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孩子越管越難管?可能是被超限效應「套路」了,家長快看看吧

2019-12-19     亞峰醫生說

我姐姐最近常和我抱怨,說我的小外甥做事總是特別磨蹭,需要別人的監督和催促。可是如果你對他催促多了,他就會變得特別暴躁和不耐煩,甚至出現乾脆不做的情況。


「你別開小差,我已經說了第五遍了!」

「你煩不煩啊,快走開!別打擾我!」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犟!」

「你別管我!」

相信以上發生在我姐家的對話很多父母都非常熟悉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是希望孩子可以聽從自己的安排,按自己的要求去做,雖然是出於好心,但往往取得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甚至會適得其反!

那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和父母反著干呢?其實孩子死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在作祟!

1. 什麼是「超限效應」?

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即指外界作用的刺激過多、強度過大或作用時間太久,從而引起被作用的對象產生不耐煩或是逆反等心理情緒。通俗一點來說,那就是「物極必反」。

相信不少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個賣藝的小孩正在唱歌,你覺得他唱得很好聽而且也很可憐,所以你給了他十元錢。你往後走又看到一個小孩在賣藝,你突然感到有點不耐煩,但是因為孩子實在是可憐,你還是決定給他些錢,卻減少了數量,只給了五元錢。你繼續往後走,看到了第三個賣藝的小孩,這時你徹底不耐煩了,你決定不再給這個小孩錢,你甚至有點後悔給錢給了前面那兩個小孩。

這就是「超限效應」作祟的實例。剛開始出於對小孩的同情,讓你萌生出了給予孩子金錢的想法,但是當賣藝的孩子過於多而頻繁的時候,就產生了「超限效應」,你不再覺得孩子可憐而是對於太多的賣藝孩子感到不耐煩,甚至產生了後悔給錢的想法。

2.「超限效應」產生的原因

把「超限效應」應用到孩子的教育上來,文章開頭出現的情況便很好解釋了!家長雖然是善意的管制,但對孩子來說過多、過強的刺激和管制,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出現和家長「對著干」的情況。那麼產生「超限效應」的原因有哪些呢?

便是家長頻繁而重複的「唐僧式」批評。孩子犯了錯誤,確實需要父母的指出改正以及正確引導,但過於頻繁和重複的批評指責,不僅不能達到幫助孩子改正的效果,反正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明明一個錯誤已經發生並且批評過了,但家長卻還要在日後不斷提醒孩子曾經的錯誤,這如何讓孩子不感到厭煩呢?

便是家長對於孩子的過多干涉。以孩子喜歡彈鋼琴為例,這本來是孩子的一大興趣愛好,但當家長強勢介入之後,情況就有所不同了。練琴的時候,父母必在旁邊監督;家裡來客人的時候,總是讓孩子露幾手;逢人便炫耀自己孩子特別會彈鋼琴,還要和其他小孩比較。

長此以往下來,孩子對鋼琴的興趣慢慢變成了任務,甚至有的孩子直接就再也不彈鋼琴了。這就是父母的過多干涉再次激發了孩子的「超限效應」而造成的。

3. 如何避免「超限效應」?

既然如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超限效應」呢?方法其實很簡單。

(1)尊重孩子想法,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大人不同,其世界觀的架構也和大人們不一樣,因此其為人處世的能力必然也和大人們有所不同。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多多理解自己小孩的想法和做法,不要一味地用自己的做事方式強加在孩子身上。換個角度思考,多和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也有助於親子關係的更進一步。

(2)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

教育是循序漸進且不斷變化的,沒有一種教育方式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父母應該時刻注意孩子的情況,對於不同類型的問題可以採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對待。換一種不那麼強勢的方式去提醒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說不定會比一味的強制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是一件長久的事情,它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幫助父母不斷進步的過程。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學會放慢腳步,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sV7JW8BMH2_cNUg4f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