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成為2022年最後一個月大小螢屏的熱門關鍵詞。
大銀幕,等了13年的電影《阿凡達2》,終於在這個月揭開它的神秘面紗了。
另一邊,也有個國產頂級科幻IP,在前不久刷爆小螢屏。
說的正是,基於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動畫——
《三體》
作為「中國科幻第一IP」,動畫版《三體》備受矚目,開播即爆。
首播當天,兩集的播放量僅10個小時後就破億。
截至目前,播放量已經來到1.5億,超過600萬人追番,彈幕有63多萬條。
真,王者回歸。
但,高熱度下,卻是褒貶不一的評價。
上線當天,「三體建模丑」話題就衝上了微博熱-搜。
開播三天,2.8萬人打出7.2分,現在一路降到了6.9。
和其涉及的兩部原著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第二部評分都高達9.3了。
豆瓣短評區里,各方面的聲音都有。
有的不吝讚美,表示前兩集已達到預期。
「如今這個大環境下,能堅持把三體這個IP拍出來,就是給中國科幻文學熒幕化的未來墊了一塊磚。」
也有人大呼難看, 視為年度最令人失望的動畫。
「很難想像是2022年的動畫,人物建模拉胯,台詞尷尬且僵硬。」
那麼,這個萬眾期待的國產科幻頂級IP,為什麼口碑會呈現兩邊倒的現象呢?
是時候,來好好聊一聊它了。
《三體》的人氣無需多說。
這部中國科幻文學的扛鼎之作,無論是不是科幻迷,都對它有所耳聞。
從2006年到2010年,劉慈欣用三部故事,呈現了一個具有中國風格,充滿想像力又不失人文思考的世界。
2015年,《三體》獲得了有著「科幻界諾貝爾」之稱的雨果獎。
宏大的架構、新奇的想像、深邃的內涵,讓它擁有了龐大的讀者群。
《三體》的爆火,也讓無數人翹首以盼,希望早日在熒幕上看到它。
但《三體》的故事,並不好拍。
上下三部共計90萬字,比一共才兩萬三千來字的《流浪地球》來得更加錯綜複雜。
不僅是因為場景的宏大,還在於包含的科幻腦洞非常多。
比如,三體星系、太陽放大器、智子、二向箔、降維打擊等等。
光是還原三體人的一個水滴探測器團滅人類兩千多艘星際戰艦的名場面,難度就非常大。
更別提,後面接觸四維魔戒文明這類奇幻的場景。
所以說,想把《三體》拍出來,且拍得令人滿意,可想而知其中的困難有多少了。
目前已知的,就只有三個影視化項目在推進。
鵝廠和網飛製作的真人版劇集,都暫定明年上線。
剩下的,就是這部剛上線的動畫版了。
動畫版《三體》是由某視頻網站、三體宇宙和製作方藝畫開天聯合出品。
2018年,該項目啟動。
2019年6月,《三體》被官宣動畫化,預告片隨之發布。
此後,就進入了漫長的製作,直到今年年末方才上線,算上前後的籌備工作,名副其實的五年磨一劍。
那麼五年磨一劍的動畫版《三體》,怎麼會有如此多的爭議?
首先,來聊聊製作上的問題,這是口碑爭議的第一個點。
一部真正合格的科幻動畫,人物、場景建模和特效決不能拖後腿。
對於動畫版《三體》來說,如何再現原著的名場面,是個不小的考驗。
從開頭古箏行動的畫面質感來看,它與頂級的科幻動畫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一個巨輪被切割的鏡頭,變成了火光四射、滿地掉渣的爆炸場面。
至於其他場景,一些部分確實很有科幻感。
比如,曾在預告片中出現的「三體遊戲」虛幻場景,氣勢恢宏。
鋼鐵工業風的城市圖景,渲染了恐懼絕望的危機紀元氣息。
不過灰濛濛的畫面色調,也勸退了很多人。
第二集開頭的追車大戲,帶來了不俗的視覺衝擊力,緊張刺激,只是時間有些長。
片中人類生活的場景,融入了很多中國元素,像是廣告牌、宣傳標語等等,細節飽滿。
此次負責《三體》動畫製作的公司,是藝畫開天。
國產動漫迷應該都很眼熟,2019年爆火出圈的《靈籠》,就出自它手。
末日廢土題材的動畫製作不俗,很多人表示它代表了科幻國漫的崛起。
但,這次藝畫開天交出的答卷,並不是讓觀眾百分百滿意。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被吐槽得最厲害的人物建模。
國產動畫發展到今天,在技術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
從《大聖歸來》到《魔童降世》,再到今年暑期檔上映的《新神榜:楊戩》,人物建模和美術場景越來越精細。
雖說番劇的投資和電影差距大,但動畫版《三體》的人物建模確實略顯粗糙,表情動作僵硬。
像是,羅輯在車內向警察求救的表情,看起來就不太協調自然。
一個更離譜的細節是,羅輯在講課時,伸出來的食指居然有四個指節。
這樣的低級錯誤,也讓不少觀眾對藝畫開天在製作上的努力產生懷疑。
除了羅輯,還有史強和汪淼。
幾個面部的大特寫都很僵硬,基本感受不到細微表情,更不用說皮膚紋理了。
