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潮來臨?美海軍加大對工智能技術的關注和投資

2023-04-26   看航空

原標題:AI狂潮來臨?美海軍加大對工智能技術的關注和投資

近日,美國通用原子(GA-ASI)公司宣布,在低軌衛星通信的支持下,配備了人工智慧(AI)系統的MQ-20無人機已經完成了與操作員的超視距實時空戰演練。

而據美海軍預測,未來其艦載機部隊的60%將由這種具備了AI系統的無人機組成。

對AI技術的投資額度逐年增長

美國國防部2018年發布的《2018年國防部人工智慧戰略》指出,AI將改變未來戰爭的性質,不採用AI技術可能會削弱美國的作戰能力。《戰略》表示,美國國防部正在進行組織變革,並投資數十億美元來整合AI技術,例如建立聯合AI中心等。

同樣是在2018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聯合人工智慧中心(JAIC),「以加快整個國防部AI技術的交付能力」。2019~2020財年,JAIC的預算從8900萬美元增至2.425億美元,在2021財年更是增加至2.782億美元。隨後,根據2021財年的規定,美國國防部重新調整了JAIC主任的職級,這一職級可直接向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報告。

2022財年,美國國防部為科學和技術領域撥款147億美元,其中8.74億美元用於發展AI技術,而這一數字在2021財年為8.41億美元。但是,2021財年和2022財年的這些投資並不能代表美國國防部在AI領域的投資總額。

2023年初,OpenAI研發的ChatGPT突然火爆「出圈」,這對於競爭日趨激烈的AI賽道,以及AI技術在裝備領域的應用可謂「火上澆油」,各國從裝備供應商到政府機構,無一不意識到AI技術的巨大潛力。

2021年6月,美國海軍公開宣布MQ-25A「黃貂魚」搭載自主無人系統,完成了對有人駕駛的F/A-18F進行空中加油的測試。

該測試的成功標誌著該項目取得階段性里程碑,也將自主無人系統的應用整合到了航母艦載機領域。

2022年底,美國國防部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通過AI技術,在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成功試飛一架F-16戰鬥機。在事後的公告中,DARPA表示AI技術已經可以代理飛行員控制戰鬥機。

AI技術應用於裝備的核心問題

對於AI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美國海軍作為較早介入研究,並將其裝備到實戰裝備上進行測試的軍種,認為搭載AI技術的無人裝備將首先成功,並將構成未來航母艦載機部隊的重要部分。

2020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爾戴指出,海軍應加速開發無人平台,集成和使用「傳感器-發射器」這一殺傷鏈作戰概念。

支撐這一殺傷鏈作戰概念的無人系統,必須在AI技術支持下獲得作戰人員的信任,以便獲得高度自主權。其中的重點問題,自然是如何讓作戰人員與相關的AI系統建立信任,以及,這一信任應該深入到何種程度。

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無人航空與打擊武器項目辦公室也明確表示,海軍唯有相信AI武器系統,才能向真正的AI邁進。

為此,在2022年6月,美國國防部發布了《可擔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戰略》。

戰略文件中涉及6個重要原則,包含:確保AI系統的可解釋性和透明性、促進AI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保證AI系統的安全和可靠性、確保AI系統與搭載平台中的公正和公平、尊重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加強國際合作和協調。

在實施路徑方面,美國國防部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措施,包括加強AI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高AI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可持續的AI技術治理體系、加強對AI技術及其團隊的監管和審計等。

該戰略文件特別關注了人機信任問題,提出要通過教育、培訓、試驗、鑑定和驗證和確認(TEVV)框架等方式,確保作戰人員對AI的信任。

總的來說,美國海軍目前對AI技術的信任是建立在XQ-58與MQ-25A兩個項目的技術經驗之上。這種人機關係構成和未來發展,很可能會在量的積累下達成質的變化。儘管目前AI技術發展的質量及其效果可以用各種技術指標來衡量,但最終對於人機關係的評估和發展未來,還需要更豐富的評價體系。從這一點來說,美海軍已經在起步。

美海軍的期待:減員增效

可以看出,美海軍對於AI技術的未來充滿了希望:雖然目前投資較高,一旦相關技術通過孵化期進入成熟期,其邊際成本將呈斷崖式下跌。

尤其是美海軍目前面臨著艦載機航空兵短缺的問題,未來隨著 時間的推移,有人駕駛戰鬥機,尤其是F-35C的裝備成本也將升高—— 目前,一架F-35C的造價約為9000萬美元,分配給每艘航母的兩個F-35C中隊總造價成本就達21.6億美元。而這只是一個航空母艦載機聯隊所需70架飛機中的24架。相比之下,一艘「福特」級航母造價才127億美元。

無人機則不需要裝配生命支持系統和人機介面,更不需要為其配備飛行員,能夠很大程度上減輕其開支。目前美海軍將AI技術運用在艦載飛行器項目中的成果有:

MQ-8小型艦載無人機。該機採用了AI技術,目前已經服役,可實現自主導航、自主避障等,主要被用於海上巡邏、情報收集和監視等任務。

此外,美海軍表示MQ-25A「黃貂魚」也將在2026年初步形成作戰能力。

2022年7月,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稱,另外3款無人機也正在研發中:一架能夠在敵方防禦領空作戰的間諜無人機,一架能夠穿透型攻擊無人機,以及一架可以為戰鬥機攜帶額外飛彈的小型多任務無人機。

目前來看,AI技術還不能完全取代航母艦載機飛行員,但在未來必然會首先進化到可以承擔單項獨立任務的程度。對於這樣的「緩慢進度」美海軍是能夠接受的。

排版:郭雯斐

文案:侯嘉麒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短距起降型「死神」來了,MQ-9即將上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