋感到吃驚的是,鄭欽文在跟隨羅德里格斯訓練的幾年間,身高猛增了不少,躥到了如今的1米78,取得突破的速度也比李娜快得多,21歲就已經站上了澳網決賽賽場,奧運會奪金。

「無論哪種培養方式,最終能夠取得成功的運動員都有相似之處。」余麗橋表示,「除了身體素質之外,我挑運動員,最主要的就是看這個孩子『要不要球』。」

武漢話中所謂的「要球」,就是對手一記球打過來,在眼看接不住的情況下,還會不顧一切迎上去救球。

余麗橋記得挑選李娜的時候,現場親自喂了幾個角度刁鑽的球,看到李娜奮不顧身地揮拍迎戰,對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換句話說,只有具備這種堅韌的意志品質,打比賽時你才可以『忘我』。」

鄭欽文也一樣「要球」,甚至有些時候爭強好勝,不服輸的性格比李娜還要「外露」。「記得她在我這裡時,和一些前隊友打日常訓練賽,性格上每球必爭。即便一些或許出界、或許壓線的爭議球,鄭欽文也毫不相讓,甚至嘴上也不饒人。如果有些小比賽輸了,下課後她還是會不服氣地和對手『約戰』。」

鄭欽文接受余麗橋訓練時期的照片 圖/受訪人提供

商業價值持續走高

隨著鄭欽文今年闖入澳網決賽,並在巴黎奧運奪金,其商業價值必然是各方討論的議題。

參看2011年,李娜奪得了澳網亞軍和法網冠軍,全年總獎金收入達到384萬美元,全年廣告收入1800萬美元,以總收入22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1.38億元毫無疑問地成為中國體壇「首富」。

對比來看,從去年開始,鄭欽文也早已是個全球範圍內排名頭部的「吸金女王」了。在福布斯2023年全球女性運動員收入榜單中,鄭欽文的年收入達到720萬美元(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名列榜單第15位。總收入中170萬美元(約合1200萬元人民幣)是比賽獎金,550萬美元(約合3800萬元人民幣)是贊助收入。

來到2024年,鄭欽文由於闖入澳網決賽,收入超過2023年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據統計,鄭欽文至今已經獲得近466萬美元的獎金,排名世界第158名。

除了賽事獎金外,鄭欽文已經斬獲了大量代言。除了早期就獲得的球衣、球鞋、球拍等網球器材贊助商外,奢侈品手錶、運動飲料品牌、網際網路金融品牌,在本次鄭欽文徹底被人熟知前,都已經與其簽下高額贊助合同。

奧運奪金後,鄭欽文的商業價值勢必一路走高。畢竟,21歲的年齡,意味著鄭欽文至少有10年無限光明的「錢景」。

國內知名網球推廣人邱友益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正因為網球是絕大部分西方國家青睞的主流運動項目,所以中國網球運動員收穫的也是全球化的關注度,提升的也是全球影響力。況且,網球運動天然具有陽光,健康的形象,受眾群體也普遍是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及以上,更容易受到各個品類的頭部品牌,以及奢侈品的偏愛。」

「經此一戰,除了長期投放網球的國際品牌外,我預計後續勢必會有不少國內希望『出海』,希望建立全球化形象的品牌會對鄭欽文非常感興趣,相關的代言邀約不會少的。」邱友益說。

鄭欽文與李娜合影 圖/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官方微博

中國網球再度騰飛,不是偶然的

對於中國網球而言,也不僅僅是只有一個鄭欽文出了成績這麼簡單。

不同於李娜與鄭潔等少數「金花」在職業賽場打拚的年代,當今國際網球賽場上,中國軍團目前甚至已經形成了「集團優勢」。目前,中國女子單打選手中能立足世界排名前100的球員除了鄭欽文之外,還有王欣瑜、朱琳、王曦雨、袁悅、王雅繁、白卓璇,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中國男子網球的崛起更是令人為之一振,張之臻、吳易昺、商埈程三人頻創佳績,鄭欽文澳網期間曾興奮地對外界宣告:「中國網球,現在有男子又有女子,又一個小高潮已經到來。」

從年齡結構來看,上述球員基本是「95後、00後」,普遍是當年看李娜打球,受其激勵走向網球賽場的少年,現在已經成長為可以「挑大樑」的中堅力量。

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中國網球協會負責人白喜林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中國網球能在「李娜時代」後迎來又一個「小高潮」,「從大背景看,與國家經濟水平發展,家長對子女體育教育認知提升這樣的宏觀因素密不可分。」

鄭欽文出戰職業網壇 同期球員也都入讀大學 圖/受訪人提供

「從網球行業內看,頂端的國家隊一線球員層面,都是在按照項目規律,每個人都組建有專業團隊,按照職業化的模式去參與職業賽事,以中國網球協會目前的職能看,雖然並不介入這些球員的職業比賽,但也會主動加強國內外球員、教練、國際組織等各方的協調、聯絡,為中國球員們提供資源,做好服務、保障工作。」白喜林透露,例如今年澳網,中國網協也應球員需求,派出了康復師、體能師等保障人員。

白喜林表示,「目前活躍在職業賽場的中國球員,也並不僅僅只是專注職業賽事,從組隊備戰參加戴維斯杯、亞運會等賽事的經歷來看,他們為國出戰國家隊比賽也是毫不含糊的。例如張之臻、鄭欽文在亞運會奪冠,以及鄭欽文近期一系列言談表達,都證明了他們濃厚的家國情懷。同時,新老球員、教練『傳幫帶』也營造出良好風氣。」

至於基層層面,白喜林認為,不少省市專業隊、高校隊、社會俱樂部都很積極活躍,努力探索合作培養機制,形式也愈發靈活,且與國際接軌的程度和水平都有一定提升。「整體看,都是遵從了網球項目高度國際化、職業化、個性化、精準化的特徵規律。」

一些網球業內人士提到,網球的項目特點和行業現狀,沒有在當下造成嚴重的「學訓矛盾」,不必非要舍一取一,體教融合相對較為順利。「具體來說,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學習打網球,起碼在大部分一線城市中,都還是可以找到資質水平不錯的俱樂部。按普遍現狀來看,省市隊會和相關俱樂部、大學合力共建。一個孩子如果天賦足夠且努力,既可以打國內比賽幫省市隊拿成績,如果有信心,持續投入,則可以考慮進一步走向職業賽場。即便不走職業,通過網球特長進入一所國內大學,甚至是外國知名高校,都有很多案例了。」邱友益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新生代中國網球選手的崛起,讓白喜林感到欣慰。在他看來,新生代中國球員持續在西方國家主導的網球項目中展示實力,是國家形象的對外展示,也是體育強國建設的有力證明。

「更難得的是,目前這批球員的發展,未來又會持續影響下一代選手。」白喜林說。「而中國網球協會要做的,是豐富中國青少年網球賽事供給,助力優秀網球後備人才培養。例如我們與教育部學生體協共同推出的『小網球工程』、策劃的『中國青少年網球城市挑戰賽』等項目、賽事,都已經在路上了。」

記者:葉珠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3ac9f964b7575894dc43a4cfbd13c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