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年輕的紀錄片:年輕群體中掀起「紀錄片熱」

2022-03-05     蚊子聊車

原標題:越來越年輕的紀錄片:年輕群體中掀起「紀錄片熱」

爺青回」「終於等到你」,齊刷刷的彈幕出現在警察題材紀錄片《守護解放西3》的片頭,彰顯出觀眾對紀錄片的熱情。截至目前,這部尚在更新中的紀錄片,點擊量已經超過1.6億次,豆瓣評分高達8.9。

紀錄片,這個原本小眾的電視節目樣態,似乎正在加速俘獲年輕人。一方面,愛優騰、B站等網際網路平台加入紀錄片賽道,加大網生紀錄片產制。另一面,傳統電視台也在加碼紀錄片。以上海廣播電視台(SMG)為例,今年開年,東方衛視每周二晚10點辟出黃金檔,推出國產精品紀錄片周播時段,同時利用工作室制度提升紀錄片創製能力。

紀錄片真的「熱」起來了嗎?

警務紀錄片《守護解放西3》豆瓣評分8.9分

網際網路平台成為「紀錄片熱」的推手

在湖南長沙,位於鬧市之中的坡子街派出所早就成為一處「網紅」打卡地。這得益於一部警務紀錄片《守護解放西》。

「紀錄片拍了3季,我一集都沒落下。」在上海一家民企工作的90後趙晴,去年在長沙出差時,特意在派出所前打了卡、合了影。「對於派出所這種地方,我既敬畏又充滿好奇,這部紀錄片給了我近距離了解警察叔叔如何開展工作的機會,同時也學習到不少法律知識。」她感慨,刻板印象中的紀錄片很沉悶,但這部以民警為主角的片子很有親切感。在趙晴看來,紀錄片正從小眾走向大眾,在年輕人中變得越來越熱。「以前大家的話題是追劇、追綜藝,現在也會討論追哪些紀錄片。」

網際網路平台的興起,成為「紀錄片熱」的重要推手。在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看來,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的火爆,可以視作紀錄片熱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後來,B站把紀錄片作為主打的文化產品去策劃和生產,這表明青年群體對紀錄片是有需求的。」

「紀錄片走向年輕人,至少有五六年時間。」電視評論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何天平認為,從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始,紀錄片就已逐步走向廣泛人群,「這幾年,紀錄片更為親近年輕人,也讓它呈現出題材、語態上的變化。」

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3》劇照

90後王鈺是美食類紀錄片的忠實粉絲,從《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到《早餐中國》《人生一串》,都是她的「下飯劇」。「美食紀錄片里有濃濃的煙火氣,吃什麼、怎麼吃是個永恆的話題。」王鈺說,儘管都是美食紀錄片,拍攝手法各有各的不同,「比如《舌尖》吃得專業、精細,《人生一串》長在文案,全國各地的燒烤攤讓人食指大動。」

在上海,紀錄片《人生一串》的線下店,也成為王鈺與好友經常光顧的地方。「你會發現,紀錄片的表達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元,它可以用很貼近年輕人的口吻,去講述、描繪你所喜好的美食。」

近年來,網際網路平台加速布局紀錄片,優酷、B站、騰訊等視頻網站在年輕態紀錄片的布局上已成規模及體系。數據顯示,2021年,騰訊視頻主要歷史紀錄片播放量達1.3億次,不到25歲的年輕觀眾占比接近三成。而據優酷數據,2019年,優酷紀錄片的播出時長將近700個小時,其中260個小時的內容來自原創紀錄片,國產紀錄片的占比達到70%。到了2020年,850個小時的播出時長中,有超過45%的原創紀錄片以及超過80%的國產紀錄片。

變化也發生在傳統電視台中。今年伊始,東方衛視推出精品紀錄片時段。中國視聽大數據的統計結果顯示,幾乎每期節目都能排在同時段節目(不含電視劇)的前三位。冬奧會期間播映的冰雪題材紀錄片《冰雪夢啟程》以及體育紀錄片《走出榮耀:女足小將》,收視率均位居當晚同時段省級衛視前二。

