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滅金用了23年,滅西夏用了21年,卻為何遲遲啃不下南宋?

2019-07-09     趣說人文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歷經了無數次的朝代迭換,伴隨著朝代更迭,戰爭頻發。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蒙古絕對是一個戰鬥力很強的民族,蒙古的鐵騎幾乎征服了一半世界,他在滅西夏的時候用了差不多21年,滅金的時候用了23年。這是為何?是因為蒙古的兵力衰退了?還是金國的兵力比西夏的強大?為何在眾人眼裡,一直以「文弱形象」著稱的南宋,蒙古鐵騎卻遲遲啃不下來?

需要補充的是,蒙古曾是金國的手下敗將,爾後蒙古卻用鐵騎征服了金。首先從人數上說,金的人數比蒙古的人數將近少了一半,因此,兵力資源是一個非常致命的碾壓。如果沒有很好的軍師抑或地理優勢做前提,委實很難贏。因此,從兵力上講,金國具備非常被動的劣勢。

第二個原因就是生活習性所致,金在占領了其他國家之後,他們的生活方式慢慢改成了農業發展了,他們對於兵種戰力已經沒有之前那麼重視了。而蒙古本就是遊牧戰爭民族,並且他們心裡侵略意識極強,無論周遭如何,蒙古一直在不斷強化自己的作戰兵力,沒有懈怠!這樣一來,金在這方面也不及蒙古。

在金逐漸變遊牧為農耕之前,他也是靠馬背快刀征服了不少地方,只是當他們占領一些肥沃土壤之後,並沒有選擇繼續強化自己的兵種戰鬥力,後期、金陸續統治了北方中原一些地區,他們幾乎完全喪失了自防意識,再也沒有當年那種「金人不過萬,過萬無人敵」的局面。

在中國古代,「富裕是要挨打的」,正好跟現在相反,現在是落後就要挨打。古代、一個民族羨慕另一個民族,就是羨慕對方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農耕文明一直是漢族的承傳,很多少數民族看到漢族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就覺得:「瞧瞧人家過的什麼日子,自給自足,我們過得是啥啊,天天打打殺殺,頭每天在腰帶上懸著。」就這樣,很多遊牧少數民族開始南下攻打漢族王朝,以改進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蒙古遲遲啃不下大宋的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上講,彼時的蒙古占地面積太大,導致靠中央集權式的管理變成了鞭長莫及的疑難雜症,蒙古人不懂「大禹治水」,不懂得分權放權,不懂得制度衡化,緊接著內部分裂出了四大汗國,但是窩闊台汗去世之後,蒙古內部開始出現了嚴重的內訌,再加上臣工之間爾虞我詐,管理嚴重失當,朝政十分腐敗。

其二,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很強大,漢人的反抗精神很頑強。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總覺得宋朝積貧羸弱,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試想,如果真的弱,為何大宋堅持了319年?南宋扛了152年?那說明還是強,悉數南宋的各類戰爭狀況,肯定是贏的多敗的少,要是儘管輸,能扛320年嗎?肯定不能。

而且,宋朝缺馬,整個大宋期間,戰爭的勝率一直都保持在70%以上,而且大宋在和金還有西夏交手的過程當中,士兵們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真的是可歌可泣。因為大宋缺馬匹,整個宋朝多半的仗都是圍殲戰。

其三,宋朝當時掌握了火器。但火器只是提高了威懾力,實際轟炸力卻不是很精準。因為炮座只能架在城樓上,固定的被動作戰,引敵來城,而大炮對於分散的蒙古騎兵,很難有的放矢,因為蒙古的移動戰術太牛了,快聚快撤。不過蒙古人也只能在城下周旋,靠近不了大宋。大宋最後亂在內而不在外,一大批文人臣工的投降,導致最後二張碰面的時候,都是仰頭嘆氣,不免令人唏噓。

其四,宋朝和金、西夏的地理位置。宋朝多丘陵,而且宋朝的水上作戰技術很厲害,水路極其發達,蒙古鐵騎適合在平闊的地區作戰,對於水路他們局限性極大,蒙古人主要是三路作戰,請看:兩淮戰場、水路太複雜,蒙古吃大虧。四川戰場、地形過於複雜,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荊襄戰場、城市太多,完全成巷戰了,宋兵則精於巷戰。

其五,宋朝人口數量龐大。相對來說大宋人口眾多,最後打紅眼了大家揭竿而起全民皆兵。而蒙古、金以及西夏在人口數量上沒有大宋有優勢,而且游牧民族對於家園情懷和故土的感情沒有漢人強烈,這是馬背民族和農耕文明的文化差異,甚至在漢人的基因里,他們的思想已經被儒家思想和農耕文明田園了,若故土有敵來犯,大宋的漢人誓死反抗,參考狀元宰相文天祥,他那句「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每次讀完我都感動的想哭。

最後一點,算是客觀原因。蒙古和宋最初真的不接壤,中間隔著金和西夏,而大宋和蒙古最初合作一起聯合消金絕對是一個不智之舉,這位後期蒙古打宋買埋下了重重的的伏筆,而且最後還是大宋「出爾反爾」。

蒙古最弱的是水軍,他們中的很多人估計連真正的大海都沒見過,後來隨著南宋這邊投降派的愈來愈多,導致蒙古的水軍日漸轉好,最後在陸秀夫跳海的時候,「二張」可是曾經並肩作戰的兄弟,而彼時一個為敵一個戰罷自殺殉國,想到此時,難免令人唏噓不已。

寫到此處,忽然想起文天祥的一句詩:「惟有一靈忠烈氣,碧空長共暮雲愁!」......

(註:圖片來自網絡,再次感謝,若有侵權,請及時與本人聯繫,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lEEWwBmyVoG_1Z_bHq.html


聊聊王家大院

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