到了丁儀這裡,則呈現出一種割裂的感覺,有細節但又很不細節。
比如,鼻頭和臉頰的毛孔清晰可見,但是額頭和眉心又沒有毛孔了。
而且,嘴唇紋理也沒有,光滑平整,看起來有種說不出來的彆扭。
主要角色都塑造得不是很精細,更不用說那些路人角色了。
依次出現過的學生、路人、科學家,都是清一色的高鼻樑,千篇一律的「網紅臉」。
淪為主角的背景板時,表情一個比一個僵硬,看不清臉上的微表情。
再對比一下,前段時間國產科幻動畫短片《界》。
皮膚紋理寫實級別,毛髮精細又自然。
唯一大家比較認可的人物建模,大概是第一集就領了盒飯,羅輯那位沒有名字的情人吧。
口碑爭議的第二個點,是劇情。
動畫版的劇情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取捨,直接從第一部的尾聲開始。
一開場,就是原著驚心動魄、慘烈無比的經典場面,「古箏行動」。
映入眼帘的兩人,是警察史強和科學家汪淼。
此刻,他們坐在巴拿馬運河岸邊,隨著他們的視角望去,一艘巨輪正破浪而來。
這是地球叛亂組織ETO所在的輪船,名為「審判日」號。
沒過多久,它就像一疊被向前推開的撲克牌,被切割成一堆薄片。
原來,運河兩岸各立著一根柱子,之間平行地繫著五十根「飛刃」超強度納米絲。
間距半米左右,看起來就像是琴弦。
當輪船通過這個「死亡之琴」時,船體開始被切割。
船上的人員,也都喪命於「死亡之弦」之下。
在成功打擊ETO後,軍方順利拿到他們和宇宙三體人的交流信息。
緊接著,就是葉文潔接受審問的片段。
葉文潔是地球三體叛軍的最高統帥,是第一部的核心人物。
沒有她,三體人就不會定位到地球的位置。
從葉文潔的供詞和古箏行動獲取的信息來看,地球最大的危機即將到來。
即三體人想要殖民地球,將在400年後到達,並提前派了兩顆智子前來。
智子是三體人的微粒子級別智能電腦,可以監視地球,干擾人類科學實驗。
即便是五台粒子對撞機同時進行實驗,也躲不過它的干擾。
這也意味著,人類的科技被鎖死,無法進步。
與此同時,第二部的主角,大學老師羅輯也出場了。
他一邊為學生演示粒子對撞機實驗原理,一邊藉此表明:在三體人到來之前,及時行樂才是真理。
在這之後,他遭遇了ETO的兩次暗殺,關鍵時刻被史強救了下來。
第二集的最後,逃過暗殺的兩人乘坐軍事飛機,前往聯合國總部。
後續劇情里,羅輯將加入到「面壁計劃」,以及悟出黑暗森林法則。
可以看到,動畫版是既想滿足原著黨的期待,同時又想吸引路人黨。
所以,才選了「古箏行動」這個震撼的場面做開場。
但這麼做,就意味著捨棄了第一部三體世界的鋪墊。
這對於沒有了解過原著的觀眾來說,欣賞門檻其實很高,容易棄番。
三體人為什麼來地球?
葉文潔為什麼選擇背叛地球和人類?
以及,為什麼會存在ETO?怎麼成立的?
僅靠一晃而過的字幕,很難向他們解釋清楚這些問題。
對於新觀眾來說,理解劇情比較吃力,很難沉浸其中。
除此之外,口碑爭議的第三個點,是幾個角色的刻畫和原著的人設出入很大。
第一個,汪淼。
開頭古箏行動用到的納米材料,是他研究的。
原著里,他確實有普通人會害怕軟弱的一面。
但作為納米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他又有著知識分子的善良、勇氣和內斂。
而到了動畫里,汪淼卻變成一個唯唯諾諾的人,在古箏行動中被嚇得抬不起頭。
即便是掙扎崩潰,也應該有著中年人的克制,而不是像個小男孩一樣抱頭哼唧。
還有,史強。
原著中的他,是一個很有生活智慧,又很有責任感的警察。
而且,老練機警、有洞察力、樂觀現實。
但到了動畫里,卻被刻畫成一個從頭到尾板著臉的形象。
而且還安排了一段飆車戲給他,剮蹭他人車輛,看見受傷的人無動於衷。
原著遵紀守法、成熟穩重的史強變成這樣,對於許多書迷來說,無疑是難以接受的。
羅輯作為第二部的主角,動畫對他的刻畫是詳細的,但有些用力過猛。
原著中的他前後反差大,前期是一個玩世不恭的浪子。
成為面壁者後,性格發生很大的轉變,後來成為逆轉人類和三體人戰爭的英雄。
到了動畫里,羅輯卻從原來散漫的浪子變成了一個有些油膩、輕浮、滑頭的人。
比如,課堂上解釋智子如何鎖死人類科技那段。
又是動了女學生的耳環,又是評價人穿得花枝招展來上課。
還有,和情人滾完床單後,說的那一段台詞。
在這個好劇本稀缺的年代,IP改編已經成了香餑餑。
但販賣情懷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尤其是近幾年,原著改編翻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像科幻改編如果不忠實原著,那麼很可能就翻車了。
整體來看,動畫版《三體》開局雖然熱度很高,但關於劇集的爭議也有不少。
是高開低走,還是力挽狂瀾,就等待接下來的劇集揭曉了。
青石電影 | 梅理卿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