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美國混三天餓九頓,英國是怎麼從歐洲大哥變成美國小弟的?

2023-06-06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跟著美國混三天餓九頓,英國是怎麼從歐洲大哥變成美國小弟的?

二戰前英國是美國的「爸爸」,二戰後英國變成了美國的好大兒。不甘心的英國人一次又一次地想要重回日不落帝國,但是一次又一次被美國按在地上摩擦。直到如今徹底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帝國夢,安心去做美國在歐洲的馬前卒。

英國的崛起

1588年,英國和荷蘭聯手擊敗了西班牙不可一世的無敵艦隊,獲得了海上貿易的主導權。為了獨占東西海上貿易英國人又聯手法國人背刺了昔日的盟友荷蘭人。戰爭之後世界金融中心很快就從阿姆斯特丹轉移到倫敦,憑藉著眾多的海外殖民地英國的資本累計很快就成為了歐洲強國。

當時英國為了不讓歐洲出現強國擾亂自己的霸權,就專門在歐洲挑起戰爭誰需要錢我就貸給你,誰缺武器我就賣給你。憑藉著隔岸觀火的英國不僅在歐洲賺足英鎊,還讓歐洲沒辦法出現一個統一的強國能對抗自己。 但是沒想到這一切卻被法國大革命打破了,當時法國為了打仗跟英國借了很多錢,但是還不上就只能壓榨老百姓。老百姓忍不了就推翻了法國王室,最後政權到了猛男拿破崙的手裡。

英國剛開始沒看上這個法國人,但是沒想到短短几年這個法國人在歐洲戰無不勝。為了防止法國崛起之後進攻英國,英國人對歐洲各國的統治者說「只要你打拿破崙,我就借你錢不要利息」。在英國的鈔能力下反法同盟一次又一次地挑戰拿破崙,直到拿破崙兵敗莫斯科。等到拿破崙下台整個歐洲都已經滿目瘡痍了,而孤懸于海外的英國本土卻沒有受到任何的傷害。

拿破崙的倒台也讓英國在1814年開始,獲得了歐美非三大洲的絕對霸權,英國人喜歡將這段時間稱為「百年獨霸」。這段時間英國運用各種經濟政策讓歐洲始終處於分裂狀態,像法國和西班牙,俄國這種要崛起他就會聯合一起力量進行絞殺,這就是英國從工業革命時期開始到現在一直在使用的大陸均勢政策。

在搞定家門口的歐洲之後,英國人開始在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奪。尤其是在印度地區,在英國的管理下印度的紡織工人從15萬銳減成2萬,就連印度總督他都承認,印度紡織工人的枯骨堆滿了整個印度平原。至於收取農業稅呢,那就是更加簡單粗暴了,找一個豐收的年份計算糧食的豐年總產量,以此作為標準,從此以後每年都要繳納這個總產量的90%,並且是固定不變。

在1757年到1851年期間,英國從印度一個殖民地就掠奪了10億英鎊,全球掠奪超百億。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英國本土開始瘋狂的發展生產力。在短短50年內英國就創造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收入,控制了全世界出口的40%掌握了全世界50%的土地和25%的人口,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強國。

制衡歐洲的大陸政策

雖然英國從全世界掠奪大量財富,但是這些財富在英國國內分配得極為不均,最高收入的1%的人口依舊占據著社會70%的財富,最高收入的前10%的人居然占有著整個國家93%的財富,就在英國高層還在想怎麼對外掠奪財富對內壓榨百姓的時候。普魯士在鐵血宰相卑斯麥的帶領下打敗法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成為了英國在歐洲最大的敵人,德意志統一後卑斯麥並沒有盲目擴張挑起戰爭。

而是專心規劃社會福利讓所有德國兒童去上學學習實用的技能以及高水平的理論和應用知識。與此同時的美國也是這麼乾的,所以當時間來到20世紀初,德美兩國的GDP紛紛的都超過了英國。不過美國的崛起英國並不緊張,因為美國算是自己的兒子,並且也奉行孤立主義。但是德國的起步卻讓英國感到不安和害怕,畢竟要是再這樣下去,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就要破產了。

於是英國加緊了對德國的競爭,在英國的步步緊逼之下德國開始了整備擴軍。準備用戰爭將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拉下神台,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下1914年一戰爆發。在4年的戰爭中上千萬人死於戰爭,歐洲大陸再次被打殘。挺不住的德國率先投降,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又一次成功了,不過這次代價有點大英國百年積蓄用掉了一半,而且國內民眾不滿情緒日益增大,連自己的盟友沙俄都變成社會主義國家。

