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茜:教育企業家的終級幸福感 | BRI EMBA校友訪談

2023-08-16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韋茜:教育企業家的終級幸福感 | BRI EMBA校友訪談

2017-2023

共榮共建 且行且新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也是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一帶一路」(BRI EMBA)項目開辦六周年。

自2017年創立至今以來,BRI EMBA已經成為「培養金融領袖,引領金融實踐」的國際金融EMBA教育平台,擁有220餘名遍及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

六年來,我們匯聚了具有國際視野、開拓精神的全球布局先行者;通曉國際金融規則和實踐經驗,駕馭資本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金融領袖,也見證了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在變局之下勇毅前行。

BRI EMBA項目與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共同與他們展開對話,以期展現他們的故事與風采。

校友檔案PROFILE

韋茜,BRI EMBA三期班學生,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外國語學院董事長

「全球都在熱烈討論家族企業接班的話題,特別是女性在家族企業中的重要性,尤其在中東這樣的國度,女性接班人的力量正在崛起,聚焦如何充分發揮更大的價值,意義重大。」5月22日,廣西外國語學院(以下稱「廣西外院」)董事長韋茜在卡達多哈出席2023全球家族企業峰會,參加國王妹妹主持的晚宴後分享道。5月30日她又飛到越南,正式簽署越南漢語國際教育合作辦學項目協議,成為廣西外院繼泰國之後出海東南亞的第二站。

「EMBA學習、合作辦學、出海模式、女性領導力」,是韋茜的2023年度關鍵詞,參加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一帶一路」項目(BRI EMBA)印尼課程,開始密集的全球學習合作之旅,也開啟新一輪的教育出海模式的探索與落地。

在課堂上,韋茜總是洋溢著燦爛熱情的笑容,所到之處讓氣氛立刻熱烈起來。總有同學問:「你是如何能夠每天保持這樣樂觀、積極和活躍的狀態的?」這和最終讓她堅定接班廣西外院的決心如出一轍,「外祖父和母親一生從事教育行業,我也越來越體會到身在其中,總能感受到一種極致的幸福感,這才是最高境界。」

「人民教師老艄公,日夜不停渡學童。汗流浹背回頭看,兩岸芬芳桃李紅。」是韋茜外祖父朱炳甘寫下的一首詩。作為教育企業家,她也正浸潤在桃李滿天下並實現自我價值的幸福感中,完成三代教書育人的傳承使命。

教育傳家,時代挑戰

「巍巍青山,浩浩邕江,山環水繞,崛起座知識殿堂。大德大智,我們大愛無疆。」廣西外院坐落在廣西南寧的邕江北畔,擁有南寧五合和空港兩個校區,開設有13個語言類專業,實現了東協語種專業全覆蓋,超過3.1萬名學生就讀。辦學至今累計培養超過六萬名應用型人才。

圖為校舍照片

在學校的校史館內,陳列著一封外祖父朱炳甘寫給母親朱桂玲的家書,是為動員出資建校所寫。2000年,朱炳甘捐出畢生積蓄,在家鄉建設了一所以其筆名取名的「合嶺村文揚小學」。2022年10月,韋茜將外祖父的夙願落地海外,在泰國清邁成立文揚國際學院(泰國),開啟海外合作辦學模式。

圖為韋茜外祖父朱炳甘寫給母親朱桂玲的家書

作為朱熹的第二十九代後人,外祖父朱炳甘一生與教育結緣,先後以教師身份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等。韋茜從小背誦朱子家訓長大,「讀書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母親朱桂玲則是幼師出身,1993年創辦廣西農業大學雙語幼兒園。2002年,廣西外院的前身廣西東方外語職業學院成立,2011年更名並升格為廣西第一所民辦本科高校,2021年獲批立項建設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在訪談過程中,韋茜自始至終保持挺拔的坐姿,娓娓道來,既有教育企業家的感染力,又兼具金融人的專業理性。自大學時代到香港讀書,香港大學金融博士畢業後,在投行工作多年,她並未打算接班,但架不住擅長做思想工作的母親的各種說服,先從擔任董事旁聽開始。學校高管層都具備極佳的口才,甚至能在董事會議上信口拈來誦詩一首,每每發言時,她都倍感壓力。2015年,母親突發疾病,在進入手術室前,依然心心念念的校歌還沒有著落,開始交待各種後事,她意識到徹底回歸的時刻到了。

