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批發市場:一批中國人的財富起點

2021-01-07     枕貓

原標題:「消失」的批發市場:一批中國人的財富起點

自從淘寶和京東等大型網絡購物平台的興起之後,國內很多地區的實體批發市場相繼倒閉了。

比如天津大胡同批發市場就在前幾天徹底拆除了,抹去了一些80後天津人兒時的記憶。

那時天奕商城是全天津最繁華的綜合性百貨大廈,裡面琳琅滿目的各式貨品物美價廉,周圍的批發商販也個個精神百倍。

記得小時候牽著母親的手在大胡同賣冰糖葫蘆的時候,批發市場中的熱鬧景象歷歷在目。估衣街也作為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天津除「五大道」以外保留最完整的民國街道。

而長大之後才明白,幾乎全國各個城市都有著名的地標型批發市場。這些市場是一些中國人財富的起點,也帶動了全國改革開放浪潮的興起。

義烏

批發市場的起源

我國的商業貿易從改革開放起就進入了騰飛的狀態。從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發展起來的一些小型商貿市場開始逐步向如今的大型商品物流集散地邁進,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七十年代最早一批加入這個行列的商人們逐漸地富裕了起來。

義烏這個從前名不見經傳的地區,在四十年前還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小鎮,國際商貿似乎跟這個城市沒有太大關係。

而就在這樣一個看似窮困的地方,一些義烏人開始以「雞毛換糖」的方式,只是勤勤懇懇地做著餬口的小生意。這看似賺取一分一厘的生意,卻給了義烏人以小博大的商業思維,逐步建立起當地的小商品銷售市場。

由於做小商品的第一波商人生活慢慢變得好了起來,在外人看來,他們住得起樓房了,開得起汽車了。

義烏是市場上的城市

義烏的更多人也希望自己能發家致富,於是便加入了販賣小商品的行列。或許是擁有「順著風便能聞到雞毛味」的商業能力,又或許秉承著「一毛利餓死人,一分利撐死人」的理念,義烏小商品市場便逐漸走向了「薄利走量」的商業模式。

無獨有偶,在武漢順著長江支流漢水南來北往的商人川流不息。但一部分來自漢口的商人則在此駐紮,做起了貨物販運的生意。

而那時的漢正街背靠魚米之鄉,將糧、油、棉等多種穀物,還有從東北運來的珍貴藥材,還有廣州運來的山珍海味全部放在這裡進行中轉銷售。隨著1979年,漢正街恢復小商品批發市場之後,武漢的100名社會無業人員和待業青年在這裡開始了精彩的經商人生。

改革開放之後,義烏、武漢地區的國際商業小商品市場逐步擴大。低價是所有他國貿易者選擇這些地區的重要原因。「批發」這個詞也進入了中國商貿圈,單一貨品或許沒有多少利潤,但是架不住一張訂單就要個千八百件。

批發市場也從此應運而生。

義烏批發市場

改變產能成為財富起點

再好的貿易市場也需要擁有足夠的產能支持,很多批發市場上的商人開始頭疼自己的生意不足以積累更多的財富。畢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只是少數,更何況批發市場當中做同樣品類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同時地方產能也限制了訂單的數量。國際大訂單有的是,可自己就是接不了成為了眾多在九十年代才逐步進入批發行業的商人最尷尬的處境。早已厭煩了不停降低價格收縮利潤的商人們開始求變。又是義烏地區首先改變了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

如今早已成為上市公司的「浪莎襪業」,當年就是在資金和技術都匱乏的情況下從義烏這個買襪子不如擦鞋價的地方,剛剛開始做襪子生意的翁金榮發現。

雖然離自己不遠的小商品市場每天都會有要貨的訂單,但是很多訂單要麼是數量龐大自己根本無法承接,要麼就是因為產品質量達不到客戶要求遭到退訂。這樣的情況如果再持續下去,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本錢早晚會虧得一分不剩。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斟酌,翁金榮想到了應對的辦法。事實上那時的批發生意上面承接的是生產廠商,下面面對的是零售商戶,作為批發中間商兩頭受氣。

只有自己拎起整條從生產到銷售的網絡,才能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且別說是國際訂單,國內襪子的大批訂單都足以讓自己吃撐掉。

浪莎廣告

在那個信息匱乏的年代,電視廣告更可能左右消費者的選擇。

手頭沒有足夠資金是當時浪莎面對的最大難題,而新興的廣告產業讓翁金榮找到了門路。打出「浪莎,不只是吸引」這段5秒鐘的廣告片之後,襪業獨立品牌「浪莎」開始風靡全國了。老百姓們沒想到一個做襪子的企業,居然拍得起電視廣告。

