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x 徠卡,這是「米沖高」的關鍵點

2022-05-26     愛范兒

原標題:小米 x 徠卡,這是「米沖高」的關鍵點

小米,徠卡,定了。

關於二者聯姻的消息已經傳了許久,官方的公告不算是驚喜,更像是拍板。

小米歐洲影像專家團隊擺放徠卡德國總部. 圖片來自:小米

小米手機的影像又可以多一塊「名片」。

而小米最強代言人雷軍,也在其微博和公眾號里,透露了一些的細節, 也給予了不少的解讀。

歸根到底,小米和徠卡在影像上的合作深度,基本上圍繞著相機成像的所有流程,目的則是助力 7 月份小米新旗艦的影像力。

最終的成效,比如說色彩、影調等等,是否有「德味」,以及小米手機的影像能夠讓人耳目一新,可能還要等最終的產品落地。

從之前的傳聞上,7 月份的小米新旗艦配置幾近拉滿,再加上徠卡的助力,可謂是「沖高」新希望了。

有人猜,小米 7 月份的新品會有實體快門按鍵. 圖片來自:小米

無論是有德味,還是小米手機上印有「小紅點」,亦或是有著獨特的影調氛圍,我更希望小米能通過與徠卡的合作,摸索出自己品牌的影像主線。

也就是,小米影像要有自己的「特色」。

影像上,小米手機沒有特色

小米手機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除了性價比和 1999,好像沒有其他讓人印象深刻的特點。

倘若具象到影像上呢?

是首發索尼或者三星某某傳感器,是首發一億像素,又或者是 DxO Mark 里很高的分數。

比如,在 MIX2S 的發布會上,其相機分數超過 iPhone X,成為當年 PPT 里重要的一頁。

也就是說,小米手機的影像,更多的是以一種較為具象和具體的數據呈現在人們面前。

首發高通旗艦處理器,已成為小米手機的每年保留項目.

與小米數字旗艦產品相同,基本上更多的是圍繞首發新的旗艦處理器這類核心硬體展開。

在以往的手機「藍海」里,小米憑藉這套打法攻城略地,拿走相應的市場份額。隨著市場的廠商越來越多,核心硬體幾乎人手必備,同質化凸顯,「一招鮮」難以吃天下。

影像這裡也是,以往靠著高像素、新傳感器就足以承托起產品的影像力。但隨著傳感器逐步淪為大路貨,大底高像素人人有,影像實力也逐步走向了一個「綜合」實力。

另外,隨著計算攝影的權重提升,各廠商對於成像風格的理解,也漸漸成為影像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像雷軍在公眾號里寫的那樣,現在的旗艦產品能「拍得清晰、拍得精緻」,但離創作還有距離。

其實這個需求與傳統相機廠商較為類似,先解決的是「拍得到」,然後再「拍得好」。如何拍得好,這就是各個廠商在影像上的積累了。

比如說,藍天、大樹、紅花在各角度的光照下,該以何種「色彩」來表現,才會顯得自然,而不是簡單的加飽和度。

小米 12 Pro 的影調相較於前代有所優化.

此前小米產品在硬體上的堆料,更像是從源頭上解決「拍得到」的問題,而後續的相機功能和算法,其實也是解決「拍得到」。

至於色彩影調這部分,此前在小米發布會上,或者產品里並沒有統一的描述和呈現方式。

此番與徠卡的合作,德味濾鏡,徠卡的水印可能只是次要,·小米能藉助徠卡找到自己品牌的影像特色才應是一個核心。

與傳統影像品牌合作,不是萬能公式

增強影像實力,在與徠卡合作之前,小米幾乎嘗試過了所有的方法。

從左到右分別是超廣鏡頭、一億像素 HM2 主攝以及長焦(液態鏡頭).

