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殺」續命懸疑劇

2022-09-20     壹娛觀察

原標題:「劇本殺」續命懸疑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王心怡。

當嫌疑人熟知林楚萍(於文文 飾)有睡前喝蜂蜜牛奶、鎖緊臥室窗戶習慣的線索指向熟人作案時,林楚萍將懷疑的目光轉向了她的哥哥林文昭(高一清 飾)。

播至第八集,林楚萍的故事線在進一步發展和揭秘,《消失的孩子》在解除了許恩懷(劉琪錡 飾)與楊莫(李慶譽 飾)的失蹤有關,以及持續解密深陷賭桌、沒有收入的袁午(魏晨 飾)為了得到父親的工資、隱瞞其死亡所作出的一系列神秘的動作之後,將懷疑的視線對準了許恩懷的爸爸——許安正(吳其江 飾)。

這個由一個孩子在單元里神秘失蹤所引發的故事,三線敘事,又有所關聯,從一開始就走起了每個人都有秘密,甚至嫌疑的路線。

「《消失的孩子》超級有劇本殺的感覺。」「就是說這部劇這種劇本殺形式的懸疑真的太戳我了」……不少評論如此評價,#消失的孩子全員劇本殺#也成為宣傳和微博話題,引起不少討論。

《消失的孩子》楊遠(佟大為 飾)

注重對於時間的關注,每個人都有秘密和嫌疑,敘事上故事與推理同步進行,一個疑問的解開跟隨著下一個疑點,《消失的孩子》的敘事方式充滿了「劇本殺」之感。

而不論是網友的評價,亦或是豆瓣7.7的分數,從某種程度也能反應出這樣敘事方式下《消失的孩子》所帶來的沉浸感、懸疑感和對社會議題反思的成功。

當《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組團「迷霧劇場」拉開優愛騰芒的懸疑競賽之後,國產懸疑劇數量增多,卻口碑屢屢難保,而大批量刑偵劇取代懸疑劇占據觀眾視野之時,懸疑劇需要一顆續命丸。

年輕人喜歡的「劇本殺」正在越來越多的與懸疑這一常見類型影視劇相結合,而「劇本殺式」懸疑劇未嘗不能是解決國產懸疑劇審美疲勞、套路相似的方式之一。

用一部劇玩一次劇本殺

一個看上去稀鬆平常的早晨,楊遠(佟大為 飾)像往常一樣將車停在單元門口,等著送孩子楊莫上學,楊莫吃完母親準備的早點下樓,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在有限的樓道里,楊莫失蹤了。

《消失的孩子》以一個離奇的故事開篇。

單元里的其他住戶自然而然成為了搜查、詢問的對象,於是《消失的孩子》第一個「劇本殺元素」隨之出現——「全員惡人」。

這裡的「全員惡人」指的是劇中著重刻畫的幾個角色都與楊沫失蹤案相關聯、行為神秘或有秘密。

住在302的許恩懷與楊遠一家關係親密,平時細心仔細的她卻在楊莫消失前一天晚上,弄丟了自己的家門鑰匙,而她的父親許安正,習慣從施工現場回家時換一套乾淨的衣服,卻在接到警察叫他回家搜查他家時,忘記了換衣服;旁邊單元租住在301的袁午,他向父親隱瞞著自己仍在賭博且並沒有找到工作的現實,也為了繼續能拿到父親的工資,隱瞞父親去世的消息並設法將父親遺體藏在家中,這也是他總是躲著房東林楚萍的原因,一次偶然中他發現了浴室中藏著的秘密空間,或許也帶出了這一間房子的秘密;房東林楚萍曾經在301居住的一個夜晚遭到侵犯,她開始試圖收集沾染到周圍可疑人DNA的物品,以找到當時的那個人,這也讓她與這個單元產生了交集……

《消失的孩子》林楚萍(於文文 飾)

當然,「全員神秘感」的氛圍並不止靠這幾個人。

前幾集總是營造的楊遠意識恍惚的情節、301通過貓眼窺探外面情況的奶爸等等,雖然跟楊莫的失蹤並無關係,但從某些方面也增加了懸念感和懸疑性。

因為一個孩子的失蹤,幾個人被聯繫在了一起,暫時洗清嫌疑和懷疑之下,每個角色像是拿著厚厚的劇本,而觀眾也隨著劇情的推進,在沉浸式地推理著這些角色的故事。

「全員惡人」的設定之後,《消失的孩子》採取了以故事與推理同時進行、注重時間和解答一個疑點又隨著更多線索的收集而代出另一個線索的敘事方式,而這也是它「劇本殺式」的另一個展現。

首當其衝被懷疑的許恩懷,在被找到了其得知楊莫失蹤消息後獨自去往北湖的線索後,坦白了她與楊莫的計劃,楊莫避開父母躲進302的行為被揭開,失蹤空間被鎖定在了302,而許恩懷也看似洗脫了嫌疑。

隨著302第三枚陌生人指紋的出現,以及被打掃過的痕跡,許安正成為下一個主要調查目標。

同時,在第八集末,許恩懷指出的楊莫曾經遇到過袁午,也將詢問的目光帶到了袁午身上。可以想見,後續許安正背後的故事和袁午一直隱藏的秘密也將浮出水面。

《消失的孩子》袁午(魏晨 飾)