品牌效應起了作用,大量的訂單便開始源源不斷,產能成為了浪莎發展的絆腳石。翁金榮咬了咬牙,從義大利進口了1000台制襪機。給當時的浪莎襪業提高了將近數十倍的產能,浪莎也因此邁出了成為一線襪業品牌的第一步。

而不光是浪莎這樣的小商品商戶成為了「襪業大王」,「拉鏈大王」、「氣球大王」也紛紛應運而生,他們依然遵循著以小博大,薄利多銷的基本商業準則。不求一個商品會賣多貴,而是以量取勝,持續的低價策略真正地依託了中國的人口紅利。

吸管這樣的生意看似不起眼,但是義烏「吸管大王」就是能夠硬氣到限制每個客戶訂單不得超過總產量的3%。就這樣解決了上游產能問題的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四十年來不斷擴建成就了讓義烏誕生1000名億萬富翁的奇蹟。

即使你沒穿過,也一定聽說過浪莎

逐步「消失」而不是「消逝」

義烏這座城市如今擁有超過200個國家,上千民族和地區的小商販在此做生意。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有幸來到義烏,於是就在此安家落戶,成為了義烏人。他們因為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他們直到現在依然不在乎生意的輕重,踏踏實實地將每一筆生意做好,這才成就了義烏這個國際商貿的福地。

如今的義烏是這樣的景象,曾經有人計算過,如果一個人在這個批發市場中每個店駐足三分鐘,逛完整個義烏國際商貿城需要一年時間。甚至說美國大選的結果誰先知道,那麼首先要到義烏打探消息。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實的景象。在前美國總統特朗普還與希拉蕊爭論的時候,義烏的小商品商人們就已經知道大概的結果了。因為印著「川普」字樣的棒球帽是當時美國向義烏採購的最大訂單,而支持希拉蕊的聲援物品則賣得比較少。

產地義烏的應援帽,大選必備佳品

以前閉塞緊湊的批發市場的確不復存在了,它們並不是消逝了,而是發展成巨大的貿易集散地。

漢正街這個漢口最早的商業街,在十年之後銷售額突破7億!成為了服裝批發市場之後,漢正街擁有多種小商品、布匹、服裝、皮具等等多達十二個門類的商品批發生意。

同時連通周圍的八個商業街和大型商城組成了漢正街商圈,光是大型的專業市場總面積就達到60多萬平方米,商品6萬餘種,從業人員10萬餘。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漢正街再次投資開發,將上海萬科、浙江龍騰、武漢春江等五六個大型的房地產開發商吸引過來,投資20個億。最終建成了超過45萬平方米的大型服裝批發集散地。

批發市場

品牌、財富、潮流

在商品貿易的世界當中,品牌往往是牽動財富的一張通行證,而品牌的生存和發展完全依靠對潮流的敏感。很多自主品牌只擁有下游的銷售渠道,上游的生產線資源他們並不掌握。

尤其是一些剛剛創業的小品牌,甚至連下游的銷售潮流都無法快速掌握。但是批發市場給他們提供了強大的上遊資源和下游潮流的靈感。

在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市場動向的時候,一些小品牌商人便已經對未來時興的潮流瞭然於胸了,因為批發市場當中什麼樣式的貨擺出得最多,這個樣式便賣得最快。

商人們根本不需要上游生產線,眾多的二級批發市場、實體店、連鎖品牌店往往就是在潮流的帶動下直接從批發市場進貨,然後貼上自己的標籤向下游銷售。批發市場帶動了更大的財富槓桿,讓自主品牌擁有了得到第一桶金的可能。

在這之後,自主品牌既有了更加靈活的銷售方式,又讓自主設計引領的下一波潮流變成了可能。而更新之後的潮流進入了大宗商品的批發市場,又帶動一些創業者開啟財富之路,商品貿易才能生生不息下去。

網際網路發展下的線上商場

過去的批發市場雖然沒落了、消失了。但是批發市場裡拼搏奮鬥的人不會消失。因為再快速的網絡,再便捷的生活也需要一個又一個實體批發市場作為依託。

網際網路只是所有商戶們解決銷售渠道的平台,只要大規模銷售形式還在,那麼批發市場就在。而且在未來,更多的高科技商品成為大眾生活的必需品時,將會成就更多人財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1l83HYBur8RWXSAjv_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