接班伊始,2016年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版推出,調整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的稅收優惠和政府支持政策等。韋茜開始了一場自外而內的變革,對外應對民營教育監管環境和法律變動,進行資質變更,完善各種手續規範化。同時既要探索打開資本通道,獲得更多資金加強學校建設,又要保持民營高校的靈活度和自主性,探索更多元的辦學模式。對內要改變以往母親礙於人情、不夠果決的績效考核制度,進行管理和教學體制規範化改革,提升學科審核評估等,並逐漸培養起一批更年輕、理念更契合的管理團隊。2019年,適逢廣西外院建校15周年,韋茜正式接任董事長一職。

志同道合,道口求學

韋茜雖有多年香港求學和投行的金融工作背景,但欠缺內地金融實踐經驗,她選擇到清華五道口就讀BRI EMBA項目,希望在實踐導向和產融結合的學習平台上,更新升級金融體系知識,推動教育企業與金融實踐的結合,「一直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把工作進行復盤總結。BRI EMBA是很好的總結學習機會。」

圖為韋茜參加BRI EMBA課程學習

最讓韋茜感恩的是遇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擁有相似的價值觀,共同面對疫情衝擊下的挑戰,都有著向東南亞出海發展的目標,彼此能夠在事業上合作共贏、領域互補,共同化解面臨的危機。

廣西外院在初創時,具有「天生國際化」基因,確定了「小語種特色+職業培養」的模式。作為外語類普通高校,疫情衝擊阻隔了學生到東南亞學習和工作實踐的機會,報名小語種的人數驟減,學校招生結構受到衝擊。但許多企業仍有出海東南亞和小語種人才的需求。「我們班很多同學希望我們提供「專業+外語」類的人才,這正是民辦大學的靈活優勢,可以做定製班。」同學翟斌所在的深圳人才集團,定位服務於為大灣區企業的人才和就業需求提供服務。

於是二人一拍即合,聯手推出產業人才培養項目,進行應用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和國際人才培養等合作,進一步促進了韋茜推動的教育模式變革。早在2018年廣西外院就探索跨境電商學院的培養模式,與企業聯合培養「東協小語種+RCEP周邊國家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在此基礎上,韋茜進一步深化變革教學體系,「在疫情的挑戰下,促進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如採取『兩年英語+兩年小語種』的學程規劃等。在疫情期間,招生規模增長超過60%。」

揚帆海外,穩中求進

隨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北部灣經濟開發區、中越兩國構建「兩廊一圈」區域等區域經濟的發展,廣西直接對接東南亞國家的前沿開放陣地,具備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區位優勢。「我們要把學校建設成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兼具應用型與外向型融合人才的培養基地,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小語種人才,為廣西與東協國家的教育與經貿交流起到橋樑作用。」韋茜表示。

自2006年起,廣西外院開始與海外高等教育機構合作,提供交換生互認學分計劃,先後成立了泰國、越南、柬埔寨和歐洲校友會,為學生提供目標國家學習實踐和創業的平台。韋茜表示:「要在每個國家先把人才和點布局好,再謀求下一步發展。教育行業的整個建設周期和回報周期都非常長,所以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此前韋茜考察了多種出海模式,諸如開辦海外分校、和海外高校合作國際學院、尋求收購和併購教育標的等,但最終選擇了輕資產輸出的獨立學院共建模式,以輸出管理和課程的方式,直接利用已有的硬體設施,降低成本和風險。

2022年10月12日,廣西外院與泰國西北大學共建的文揚國際學院(泰國)在清邁揭牌,為攻讀本碩博項目的泰中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泰國西北大學是自2005年開始的合作大學之一,初期採用學分互認、頒發學位等模式,如今已升級為獨立學院的合作共建模式。截至2022年年底,兩校合作的碩博項目專業將由建院初的3個增至7個。

如今,順應「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化和越南的「漢語熱」趨勢,廣西外院與越南南部的中文教育培訓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設漢語培訓中心、培養漢語教師、聯合編制中文教材等,輸送具備漢越雙語能力的對外漢語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海外實踐的平台和機會,形成「非學歷教育+輕資產」的出海模式。

民辦教育,勇於創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韋茜認為民辦教育尤其要擔當起改善教育公平、推進教育開放、增強教育系統活力的重要助推作用。

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行業穩步增長,民辦高校教育已經形成高准入門檻,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代表的存量民辦高校,具有稀缺性和競爭力。但業內仍面臨激烈競爭,必須進行升級革新,提升學校基礎設施,吸引高質量師資和管理人才,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

