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2023年12月14日,是中國首款超音速戰鬥轟炸機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首飛成功三十五周年,航空工業微博為此專門發布消息,慶祝我們的「飛豹」誕辰。三十五年彈指一揮間,從艱難起步,到驚險試飛,再到海軍裝備,然後空軍鋪開,成為中國空軍遂行縱深戰術打擊的中堅力量,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也成了中國軍迷們世紀之交的永恆回憶。
那麼,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走過了怎樣的發展道路,有哪幾個重要節點值得一提?目前在中國空軍中承擔怎樣的戰術使命,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最終的改進型號為何遲遲沒有出現在世人眼前呢?
殲轟-7的誕生
先說第一個問題,我們之前提過,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的研發初衷,最早是為了給中國空軍搞一個可以取代轟-5的輕型轟炸機,或者說按照蘇聯空軍的型號分類,搞一個前線轟炸機。為此,殲轟-7的戰術指標,也是按照前線轟炸機來實施的制定,包括其不同掛載構型下的作戰半徑,可以使用二級機場實施戰鬥保障和出動,相應的最大錶速等,在執行攻擊敵戰役縱深目標的同時,還可兼顧實施航空制海任務,打擊水面艦艇。
珠海航展上的「飛豹」
因此,殲轟-7在其誕生之初、還停留在概念設計和型號競標階段時,其實是一款輕型轟炸機,同時在概念設計、型號競標、研發過程中,還出現了諸多技術爭議。比如在競標過程中,這款新型輕型轟炸機是否要使用類似於我國從埃及獲得的米格-23MS型殲擊機的變後掠翼設計,也就是選擇陸孝彭的強-6,就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取捨。而轉入正樣研製階段後,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之間的技術要求大相逕庭,空軍在參考了蘇-24和F-111的設計之後,認為使用並列座艙設計更有利於這款新型輕型轟炸機在低空突防時,飛行員之間更容易進行交流,海軍則堅持要求使用串列座艙設計,技術要求無法調和最終導致空軍退出整個項目。
蘇-24
不過,在空軍退出項目後,這款新型輕型轟炸機反而變得純粹了起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英阿馬島戰爭,讓我國軍事人員一睹了飛彈化航空制海的威力,而同一時間段發生的幾次局部海上衝突,也讓我國認識到了建立飛彈化航空制海能力的必要性。
我國海軍航空兵最終選擇了兩個項目同時推進:一方面開始在轟-6型轟炸機上整合反艦飛彈,進行飛彈化改裝,這就是整合了鷹擊-6型反艦飛彈的轟-6丁型轟炸機;另一方面就是推進這款新型輕型轟炸機項目,並優先為其整合鷹擊-8K型反艦飛彈。這時候,新型輕型轟炸機的項目代號發生了改變,從原本的轟-7型,加上了一個殲,一方面意味著它的戰術定位是一款戰鬥轟炸機,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它具備一定的機動性和空戰格鬥能力,可以和第二代戰鬥機在空戰中抗衡,有一定的自衛能力。至此,殲轟-7這個型號,在人民海軍中橫空出世了。
殲轟-7A的改進
至此,得到了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的第一個技術定位,那就是服務海軍航空兵的一款反艦飛彈攻擊機,這也是中國海軍航空兵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和轟-6D型轟炸機並列的,僅有的兩款比較可靠的飛彈化航空制海機型。但美中不足的是,殲轟-7的整體航電系統設計依然停留在二代半水平,火控雷達也只能滿足海上反艦作戰需求,飛行性能也有較大的提高餘地。更重要的是首批列裝部隊的殲轟-7型,使用的依然是庫存的英國羅羅公司的斯貝-MK202型發動機,發動機的數量,限制了殲轟-7的裝備規模。
斯貝- MK202
而上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我軍應急作戰的迫切需求,海軍航空兵急需擴大自己反艦飛彈攻擊機的規模,原本僅有一個艦隊屬航空兵的殲轟-7部隊很明顯無法滿足作戰需求。而空軍航空兵在獲得了一批具備對面精打能力的蘇-30MKK型戰鬥機後,也認為自己需要一款航程較遠、攻擊力較強、具備對面精確打擊能力的戰鬥轟炸機,一方面來彌補蘇-30MKK數量不夠而執行任務又很繁重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要取代手頭已經不堪大用的強-5系列強擊機,很明顯殲轟-7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於是在八十年代初分道揚鑣後,空軍兜兜轉轉又回來了。