英國一步一步的喪失霸權

英國這邊為了遠離戰爭恢復元氣,開始在歐洲實行綏靖政策不主動參與戰爭。在英國的縱容下法西斯政權在歐洲快速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過十年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相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對歐洲造成的傷害更大。在整個歐洲淪陷後英國就變成了對抗德國的橋頭堡,在失去歐洲盟友的支持下依靠著英倫三島的英國人第一次感到無力。

這時候同樣信仰孤立政策的美國站了出來,只要交出英國的海外軍事基地就可以換取美國的軍事援助。在這種危急時刻美國的援助就是一顆救命稻草,但是代價十分巨大交出如此之多的海外軍事基地那英國就要喪失近百年來的努力,如果不交出英國只能落得和法國一樣的下場。在權衡利弊之下邱吉爾選擇保住英國,接受美國的條件。

就這樣在二戰之後,美國接手了英國的大量海外基地使得美國海上霸權快速擴張,不得不說這讓美國少走了幾十年彎路。而英國的大陸政策基本破產從一個債權國變成一個債務國,大量的工業設施在戰爭中毀於一旦。但這個時候英國人還覺得自己能再次崛起,因為自己手中掌握著大量殖民地還可以為自己造血。

這時候美國又給了英國重重一擊,美國認為殖民統治已經不適合新殖民主義的發展了。用經濟政策掌控殖民地要比直接掌握殖民地要方便,所以美國開始支持殖民地獨立。一下子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喪失殆盡,當時英國靠著英鎊的地位還能硬撐著,沒想到美國直接將美元和黃金掛鉤並宣布所有債務國要用美元償還,這一招釜底抽薪讓英國差點沒吐血。

當時傲慢的英國人都說要報復美國, 但是看了看身邊的蘇聯都泄氣了。他們害怕如果喪失了美國的支持,蘇聯人可能會秋風掃落葉般攻陷整個歐洲到時候他們這種資本家只能進監獄了。

雖然明面上英國已經疲弱不堪了,但是私底下他們還是想再次崛起。為了能再次崛起就必須保住蘇伊士運河這條歐亞生命線,當時英國首相艾登跟伊莉莎白二世表示只要蘇伊士運河控制在英國手裡,英國就能再次崛起跟美蘇三分天下。

為了奪取蘇伊士運河英國聯合法國支持以色列主動向埃及進攻,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在英法的飛機和軍艦的掩護下進攻埃及。埃及總統納賽爾在知道消息之後迅速組織軍隊抵抗侵略,雙方僅僅交火不到一天英法兩國就出面調停,要求雙方撤出蘇伊士運河沿岸運河由英法兩國暫時接管。

面對英法的狼子野心,納賽爾沒有妥協反而調集大量部隊禁止英法聯軍進入運河附近。在保衛塞得港和運河區的戰鬥中,埃及軍民浴血奮戰,他們用沉船封鎖運河河道,使英法軍艦無法通過,最後在塞得港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和肉搏,給了英法以沉重的打擊。埃及人民的英勇反抗激起了諸多國家的同情,國際社會上也對英法以三國儘是指責之聲。而英軍由於難以適應當地的氣候,顯得士氣低迷,後勤保障工作更是連連出錯,就連最基本的槍枝彈藥也供應不足。

在交戰三天後美蘇兩國都在聯合國發聲,美國要求三國退出埃及否則後果自負,蘇聯直接宣布三國如果不撤出埃及會直接派出軍隊幫助埃及。當時美蘇兩國都在爭取在中東的霸權,三國入侵埃及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很有可能影響後續的動作。與中東相比犧牲三國對美蘇來說才是上策。

在軍事上受挫政治上被孤立,財政狀況不佳,統治內部也出現了分歧,又面對美蘇及世界輿論的巨大壓力,英國不得已宣布退兵。為了這場戰爭英國花費了9.2億美元出動了16萬士兵,最後一無所獲還被美蘇羞辱了一番。

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後,讓英國人徹底認清了自己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都已經淪為小國。要想活下去只能依靠當初的好大兒,現在的親爹美國的大腿。在21世紀開始英國就開始擔任美國的馬前卒,在歐洲繼續實施大陸均勢政策防止統一的歐洲出現威脅到美國的霸權,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退歐之後歐盟各國皆大歡喜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1bd9039631a3896d89ad818436340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