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爾冬升新作叫《海的盡頭是草原》?一種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2022-08-28     心靈深處艾聞

原標題:為什麼爾冬升新作叫《海的盡頭是草原》?一種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最近刷短視頻網站看到一部即將上映的「洗眼睛」電影叫做《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是爾冬升,不管是國內絕對一流的導演還是演員的配置,還是內蒙古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色……都引起了我對這部電影的興趣,但心中同樣升起一個疑問,「海的盡頭是草原」是什麼意思?片名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深刻含義?

看了已發布的物料,有幾個對電影名字和內容的猜想:

01草原的含義是接納與包容

電影的故事原型是「三千孤兒入內蒙」,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國史冊里凝重的一頁,災禍、飢餓席捲全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兒院裡聚集了大量孤兒,這些孩子普遍營養不良,面臨疾病和死亡的威脅。

為了讓這些孤兒擺脫困境,國家將這3000多名孤兒送入內蒙古,開啟一段「草原人生」。

這是一段關於漂泊與安定、託付與承載、承諾與守護的故事。

當時也剛剛經歷過自然災害的內蒙古,仍舊細緻又快速地做好所有準備工作,以寬廣又溫柔的姿態擁抱了三千個孤兒的命運,這種接納絕非簡單的一張床、一碗飯,而是草原給這些孩子一生的約定。就是這樣的守候,將本是漂泊無依的悲情故事,重新改寫成愛與奉獻溫情故事。

自此,漂泊的盡頭不再是孤苦,而是安穩與遼闊,海的盡頭也不是無盡的深遠而是遼闊的草原,海的盡頭是草原,是只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02草原,遼闊又深情

海洋,是波濤洶湧的,雖然異常美麗但對於人類來說仍舊充滿著不安定感。世界上唯一能驅散不安定的就是,愛。

三千孤兒,在政策的保護下安全抵達內蒙古,但每一個孤兒的心是否能在草原駐紮,依靠的是每個家庭,每一個額吉的愛。在已發布的視頻中,我們可有看到每個體對個體的愛意,這是一種人的本能,與此同時也是超越了個體的民族大愛,國家大愛!

因為氣象原因,草原也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的危險:風暴、泥沙、狼群——相比於海上的風浪,草原並非絕對的安全。

但和海上風浪不同的是,草原有額吉、有阿爸、有哥哥,因他們的存在每一個幼小脆弱的生命在草原上都有了依靠。

可以消解苦難的是愛,草原再多變,不變的是額吉的愛。海的盡頭是草原,苦難的盡頭是愛意。

因為在北影節的展映,部分觀眾已經提前看過這部影片,他們的評論也很好的解釋了「愛」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人」是故事裡的不確定性,也是愛的確定性。領養一個孤兒的決定並不難,難的是用一輩子、每一時、每一刻都去主動,自發的去愛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用愛將一個孩子養大,讓他也成為草原愛的傳承者。

一部電影不僅承載了兩代人,幾千個牧民家庭的故事,而且還可以讓我們用120分鐘回到過去,進入草原,坐在蒙古包里「看見」這段愛意故事的重現。從原來的不了解到熱淚盈眶,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

03電影的盡頭是用心

一個人的成熟的標誌,是從了解自己開始;一個人的完整,是從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開始。現在生活的安樂與祥和是我們這代人的福氣,這樣的安樂是上一輩的負重前行換來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需要知道過去的厚重。

爾冬升導演在歷史的重現上,更是下了很多功夫。查閱大量資料,在鏡頭看的到甚至看不到的地方,把場景中的每個細節都打磨到「完美」。

為什麼鏡頭看不到的道具也要精細打磨呢?我想這除了是導演的一種工作習慣以外。更多的是需要讓整個劇組的工作環境都帶著一種「相信」,相信時間會調回到1960年,相信在北上的火車上真的有三千個需要偏愛的孤兒,相信在內蒙古的育嬰院裡來回踱步額吉是多麼的心焦,相信幾千個內蒙古家庭在接納一個幼童時的欣喜與緊張。

有太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歷史,但是《海的盡頭是草原》劇組可以將這種相信通過光影傳達給我們每一個觀眾。

「家」的概念,被這部電影擴充了,家是國家、是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是遼闊的草原、是陌生的蒙古包、是在一張飯桌上流淌的愛意。

當我們在談一部電影是否好看的時候,談的是什麼?其實就是導演給我們的這種「相信」,因為沒有經過那個年代,只是「聽說」,「三千孤兒入內蒙」只是一個詞條,而在製作團隊的努力下這個詞條變得豐富而立體,只要說起心中就會有一種情感升騰:有感動,有愛意,更多的是一種感謝,感謝這個國家、這個土地,在任何時候都不放棄任何一個弱小的生命,通過各種方式將每個生命保護起來;感謝我們的國人,是那麼的善良,無論自己過著怎樣的生活,只要有人需要幫助,都願意用愛去接納一個陌生人。

這是中國人的浪漫——嚴肅又溫柔,不善於表達愛卻都在行動里。海的盡頭是草原,美好的含義是中國人的愛。9月9日,讓我們去電影院,一起見證這份浪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3281ce4fe8a03df2329f6499d73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