「紀錄片的需求比我們想像中要大,每周二,我們跟觀眾形成了一定的『約會』機制。」SMG紀錄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說。而專門辟出黃金時段播放紀錄片,在省級衛視中尚屬頭一家。「現在這個時機,天時地利人和。」

體育紀錄片《走出榮耀:女足小將》海報

紀錄片的市場才剛剛打開

「長期以來,紀錄片被視作陽春白雪。但中國紀錄片的傳統是非常悠久的,甚至比綜藝更早。」何天平介紹,上世紀80年代,就有政論片、專題片等早期紀錄片樣態,「到90年代中後期,紀錄片有個小高潮,出現了一批重歷史、重人文、宏大敘事且濃墨重彩的紀錄片。」

隨著網生紀錄片的興起,一部分紀錄片從宏大的主題,轉向貼近大家情感及需求的小、巧、精主題。「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對焦的對象並非歷史,而是一件件文物的修復過程。這恰恰是年輕人更容易有代入感的一種表達。」

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3》劇照

美食紀錄片也是如此。《人生一串》主創團隊介紹,從2018年起,紀錄片聚焦燒烤這一人人喜愛的美食展開拍攝,並且延續市井街邊的拍攝風格,將食材、口味、風格大不相同的南北燒烤娓娓道來。「到了第三季,不僅來到了山東淄博、吉林延吉、雲南西雙版納等地,更解鎖了第一、二季沒有拍攝到的浙江、貴州、河北,探訪了當地的特色燒烤食物以及背後的地域美食特色。」總製片人王海龍說。在業內看來,小切口與煙火氣,正是《人生一串》每季點擊都能破億的奧秘。

王立俊認為,年輕人很「懂行」,「年輕人接觸世界頂級紀錄片的渠道越來越多,尤其在某些垂類上,年輕人可能比所謂的專業人士懂得更多。身為創作者,要抓住年輕人的興趣點。」他觀察到,年輕人對歷史文化類、現實題材類、自然風光類、美食類等垂類題材關注度很高,「我們也在加大這方面的籌備」。

在王立俊看來,得益於「紀錄片熱」以及SMG深厚的創製能力,紀錄片正厚積薄發。SMG紀錄片中心推出工作室制度後,一批具有鮮明風格的多元創製力量成長了起來。從醫療類紀錄片《人間世》到歷史紀錄片《大上海》,以及最近的《我們的國家公園》《亞太戰爭審判》《一級響應》等,「上海出品」依靠自己的創製能力,在市場上打開了知名度。「依託提升創製能力,打造精品爆款的思路,去年我們運營收入比2020年增長了60%。」

紀錄片《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海報

其實,商業化一直是困擾紀錄片的難題。「紀錄片強調客觀、中立的屬性,它和商業力量之間很難平衡。」何天平說,即便對於網生紀錄片而言,商業化也是存在許久的問題。「紀錄片的商業屬性和劇、綜不同,不太受看重短期轉化率的客戶青睞。但是,紀錄片對於客戶品牌建設上的賦能是毋庸置疑的。」

王立俊認為,紀錄片實現價值的周期比較長,相對地,短期實現利潤的可能性會小一點。「紀錄片版權三年一賣,過了三年後,可能版權不會貶值,反而增值。隨著時間的推移,紀錄片會越來越珍貴。」目前,東方衛視紀錄片周播時段已獲得上海本土企業的支持,這在他看來,是一個「開門紅」的信號。

4K體育紀錄片《走出榮耀》海報

用何天平的話來形容,傳統電視台所創製的紀錄片與網生紀錄片各有分工或側重。「傳統電視台承擔的是『國家相冊』的功能,網生紀錄片則更為年輕態,兩者共同讓市場百花齊放。」在他看來,儘管紀錄片「熱」起來了,但依然「供小於需」,「紀錄片的市場才剛剛打開」。

