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讀日,只盼金榜題名時」。最近這幾天,是全國莘莘學子高考的大日子。十餘載寒窗苦讀,終於在這一刻得到正式檢驗。憑藉分數高低,選擇心儀的大學,進入人生的下一個路口。
不同於高考制度,封建社會,朝廷想要選拔優秀人才,便會採用科舉考試。科舉制度是隋煬帝執政時期,為網絡天下英才開創的人才選拔制度。
每屆科舉考試過後,排名前三的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若是誰家出了個狀元,那必將傳遍十里八鄉,整個家族都要跟著沾光。在朝中深耕幾年,仕途順利,日後必定光耀門楣。
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們將狀元、榜眼、探花,與現在的本科、碩士、博士等學歷進行比較,那狀元應該對應的是哪個學歷等級?以此類推,榜眼和探花,又該代表哪種學歷的層級呢?
先簡單介紹下封建時期的科舉制度,每三年,各地會舉行一次鄉試,基本是在8月舉行,又被稱為「秋闈」。鄉試之前,各州各縣都會舉辦考試(院試),挑選一批精通筆墨,品行端正的考生,參加鄉試。
每個省份對應的錄取率都不同,江浙滬經濟基礎較為繁榮,文風盛行的大省,會根據平均教育水平還有人口進行分配,錄取率自然就高一些。華北直隸地區,就是靠近天子腳下的省份,錄取率同樣不低。
貴州、陝西、甘肅、雲南一帶錄取率,相較於其他熱門省份就會打個5折,甚至更低。以清朝為例,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直隸地區錄取了120名貢士(通過會試的考生),江南省同樣也有120多個名額。
這兩個省份參加鄉試的考生,其總數量不會低於10萬人,說是萬里挑一也是絲毫不為過。想要順利通過鄉試考核,其難度可見一斑。
同學們別以為通過鄉試考核,便高枕無憂了。鄉試之後,考生們就去參加中央禮部考試(會試)。會試第一名就是會元,俗稱准進士。會試一般是在鄉試過後的來年春天舉行,又被稱之為「春闈」,錄取率更低。
說到這裡,或許有的人會質疑了:「不是常說封建統治者會在固定時間段,比如新皇登基或國家有大事發生,會開設恩科,恩科就是再給大家一次會試的機會。」
然而,通過相關史料能明確得知,清朝270餘年歷史中,也僅僅只開設5次恩科。
說白了,考生們即使通過鄉試,卻在會試這一關被刷下,又得等三年。與其期盼著虛無縹緲的恩科,還不如回家潛心研讀,繼續努力三年。
《范進中舉》這篇課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范進50多歲卻還是個童生,連基本的鄉試都未通過。因為主事官周進抬舉,范進應試及第,成為一名普通的舉人。
即使是這樣,也足以讓范進耀武揚威,在妻子和岳父面前出了一口惡氣。透過《范進中舉》,也不難看出科舉考試的殘酷性,50歲考上進士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不是有那麼句俗語,「五十少進士」。包括清末重臣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連續考了17次鄉試,終於在44歲那年才考中秀才,曾國藩自己也只是「三甲進士」。
好消息是,考生通過會試考核,成為貢士,就可以參加殿試了。殿試是最後一道關卡,走到這一步,能否獲得更好的成績,還得看考生們的個人發揮。
由皇帝親自出題考核,對答如流,還得相貌討喜的人,才會討得皇帝喜愛,排名也能更進一步。
總之,殿試考核結束後,一甲三等分為榜眼、狀元、榜眼、探花,還有二甲賜進士及第,三甲同進士。清朝國祚267年,一共舉行112次會試,進士人數不超過27,000人,平均每年只錄取100多人。一級甲等,二等、三等錄取人數更低,絕不會超過30人。
橫向比較下,每年大學本科的錄取率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高的。由此可見,還是古代的科舉考試錄取率要更低。
高難度,高回報。無論是一甲、二甲還是三甲,只要能得中功名,都可入朝做官。三甲同進士大多直接進入翰林院報到,成為後備人才,哪個地方有空缺便可以遞補做官。
二甲進士可以自由選擇是留在京城翰林院,還是選擇去地方做官。一甲三等則另有特殊安排,狀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可以出任翰林院編修,官階相當於6~7品。
翰林院主要職責教書育人,為朝廷選拔人才,培養優秀官員,起草文書。雖是清水衙門,卻離天子很近,屬於近水樓台先得月。一甲三人其地位待遇和今後發展前景,比二甲三甲要高了不少。
如此說來,科舉考試其實並不簡簡單單是學校錄取學生,更像是皇帝挑選人才,進入職能機構當官,相當於如今的國考。
另外,科舉考試只是考一些四書五經,和老掉牙的八股文,比不了現在的高考所包含的科目多樣化。單純的從考試難度而言,科舉考試要比現如今的高考難上不少。
倘若非要比較,古代狀元相當於如今的社科院院士,榜眼、探花相當於博士生導師。其餘二甲和三甲進士,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博士生,還與企業簽訂了正式合約,畢業之後即可以進入相關部門工作。
碩士和一本,放在古代應該是僅僅通過院試。屬於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卻還未能更進一步,得不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總的來說,封建社會與社會各方面制度,與現代社會還是有諸多差別之處。我們不能將狀元、榜眼、探花看作是學歷,這種說法本就不合理。
因為從考試形式來看,高考只是給大家提供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科舉考試則是出人頭地,入朝當官的途徑,大學生更不能與古代秀才相提並論。
現代教育制度講究德智體的全面發展,文縐縐的四書五經放到今天只是古文類學科。古代的秀才參加高考,大機率只會在歷史、地理、語文等文科類獲得高分,理科,包括英語成績一塌糊塗。相反,高考生穿越回古代參加科舉考試,連最基本的院試可能都無法通過。
同學們不要過分糾結於狀元、探花對應是什麼學歷,更不能武斷地將狀元、榜眼、探花,與現如今的本科碩士等學歷進行比較。大家腳踏實地,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學習中努力拚搏,做到無愧於心便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