蘇-30MKK
至此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得到了第二個技術定位,那就是一款具備精確打擊能力的可以對戰役縱深、戰術縱深實施遮斷的戰鬥轟炸機,同時兼顧航空制海任務。相比最早的轟-7型轟炸機,現在的殲轟-7可謂是不忘初心了,殲轟-7A「飛豹II」的名稱,比較最早的殲轟-7,殲轟-7A具備了脫胎換骨式的改進:
對機體結構實施了升級,不僅提高了全機飛行壽命,還在機翼下方增加了一對重載掛架,可以多攜帶一對鷹擊-83K型反艦飛彈或者K/AKD-88型空面飛彈,提高了對面精確打擊能力;
對航電系統實施了技術狀態提升,從原本的二代半水平的模擬式、分立式航電系統升級到了第三代戰鬥機的綜合式航電儀表設備,包括全機系統使用標準數據總線串聯,集中式任務計算機設計等等;
對火控系統進行了更改,增加了使用多型號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的能力,增加了火控雷達對地面目標實施測繪攻擊的能力,理論上增加了可以實施超視距攔射空戰的能力等,總而言之將原本殲轟-7隻能擔負反艦飛彈攻擊任務,打造成了一款可以遂行多種使命的全能性戰鬥轟炸機;
為殲轟-7A適配更多的精打武器,除了前面提到的兩款對面飛彈,還配備了鷹擊-91型反輻射飛彈,LT系列雷射制導炸彈等。
經過一系列技術改進後,殲轟-7A的技戰術性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蘇-30MKK,更不用提先天不足、即使進行改進也多有技術缺陷的強-5系列強擊機了,殲轟-7A一時成了我軍性能最好的國產對面打擊機型。
殲轟-7B的謎團
在整個21世紀最初15年,空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的殲轟-7A挑起了我軍戰役和戰術縱深遮斷,飛彈化戰術航空制海的大梁,甚至連殲-10A和殲-11B兩款第三代戰鬥機在對面攻擊任務上,也無法和殲轟-7A相提並論。畢竟我軍當時使用三代機奪取制空權的任務依舊十分繁重,無論是殲-10A還是殲-11B,首要任務依然是奪取並保持制空權,而不是遂行對面攻擊任務,在對面攻擊功能和訓練時間分配上,都遠不如殲轟-7A部隊。一直到2016年之後,另外一款機型橫空出世,沒錯,那就是殲-16型多用途戰鬥機。
殲-16
殲-16的出現代表了兩點,其一是中國空軍的戰略思想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從原本的單純依託空戰奪取制空權,向全攻全守轉變,這讓殲-16這種具備對面攻擊能力的多用途戰鬥機瞬間變成了香餑餑;其二是中國空軍首次得到了一款性能比殲轟-7A還要強大、可以遂行對面攻擊能力的機型,而且是全方位的強大,殲轟-7A在殲-16戰鬥機面前,性能已經明顯跟不上時代。
為此,殲轟-7A在2013年到2015年左右,做出了最後一次改進努力,這就是一直神龍見首不見尾,僅有的幾張圖片最後都證實是假圖或者P圖,一直到殲轟-7首飛三十五周年之際,還有軍事博主念念不忘的殲轟-7B型戰鬥轟炸機。據稱相比殲轟-7A,殲轟-7B型又對機體進行了全面升級,甚至有傳言說換用了第四代航電系統,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等,機體結構也進行了進一步強化,可以攜帶2枚甚至4枚鷹擊-12重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等,尤其是這個可攜帶鷹擊-12反艦飛彈的設計。如果真的出現,可謂能讓它的航空制海能力變得更加致命。
但是,最終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沒有迎來它的第三個重要發展節點,而是在殲轟-7A戛然而止,僅僅推出了一個殲轟-7A2的小改進型。究其原因,是因為它的性能相比較殲-16型戰鬥機已經完全沒有優勢,原本殲轟-7A遂行的任務,已經被殲-16完全或者部分取代,在這個基礎上,殲轟-7A作為一個二代半機體的戰鬥轟炸機,自然就沒有實施進一步改進的必要了。
隨著殲轟-7B項目最後轉為技術儲備,再也沒有出現在軍迷們的口口相傳中,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的傳奇,也將在中國空軍中逐漸落幕,估計未來10到15年左右,隨著最後一批殲轟-7A型戰鬥轟炸機的退役而隨風消逝。現在我們唯一希望的,就是航空工業有朝一日,真的能把殲轟-7B的原型機拿出來展出,好讓我們目睹終極飛豹的往日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