最早的首發傳感器,大底、大光圈等等,後續在 MIX Fold 上,也首發了「液態鏡頭」和「獨立 ISP」,只不過效果不夠明顯,暫且擱置。

小米幾乎把市面上應有的影像「趨勢」都做了一遍,但每次似乎都是淺嘗輒止。產品的迅速疊代,相應的技術倘若沒有明顯的成效之後,也被「雪藏」。

與傳統影像品牌的合作,在手機廠商之中,可能不再新鮮,聯名帶來的紅利也在逐步削弱。

vivo X80 Pro.

在已有的聯名之中,華為、vivo 算是最為成功,前者一舉奠定了影像和高端的雙重地位,而後者則「錦上添花」,影像特色深入人心。

的確,在早期的合作中,影像品牌帶來了十足的關注度,但後續其實更多的則是憑藉著手機品牌自身的研發和努力,才把關注度轉化為優勢。

華為 P、Mate 系列在 RYYB 傳感器上的深耕,vivo 則掌握了微雲台防抖技術,這些獨家的技術優勢,輔以傳統廠商的加成,促使了它們的產品影像上的優勢。

vivo X 系列標配的微雲台技術.

不可否認的是,徠卡品牌本身在影像行業中有著十足的影響力,並且已然破圈,認知度要遠勝於其他品牌。

並且相對於其他品牌來說,徠卡不僅僅在產品上有著獨到之處,在布道攝影文化上,也有著獨一份的高度。

幾乎每個攝影論壇都會躺著一個霸榜的討論,「徠卡是 135 畫幅的終點嗎?」這也是徠卡之於其他影像品牌獨特的存在。

與之聯合,縱使當下的「聯名」紅利正在消退,但仍然能夠換取足夠高的關注度,尤其是配合網際網路品牌的小米。

只不過,能否把高關注度轉化用戶,是小米接下來的一個挑戰。

以及,如何圍繞徠卡品牌,創造出一些獨有的優勢(包括硬體和軟體),進而成為小米產品影像上長期發展的主線,也是小米需要慎重的考慮。

小米手機少一條主線

從「為發燒而生」到「黑科技」再到「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小米的口號一直比較意象。

一直到現在,小米的產品其實仍然圍繞著「性價比」在做文章,最新的處理器、最好的螢幕、大功率閃充等等。

當把所有的產品歸納到一起,很難有一條清晰的進化路線,更多是追隨市場的主旋律。

硬體上首發處理器,2K 高刷屏,高功率快充,一億像素等等。機身的設計,每代都有著各自的堅持。

真正的核心 MIUI,近來也有些迷失。在小米沖高關鍵年裡,MIUI 12 拖了後腿,迫使小米不得不快速調整,MIUI 12.5 的上線,以及精簡功能的 MIUI 13 快速回正。

華為的 P 系列,就是影像為主,vivo 的 X 系列同樣是以設計和影像,OPPO 的 Find X 系列,同樣是圍繞著設計和探索。

小米的數字系列在很多人眼中,仍然還是「性價比」為主,難以提煉出小米的一套產品進化主線。

上一代小米 11 Ultra 的影像實力已然在國產前列,但後續不牢的價格把控,讓小米 11 Ultra 價格跳水,最終失去了用戶口碑。

7 月份即將面世的新產品,可能是小米 11 Ultra 的後續,更優異的「影像」也將再次成為 Ultra 系列的主打賣點,這也會是此系列的主線。

而其他的數字系列是否也會獲得徠卡「影像」的助力,成為小米產品長期更新的主線?

這幾年,小米一直在試圖擺脫「性價比」的標籤,甚至用 Redmi 來分擔出貨壓力。

只不過,最終火了 Redmi K 系列,不主打性價比後,小米的數字系列有些迷茫,少一個落腳點。

此次,小米與徠卡的合作,可能是近年「轉型」最好的時機,也是小米數字系列最合適的落腳點。以及,7 月份即將發布的新品也是近年「米沖高」最關鍵的產品。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0ae112ae0f615d818c8f42d2eebd5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