年輕人對紀錄片的關注,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題材的活力。「只要年輕人感興趣,萬物皆可入題,面向垂直受眾的題材內容會更廣泛,這個群體異質性的特質能夠被充分調度出來。年輕人感興趣嘻哈、街舞,能不能做個嘻哈、街舞的紀錄片?未嘗沒有可能。」

防疫、人文、自然、美食等題材紀錄片熱播

今天需要怎樣的「海派紀錄片」

歷史上,從《毛毛告狀》《德興坊》《大動遷》到《遠去的村莊》《大師》《檔案》,一批經典海派紀錄片在上海誕生。伴隨著上海紀錄片的初步輝煌,1993年,中國第一個電視紀錄片欄目《紀錄片編輯室》應運而生。隨後,上海廣播電視台又開辦了中國第一家紀錄片專業頻道,並發展為國內第一批地方紀錄片專業衛視。

「上海的紀錄片力量一直是很強的。上世紀末形成的『海派紀錄片』的特點,一直延續至今。」張斌記得,當年學界、業界曾就何為「海派」展開過討論,「《毛毛告狀》很典型,海派紀錄片更關注都市人群、更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這是上海紀錄片的特點。如今的《人間世》等紀錄片同樣聚焦上海老百姓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及他們的命運。」

抗疫紀錄片《一級響應》海報

在張斌看來,紀錄片這種藝術形態有自身的特殊魅力。「它對客觀世界真實記錄的訴求,對我們經常會忽略的人或事的記錄,這樣的特性完全展現了和故事片相異的興趣。」他說,「紀錄片一直保持著一種力量,今天看起來,這樣一種力量應該是更加明顯的。它在年輕人中越來越受歡迎。」

今天,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這支「海派」創製力量由原來SMG融媒體中心、外語頻道、東方衛視、第一財經、版權中心等紀錄片隊伍整合而成,共計194人,擁有17個紀錄片工作室,在省級衛視中數一數二。「從某種意義上說,正因為有強大的創製能力,才有底氣推出衛視固定周播時段。目前我們的紀錄片產能,足以保障每周一次的高品質紀錄片播出。」王立俊說。

目前,紀錄片周播時段已經規劃好了整年的播出片單,分為「天地」「人間」「溯源」「觀今」四個篇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聚焦中國實踐、中國文化、中國美學、中國智慧。片單中,有考古題材的《何以中國》、長三角題材的《太湖之戀》、消防題材的《火線救援》、生態文明題材的《我們的國家公園》《葉爾羌河》,以及現實題材的《人生第二次》等。

「這幾年宏大主題、宏大敘事風格的紀錄片比較多。此外,出於成本考慮,延展現有IP的系列片比較多。」王立俊計劃,在這些紀錄片之餘,也將傳承海派紀錄片的風格,關注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通過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大的時代背景,我們會做更多這樣的小而美的單片。」

冬奧題材紀錄片《冰雪夢啟程》海報

另一面,SMG紀錄片也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過與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美國國家地理、美國好奇心流媒體等海外平台合作,加速內容合制和內容出海。與此同時,紀錄片中心在積極探索新的技術應用的可能性,自然地理類紀錄片《草原,生靈之家》將首次採用超高清8K技術進行拍攝。

「我們給自己定了個目標,要做中國領先的紀錄片創製高地。實現這個目標,就要不斷培養人才,始終要把創製的能力捏在自己手裡。」王立俊表示。而他的目標不止於此。「能否通過募集紀錄片的專項基金,進一步促進紀錄片生態圈的建設?當下,元宇宙和紀錄片有什麼關係?非虛構類長視頻,能否和元宇宙的場景建設相結合?另外,NFT的概念也很火,存量的經典紀錄片片段,能不能成為NFT收藏品?這些都是我們的探索方向。」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徐佳敏

內文圖來源:SMG紀錄片中心、B站等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1e425b65d04328ab234fe81afff94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