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在東交民巷的那些日子》:回溯在北京使館區的50年時光

2024-01-13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消逝在東交民巷的那些日子》:回溯在北京使館區的50年時光

東交民巷歷史簡介:

今日東交民巷昔日稱江米巷,最早是位於元大都南城外的一條東西向街巷,明代被圈入城內。明代在中軸線上建有棋盤街(位於正陽門內),江米巷被截為東、西兩段。東段稱東江米巷,西段稱西江米巷。

東江米巷因位於皇城東南,臨近明、清兩代六部衙署,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禮部」和專門負責接待外國使節進京朝見皇帝的「會同館」在這條街西邊,因此,在這條街上經常可以見到外國使節。因「江米」 與「交民」 諧音,「交民」更突出了這條街的特色,「東江米巷」名稱逐漸被「東交民巷」名稱所代替。

1860年英法聯軍侵犯北京,以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天津條約》,依照「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的條款,英國率先在東交民巷梁公府基址上建立了第一個公使館。然後法國、美國、德國、日本等也先後建立了使館。

1900年發生庚子事變,後依照《辛丑條約》的規定,使館區內禁止中國人居住,而由各國自行管理並防守。東交民巷終於變成了「國中之國」。

經歷過「一戰」的勝利、民國的建立、民國遷都南京和日本的占領,直至新中國成立,政府才最終收回了整個東交民巷的管理權。

東交民巷歷史文化保護區經規劃復建後,目前已成為北京市唯一的一片近代歷史文化保護區。

回溯在北京使館區的50年時光

這是片方圓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區域,離紫禁城不遠,緊挨著北京內城的東南角。從1900年一直到1949年,它曾是外牆高築、戒備森嚴的外交飛地,坐落著使館、兵營、教堂、銀行、郵局、醫院,居住著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國人。

在這些外國人中,大部分是外交人員,也有傳教士、記者、醫生、教師、藝術家和流亡者。在北京不斷上演的近現代史大戲中,他們也成為親歷者與觀察者。

為了回溯20世紀前50年的時光,本書作者在講述故事時引用了大量資料,包括文件、書信、著作與私人日記。記錄者中不乏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英國外交家藍浦生、法國作家聖瓊·佩斯、美國將軍史迪威這樣的名人。

本書為形形色色的外國人,以及中國本身繪製了一幅幅令人炫目的肖像畫,宛如從來無人講述過的一個情感交織又撲朔迷離的故事。

目錄

第一章 拳民與「蠻夷」

第二章 撥雲見日

第三章 回首往昔

第四章 紫禁城的落日

第五章 改變中國

第六章 共和之夢

第七章 「一戰」

第八章 中國參戰

第九章 教授和預言家

第十章 野餐和賽馬

第十一章 紅白蘇俄

第十二章 南京插曲

第十三章 龍骨搜尋者

第十四章 烏雲壓城

第十五章 天堂中最後的日子

第十六章 曲終人散

第十七章 遊戲結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210a8cdb7ce6857c89bdd892f1ad442.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