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及曹操,常常會用「奸雄」一詞。
但是易中天先生卻用「可愛的奸雄」來形容曹操。一個「可愛」作為定語,想必曹操自有自己的可愛之處!
我們總是用「可愛」來形容小朋友們,那麼「可愛」是指曹操的小時候嗎?
非也。
曹操的小時候,真的可謂是出身不好,家教不好,自身的表現自然也不好,與傳統的「士大夫」所要求的條條框框大相逕庭。
有人說曹操也算是「官三代」,其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大員。事實上,曹操的祖父並非是他的親祖父,在那個宦官也可以獨大的時代,大宦官曹騰收養了曹嵩為養子,也就是曹騰只是曹操名義上的祖父而已,並沒有血緣關係。
而曹操的父親曹嵩的官職,則是在那個可以公然買賣官職的特殊年代,買過來的太尉(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罷了。
所以,曹操的出身並不能為他的未來加分,只不過可以讓他做無憂無慮的「紈絝子弟」罷了。
其實換個角度來思考,曹操能夠寫出這樣的詩,說明在他內心深處,還是很渴望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比如孟母為了孟子學習環境的三遷;比如孔子對其兒子的庭院教育。
可惜,曹騰忙於宮廷事務,曹嵩忙於買官賣官,誰又能管教他呢?
就像現在很多家庭的孩子一樣,曹操從小缺乏管教,家境又不錯,成為不了「棟樑之材」,成為「問題少年」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三國志》說,曹操從小「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和同樣的紈絝子弟一起,在風雨飄搖的東漢末年,遊手好閒、不務正業,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比較有名的事例,應該是曹操夥同袁紹一起去偷人家的新娘子、在家裡智斗自己的叔父等故事,無不證明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那時候,他應該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成為一代奸雄吧!
但是,曹操又真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紈絝子弟,天天溜貓逗狗,啥事兒不做。
最終改變了曹操命運的,是他「博覽群書,特好兵法」,在那個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讀曹操的詩,往往讓人由心而生出對他大氣磅礴的英雄氣概的感嘆。
就像耳熟能詳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直接顯示出曹操心中自有千秋山河的豪邁氣勢。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又是擁有何等的哲學與智慧。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又是何等壯懷激烈的英雄氣概。
……
若非「博覽群書、勤奮好學」,又何來如此的大氣磅礴、豁達開朗的英雄本色!
也正因為曹操「博覽群書」,所以他才會善於思考,勇於做自己,不同流合污,不人云亦云。
在他初登仕途時,因為不畏權貴而得罪權貴,又因為他自身也是權貴,方能全身而退。隨後,他的仕途之路起起伏伏,但終因他的志向與當今最大權貴之間存在天壤之別,他是真心想要成事,做「治世之能臣」;可惜在風雨飄搖的東漢,又有誰安心朝政,造福百姓呢?
看透了朝廷,看透了官場,曹操意識到「東漢王朝已經不可救藥,天下大亂已經不可逆轉」,只是時機尚未真正到來罷了。
於是曹操安心回歸故里,再次閉門讀書。一直等到董卓之亂的時機,方才再次出山,一舉成為「亂世之奸雄」。
能在紛亂中,用讀書來安定自身,就是曹操的自我救贖之路吧!
歷史向來成王敗寇,不管後世對於曹操的評價如何,他終究在亂世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導致喜歡他的人格外推崇他的「至真性情」;而討厭他的人,則格外關注他的「酷虐奸詐」和「篡逆」的卑劣。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眾說紛紜間,曹操一定在平行宇宙的某個地方,痛快的喝酒、愉悅的看書,笑看當今風雲,依舊我行我素吧!
讀書真的能夠改變命運!
但願能給如今正在頭疼「家中有調皮搗蛋的孩子」的家長,一種啟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