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隋代:1400年前建造趙州橋的時空背景

2019-07-16   趙縣生活圈

從趙州的歷史沿革看,到了隋代,朝廷置趙郡,治所於平棘,管轄平棘、高邑、贊皇、元氏、癭遙、欒城、大陸(今寧晉縣部分)、柏鄉、房子、藁城、鼓城(今晉縣)共十一個縣。這是趙州歷史上管轄範圍最廣的時期,也是趙州成為今石家莊地區東南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開始,此後,一直延續1500多年。

圖:趙州橋橋面

六世紀末,隋朝結束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起了大一統的強大王朝。這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此條件下,建築與水利工程亦有較大的突破。

隋開皇七年(587年),在今河南、河北、山東和淮北以及江蘇的東部,發動了巨大的通濟渠疏浚工程,使貫穿南北的縱橫水系連為一體,互能通航,大大促進了航運事業的發展。隋煬帝楊廣登基後,組織了多項役使數百萬人的浩大工程,包括開挖北自涿郡,南到杭州,長達五千里的南北大運河。當時,趙郡圍繞洨河的治理,興修了諸多水利工程:平棘縣東二里有廣潤陂,引太白渠以注之,以蓄泄水利;寧晉縣地旱鹵,西南有新渠,引洨水入城以灌田;昭慶縣(今隆堯縣)城下有灃水渠,以灌田通槽。

在陸路交通方面,拓展了隋都大興城經趙郡直達冀北幽燕十六州的南北交通幹道,重修了巨鹿郡經趙郡達太原郡的東西驛道,從而使趙郡處在東西南北交通幹線交匯之處。明代張居敬《重修大石橋記》:「趙為畿輔要區,雄於河朔,其在幅員,所稱四通之域也。往來肩摩軲擊,而洨水匯四泉之流,夏秋間雨潦霖霪,眾流俱赴,泛濫汪洋渚涯間,庢沓特甚,假令津梁不通,則郵傳檄奏之馳驅,貨殖車輿之輻輳,將不勝爭渡之喧。」故此,趙州成為「地居午道,北為京輦屏蔽,南為河朔咽喉,輪蹄交錯,英盪頻經,巍然雄郡矣。」可見趙州橋成為歷代南北交通之要衝,其交通價值極大。

趙州所處的顯要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河北中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之一。這裡經濟發達,不僅陸路車旅絡繹不絕,而且水運也十分繁忙,乃要津之渡。因此,在有巨川之稱的洨河之重鎮要口上建造一座大橋,以利南北往來,既是當時國家形勢的需要,也是廣大民眾發展生產的迫切呼聲。而趙郡洨河的地理位置之顯要,亦是在此建橋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這種大興土木工程的歷史氛圍,促使各業匠師的創造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創新的熱枕也大大提高。趙州橋的建成,「北通京師,南接楚梁,驛傳旁午,悉由其聞,誠勝跡也」(翟汝孝《重修大石橋記》)。正如宋代杜德源《安濟橋》詩云:「坦平箭直千人過,驛使馳驅萬國通。」它的工程浩大,設計勻稱合理,精美絕侖,不難看出,其用工和資金費用巨大。由此可以推斷,趙州橋的建造,在當時無疑是國家和當地的一項重大工程。

唐代張彧的《趙州大石橋銘》曰:「郡國書傳,三邊檄奏。郵亭控引,事物殷富。夕發蒯堧,朝趨禁溜。」宋代杜德源《安濟橋》詩曰:「坦途箭直千人過,驛使風馳萬國通。」元代楊煥《安濟橋》詩曰:「五丁鑿石極堅頑,陌上行人得往還」。

來源:網信趙州

文章僅作分享,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下方留言,我們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