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家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底色。
20歲學儒家,40歲學道家,60歲學佛家。
如果說人生是一段段旅程,那中國人無疑是幸福的。
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支撐著我們。
01
20歲學儒家
20歲,剛剛踏入社會,思想也漸趨成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安身立命?
而這些,正是儒家的重要課題,也已經為世人,提供了最好的回答。
《大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歲,在最好的年華里,就是要立志、做事,奮發進取、意志堅定。
做事,先立心中志向;成事,先拓胸中格局。
而後,自強不息,厚積薄發;不懈怠,不頹廢,無論身處何種境遇。
儒家教會我們的,不僅是一種「有所為」的精神,更是一種家國情懷的擔當。
一代代志士仁人,踐行著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先做最好的自己,有機會,就用一己之力去改變這個不那麼完美的世界。
沒機會,就致力於讓自己變得更完美。
不論如何,20歲,只管大膽的向前,而儒學,正是那盞生生不息的燈火,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02
40歲學道家
40歲,有了一定的事業基礎和社會地位,便進入了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奮鬥了20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後悔、擔憂、恐懼、絕望......積累久了,便出現所謂的「中年危機」。
所有的想不開,往往都是自己給自己畫地為牢、作繭自縛。
這個階段,到了學習道家,重啟對人生意義追問的時候了。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非、得失、成敗、禍福,都是相對的。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功名利祿,而在於內心的自由和安靜。
老子認為,道生於安靜,像水一樣,靜,才能沉澱,才能看清一切。
莊子講靜觀、靜坐。莊子寓言「呆若木雞」,認為最厲害的雞,像木頭那樣安靜、呆滯。
所謂「物物而不物於物」,超越物質,不為物質所奴役,才不會本末倒置、捨本逐末。
當人生的困苦,世界的紛擾堆積身前,從心裡看輕一切,否則,金錢、權利和名利,都只不過是累贅和枷鎖。
40歲,以超然物外的洒脫,獲得心靈的釋然,以樂觀曠達的精神,笑對人生。
03
60歲學佛家
60歲,歷盡了人間滄桑巨變,看慣了世間禍福成敗。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此時,明白了得到的終究也會失去,擁有的終究也要放手。
人生百年,再怎麼爭,到頭來也是一場空。
何必那麼較真呢。是時候,放下一切了。
而正因為有過20歲的努力奮鬥,40歲的靈魂修行,此時的放下才有意義。
這是一種「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的返璞歸真。
歷經了人生的風吹雨打,才有了60歲的平和。
只做自己,只活在當下。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
看透了人間只是無常,才有了60歲的不計較。
人生就是這樣,經歷過,才會甘心;經歷夠了,才會放下。
看過那麼多愛恨悲喜,無數人在慾海中沉浮,作為過來人,心中更會有一份大悲憫。
變得慈祥善良,更體諒他人,更古道熱腸,更重人情道義,更加樂善好施......
即便已經垂垂老矣,能到此境,人生便也不虛度。
儒風君說:
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深莫測。
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既執著於現實人生、積極入世,又能跳出來、不執迷於世俗的成敗得失。
不論身處順境逆境,都保持著豁達、慈悲的心境。
如此,便是最好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