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你這麼辛苦,是為了我嗎?」,這位媽媽的回答,被10萬人點贊

2023-03-13   窈窕媽媽

原標題:孩子問「你這麼辛苦,是為了我嗎?」,這位媽媽的回答,被10萬人點贊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有一個回答火爆全網,僅幾秒的視頻有十萬點贊。

視頻里,孩子問媽媽:工作那麼辛苦,是因為我嗎?

媽媽回答:

寶貝,這跟你沒關係。

工作辛苦是因為工作是辛苦的,不論誰做都會覺得辛苦。

就像檸檬是酸的,誰咬一口都會覺得酸。

短短几句溫暖又治癒。

有網友說「如果早幾年聽到這句話,我和父母的關係也不會疏離至此」。

昨晚睡覺前,兒子跟我說:「媽媽,我以後要賺好多錢給你。」

我握著他柔軟的小手說:「自從有了你,媽媽變得更幸福快樂,你不需要賺好多錢,媽媽也愛你」。

當媽這幾年,愈發覺得,孩子確實是在無條件愛著父母,可有幾個父母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呢?

別讓「道德綁架」愛‍‍‍‍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道德綁架」一詞,其實,相比於陌生人間明晃晃的道德綁架,親子間同樣存在,且不易被察覺。

「我這麼不容易,你對得起我嗎」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就該聽我的話」

……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體諒自己,經常把辛苦掛在嘴邊。

這不難理解。

心理學上有一種概念叫做「內疚感控制」。抱怨生活的苦,訴說自己的不容易,本質上是想利用愧疚感讓孩子變乖、懂事。

當孩子不聽話,就會指責他白眼狼、不是好孩子,卻不去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問題。

與其責怪,不如好好想想,我們做了什麼,把孩子越推越遠。

多少父母會對孩子說「我辛苦在外面掙錢,就是為了讓你有好生活」。卻從來沒想過「沒孩子之前你也要賺錢上班,怎麼能說上班就是為了孩子呢?」

我想起papi醬說的一段話:

我知道,父母強調他們付出了很多,是希望我們可以努力地學習、工作。

但作為子女,我聽完之後心裏面其實不是感動,只有一種負罪感。我覺得我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的。

這段話,我感同身受。

曾經,父母對我說過最多的話就是 「我累死累活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懂事」。

這讓我倍感壓力,常常因為達不到他們的期待,陷入內疚和自責。

長大後,看了許多育兒和心理學書籍,我才明白,父母的「道德綁架」讓我無法感受愛,這是我痛苦的根源。

後來,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育兒體系,確保兒子不會重複我的痛苦。

我愛他,不管他是否聽話,是否優秀,他都可以在我的羽翼下自由成長。

別讓愛,成了傷害

馬東說: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那些口口聲聲「都是為了你」的父母,大多讓孩子懷著愧疚,潦草度過本應珍貴的人生。

芳芳從小到大都不敢跟父母說一個「不」字。

她父母固執地認為,不聽話就是就是沒良心,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廢物」、「累贅」、「白養你了」。

芳芳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惹父母不開心。

這樣的環境造就了她敏感又自卑的性格,別人一個眼神,都能讓她內耗很久。

朋友姍姍生活在單親家庭里,和媽媽相依為命。

窒息的是,只要母女倆意見不合,母親就會罵她「野種」、「不要臉」。

親戚經常對姍姍說:媽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要聽話要好好學習。

後來,媽媽再婚。

媽媽說「我和叔叔在一起都是為了你,要不是為了讓你過好點,我也不會嫁給他」。

姍姍告訴我她真的很累,她覺得人生被母親綁住了,有時候希望自己睡著了再也不要醒來。

被道德綁架的孩子很痛苦,父母也不好過。

辛苦工作賺錢,孩子卻不聽話;

報補習班花不少錢,孩子卻沒學到什麼。

……

遇上不爭氣的娃,犧牲感比較強的父母很容易產生怨念。有了怨念,情緒就容易失控。

所以,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拒絕道德綁架。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

當孩子問「賺錢辛苦嗎」你會怎麼回答?

我會坦言賺錢並不容易,但不會告訴孩子是他造成的。

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是否辛苦?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孩子,不需要負擔我的情緒。

父母,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父母;

孩子,首先也是自己,然後才是孩子。

撫養孩子很辛苦,這是父母自己的課題。如何回報父母的付出,是孩子的課題。

很多親子問題的根源在於沒搞明白這一點。

心理諮詢師@劉俊濤 曾經手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母親帶著13歲的女兒來找他治療。

母親說,為了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一家人到鄭州打工,擠在狹小的出租屋裡住。

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學習一直都挺好。但這幾次考試成績都不太理想,她一氣之下動手打了女兒,沒想到女兒會自殘,還有了厭學的念頭。

女兒也滿腹委屈「為了報答你們,我儘可能做家務,看著弟妹寫作業,在學校每天拼著命的學,可是現在學不會了,我真的很累」。

沒等女兒說完,母親就大聲質問「我每天起早貪黑供你,你考這麼點分對得起誰?」

女兒原本還想說什麼,看了看情緒失控的母親,最終選擇沉默。

一個用盡全力供養孩子上學;

一個努力做家務、學習。

誰也沒有錯,但誰都不開心。

劉俊濤說,父母的犧牲感,會讓自己和孩子都備受煎熬。

孩子出現了問題,與其情感綁架,不如就事論事、溯本追源。

比如,這個女孩學習下降,到底是壓力大影響了考試,還是新的知識點沒掌握好……好好溝通,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我們總想為孩子犧牲自己,可你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嗎?

綜藝《少年說》里,一個女孩勇敢地講出心裡話。

原來,女孩的媽媽是高級瑜伽師資質,為了照顧自己,放棄了愛好。

女孩大聲地說「她除了是我媽媽,她還是她自己,蒲瓊芳!」

聽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她掩面而泣。

是啊,當了媽媽太久,她都忘了自己了。

希望更多人能明白:沒有犧牲感的父母,會更幸福,也會在無形中滋養孩子。

你不必把肉都讓給孩子吃;

你不必只給孩子買好看的衣服;

你也不必失去自我把希望寄託他人。

……

先照顧好自己,再去愛孩子,累的時候就停下來歇一歇,找回豐盈的自己。

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

不用內疚禁錮孩子,兩不相欠地輕鬆前行,是我們給予最溫暖的愛。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