2021年開始,韋茜開始探索資本市場和教育基金等模式,同時慎用資本力量,實現教育事業的社會責任和商業化運營之間的平衡,「學校是長期事業,質量是最重要的一環,通過教育基金等方式,吸引人才加入,組建財務團隊和投資策略團隊,進行現代管理體系、規範化財務制度體系和流程系統化梳理。」

這一想法得到母親的大力支持,在去年生日之際,韋茜收到母親發來的微信小作文:「你乾了一件媽媽一輩子也做不成的事情,讓媽媽感到是個勝利者。儘管這些年來你遇到不少困難,但你沒有低頭和退縮,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媽媽總是站在你的身後堅定的支持著你。」

早在1993年,朱桂玲請求有實力的家長幫助學校建設校舍,在創立雙語幼兒園時,為了籌集辦學資金,四處遊說。有些孩子的家長是做工程的,她就去說服:「你幫我建設校舍,我一定還一所高質量的學校讓你小孩上學。」這成為朱桂玲最早的創業融資模式,搭建起學校的一磚一瓦。如今母女在探索民辦學校模式上,方式不同,但又殊途同歸。

母女傳承,潤物無聲

過渡三年,接班三年,母女的傳承模式,韋茜和母親朱桂玲已經形成管理風格不同、分工不同、且優勢互補型的傳承模式。女性的情感細膩、善於溝通交流等特質,潤物無聲,平和、包容而高效,「母親擅長溝通,從小就跟我講創業過程,我很清楚她處理事情的方式。我現在接手了大部分的工作,基本是我把事情處理完之後,再和她復盤。」

訪談當天,韋茜在北京上課,朱桂玲則在學校接待政府考察團,「母親具有第一代創業者的滿懷激情,有親身經歷的故事,有上台演講的激情。校史館有一張經典照片,是學校還是一片空地時,她拿著一塊黑板在演講以後學校會發展成什麼樣子。真的會有老師感動落淚,表示一定要好好乾。」

作為學校的精神代表和形象代言人,在新員工培訓和重要接待等場合,朱桂玲負責講述學校篳路藍縷的建設歷程,凝聚海內外校友力量。每年校慶時,遠在海外的校友學生們齊聚一堂,幾百人一起錄視頻,向朱桂玲致以「朱媽媽節日快樂」的問候,韋茜說每逢此刻,有一種幾百個兄弟姐妹大家族的感覺。

而每次有校友上台發言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沒有學校,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有一位已經是泰國成功企業家的校友,曾是多年前學校附近拆遷村民的孩子,從當旁聽生開始,到泰國交換學習、結婚生子、創辦企業,旗下經營包括發電廠、印刷廠、捕撈船等,擁有超千名員工。

講到這,韋茜的眼中閃爍著光芒和成就感,「廣西作為西南邊陲省份,教育資源有限,我們作為民辦高校,為數萬名學生創造走出國門的機會,賦予了他們實現自我的可能性。」

而在以女性老師和學生占到80%比例的廣西外院,韋茜則以亮麗時尚、知性優雅、外柔內剛的形象,成為另一種榜樣的力量,她會在路上常聽到有學生說:「我們董事長是女的,我也要出國留學、讀博士、當老師。」隨著學校的迅速發展,新員工數量大幅增長,僅2022年新入職人數達到近300人。韋茜創辦青年幹部培訓班,親自擔任導師上課,通過班級學習的方式,加強核心管理團隊的建設,提升師資骨幹的職業和學術素養。

圖為畢業生與韋茜合影

在此次多哈的家族企業峰會上,韋茜遇到一位擔任卡達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的中東女企業家,同樣是從事教育行業的母女傳承模式,在資本模式創新和未來合作規劃等方面所見略同,倍受鼓舞,「不論是在中東,還是在中國,女性企業家在藝術和教育領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我們都在帶頭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作者:安靜 張瑛

編輯:丹凌

BRI EMBA

金融EMBA「一帶一路」(BRI EMBA)項目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首創的「一帶一路」主題相關學位項目,融合清華大學的百年底蘊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專業權威,依託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多年教學經驗基礎及千餘名校友積累,為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家打造學習和溝通的交流平台,加深雙方對亞洲區域經濟及各國國情的整體認識,助力民心相通,促進跨國合作,共同探索「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新機遇。

自2017年開班以來,項目共吸引220餘名來自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加拿大、吉爾吉斯、哈薩克等23國家和地區的行業領軍者。部分東南亞國家學生獲得了丹斯里、拿督斯里、拿督、東姑等榮譽稱號。近40%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項目詳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217feb342b5f7bb98e6bfe27d1fa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