配合著這些推理和線索的是對時間的梳理。

在《消失的孩子》中,交代時間的字幕和鏡頭經常出現,楊莫消失七天前、楊莫消失前六天,等等故事線時間通過字幕打在螢幕上,而楊莫消失兩個半小時、楊莫消失三個小時、楊莫消失四個半小時……則或以警察台詞,或以手錶、車上的時間等等傳遞給觀眾。當然,對於爭分奪秒的失蹤案來說,時間本就是十分重要,但如此交代時間線,也不免讓人回想起玩劇本殺時自己面前劇本中關於時間線的羅列。

每個人都有故事和秘密。隨著線索的披露,講述自己的故事或洗清嫌疑,或隱瞞自己;在時間的清晰梳理下,將故事與推理同時展現,八集看罷,《消失的孩子》帶著觀眾玩了場還未完結的劇本殺。

「劇本殺式」懸疑劇巧在哪裡?

9月15日,《消失的孩子》開啟預約主創審片室暨點映禮。

這從某種程度說明,《消失的孩子》播放效果不錯,7.7的豆瓣評分在今年上線的懸疑劇中也算得上名列前茅。或許直接上點映禮,也是總受到一周雙更的排播方式所影響的季風劇場劇集維護口碑的一個解決之法。

這當然與《消失的孩子》一個孩子消失在樓道中的離奇卻落地的故事、三線並序、劇情不斷地反轉所帶來的懸疑感和新奇感,以及還試圖反映和探討諸如家庭教育、家庭氛圍對於孩子的影響等社會議題有關。「劇本殺式」的設置和敘事方式,也為《消失的孩子》增色不少。

畢竟當下的不少懸疑劇總是陷入敘事方式、劇情走向相似、節奏慢、懸疑感不強或很容易推理出真相的質疑。

《消失的孩子》第三輪線索搜證

「劇本殺式」懸疑劇的優點看得見。

其一,是懸念和懸疑感密集而快速地一波接一波直給。

《消失的孩子》絲毫沒有掩飾每個人的嫌疑感,卻在一個個線索出現後,帶來一次又一次的解密和反轉,一個角色看似洗脫了嫌疑,下一個角色隨之跟上。每一個節點故事耗費的篇幅不大,既能調動觀眾的情緒起伏,又有利於讓觀眾保持持續的追劇熱情。

其二,每個人都有故事,多條線並行匯聚增添劇集的可看性和豐富性。

如同劇本殺一樣,每個角色都有故事,這個故事或許與引發案件的那個人關聯性並不緊密,但一環扣一環,在主線案件之餘,讓整個故事維度更廣,可以給到觀眾更多的想像和推理空間,也能增加劇集的故事性,從而對主線和每個支線都能夠保有好奇感。

其三,是更足的沉浸感。

「全員惡人」的設定從一開始就展現給觀眾,那麼每一個心懷鬼胎的人在隱瞞什麼、如何隱瞞、如何面對線索攤開在面前的詢問,到底誰是兇手,等等問題,在演員的演繹、劇情的推進下,觀眾進入到推凶過程,再加上明確時間節點的標識,誰不想拿紙筆記錄下來,盤盤這些人物和時間線。沉浸感會給觀眾帶來更強的懸疑性和參與感,觀眾的沉浸也會更容易形成粘性,作用於劇集本身。

在《消失的孩子》之前,已經有國產懸疑劇採用或被觀眾稱為「劇本殺式」懸疑劇。

比如《摩天大樓》就以鍾美寶被害案為主線,整棟大樓里的保安、鄰居、建築師、中介、保潔阿姨、小說家,每個人看似都有嫌疑,與鍾美寶有關,又都有自己的秘密。而劇情的推進也採取每個角色的故事揭秘的方式,看似洗清了嫌疑又將一些疑點留至最後。

《摩天大樓》鍾美寶(楊穎 飾)

《江照黎明》也走起了「全員惡人」路線。以江中一具男性屍體被發現為劇集的開端,六個嫌疑人走進視野,每個人都有一條支線劇情,但又互相交織,「全員惡人」之下,也不乏殺妻騙保、家暴、重男輕女等社會案件和議題的映射和討論。前幾集,《江照黎明》以強懸疑、新鮮的設定和不錯的節奏受到不少好評,只是後期由於從內容從12集到24集的內容擴充、每周兩集的更新方式等使其口碑受到影響。

更具有代表性的是去年電影市場的黑馬之作《揚名立萬》,贏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

現在,劇本殺劇本被影視公司買下進行IP改編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越來越多項目隨之立項。

在懸疑劇越發同質化且虎頭蛇尾的當下,或許瞄上「劇本殺」是一條不錯的解法。跟隨劇中角色一起沉浸式推凶,又能理解到故事背後的社會議題,引發思考,大概也是懸疑劇想要達到的最好效果。

但是,當所有懸疑劇又只圖一個表面的「全員惡人」的話,故事開頭吸睛容易,可講不清劇本殺該有的時間邏輯、推理層面等問題,一盤散沙的「全員惡人」仍將會把懸疑劇推向觀眾信任度新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2803e0ca4695fe27d0b3c3f30e091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